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本文从小学阶段戏曲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着眼,从作者的教学实践入手,分戏歌启蒙、名段熏陶、唱段表演几个环节对戏曲入课作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戏曲;实践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它与希腊悲剧、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曲文化,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京剧为首的传统戏曲,剧目数以万计,浩如烟海,是人类精神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
2008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十省市(试点)开展“京剧进课堂”的决定,并将15首经典唱段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中。此举措旨在以京剧的学习为切入点,使青少年从小接触戏曲艺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其实京剧的内容早已被纳入现行义务教材的小学音乐课程之中,如第九、第十册分别编排了《打虎上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三个现代京剧选段做为音乐欣赏内容。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戏曲进课堂,应当以京剧和所在家乡的地方戏曲为主。因为京剧是国戏,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知晓;地方戏曲则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域风格和民俗风情,聆听和演唱家乡的戏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更何况家乡戏相对接触得多,学起来也容易。但是,戏曲对于小学生的认知尚处在蒙昧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京剧等戏曲没什么概念,较多的学生认为戏曲咿咿呀呀、慢慢吞吞,复杂难听,他们更多的喜欢节奏轻快、简单易学的流行歌曲。或许,戏曲的博大精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看得懂、听得明白的。
因此,本人认为,小学阶段戏曲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戏曲的认同感,让京剧等戏曲多元化地走进课堂,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京剧等的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了解京剧等戏曲的机缘,给他们创造欣赏和学习戏曲的条件,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戏曲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感受、体验戏曲艺术魅力和表演神韵的同时,能为祖国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小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念。
一、戏歌启蒙
什么是戏歌呢?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曲。早在1989年,词曲作家阎肃和姚明就把京剧这种传统的戏曲音乐与当代的流行因素相结合,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首戏歌《故乡是北京》。这种歌中有戏、戏中有歌的新形式,引起了听众的兴趣,于是《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紧随其后。别的词曲作家也纷纷加入到戏歌的创作中,一首又一首的戏歌相继问世,如歌手屠洪刚演唱的《中国功夫》,陶喆演唱的《苏三说》,吴琼演唱的《对花》,零点乐队演唱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流行歌曲,分别融入了京剧、黄梅戏、越剧、山东琴书等戏曲素材,使广大的听众乐在其中,戏曲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融入了戏曲元素的歌曲较多的以流行音乐的元素作主旋律,别有一番滋味,较容易学唱,而且戏歌均由大众崇拜的有实力的歌星演唱,激起学生极大的模仿欲望。因此,我用戏歌作为戏曲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和模唱开始,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启蒙教育,逐步引导和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
二、名段熏陶
有了戏歌的启蒙,接着便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熟悉京剧和越剧了。(家乡浙江以傳唱越剧为主,以下就拿京剧和越剧为例。)
首先, 我鼓励学生了解和熟悉京剧和越剧的名剧、名段和名演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搜索、了解名剧的剧情,剧中代表性的选段和主要角色。如京剧的传统名剧有《霸王别姬》、《女起解》、《空城记》等,现代京剧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智斗》等多个剧目;越剧的名剧也很多,熟悉的有《梁祝》、《红楼梦》、《白蛇传》等。在课堂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观看演出录象、聆听演唱录音、邀请戏曲辅导员表演和教师示范等方式熟悉名段、名演员及相关选段,引导学生掌握各唱腔及其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京剧和越剧的表演知识。如成功的戏曲表演都与唱腔密切配合,戏曲的表演方式一般都包括“唱、念、做、打”等。通过多个名段的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演唱者的角色行当等知识,使学生明白京剧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不同的行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伴有相应的的脸谱和服饰。与京剧相比,家乡的越剧着装淡雅、情丽;化妆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在表演方面则更优美婉媚,具有抒情和叙述想结合的艺术风格。
三、唱段表演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供学生练习演唱的戏曲唱段,可以是教育部颁布的15首经典京剧唱段里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的不同板式、短小易学的唱段。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苏三起解》等京剧唱段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八相送》、《 惜别离》等越剧选段。
当学生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和欣赏活动,熟悉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他们即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和表现欲望。教学中教师应当能够范唱,口传心授是戏曲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并且模仿又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范唱逐句跟唱,或是跟着录音模唱主题音调,教师做出必要的指导。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戏曲的演唱与唱歌在吐字、共鸣、用气、润腔等方面的异同,掌握戏曲演唱的一般特点。当学生能流畅地模唱唱段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展示学生课外设计的戏剧脸谱、服装和头饰等,并使它们成为表演的道具,与学生一起模仿音像媒体中名家的表演。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戏曲入课堂,迈出了中国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喜的一步。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和学习戏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吸收和传承中华戏曲艺术的热情,是每一位工作着的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祖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主编《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
[2]《中国戏曲文化概论》;郑传寅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3]《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施旭升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音乐课程标准》;朱则平、廖应文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戏曲;实践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它与希腊悲剧、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曲文化,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京剧为首的传统戏曲,剧目数以万计,浩如烟海,是人类精神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
2008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十省市(试点)开展“京剧进课堂”的决定,并将15首经典唱段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中。此举措旨在以京剧的学习为切入点,使青少年从小接触戏曲艺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其实京剧的内容早已被纳入现行义务教材的小学音乐课程之中,如第九、第十册分别编排了《打虎上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三个现代京剧选段做为音乐欣赏内容。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戏曲进课堂,应当以京剧和所在家乡的地方戏曲为主。因为京剧是国戏,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知晓;地方戏曲则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域风格和民俗风情,聆听和演唱家乡的戏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更何况家乡戏相对接触得多,学起来也容易。但是,戏曲对于小学生的认知尚处在蒙昧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京剧等戏曲没什么概念,较多的学生认为戏曲咿咿呀呀、慢慢吞吞,复杂难听,他们更多的喜欢节奏轻快、简单易学的流行歌曲。或许,戏曲的博大精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看得懂、听得明白的。
因此,本人认为,小学阶段戏曲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戏曲的认同感,让京剧等戏曲多元化地走进课堂,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京剧等的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了解京剧等戏曲的机缘,给他们创造欣赏和学习戏曲的条件,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戏曲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感受、体验戏曲艺术魅力和表演神韵的同时,能为祖国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小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念。
一、戏歌启蒙
什么是戏歌呢?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曲。早在1989年,词曲作家阎肃和姚明就把京剧这种传统的戏曲音乐与当代的流行因素相结合,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首戏歌《故乡是北京》。这种歌中有戏、戏中有歌的新形式,引起了听众的兴趣,于是《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紧随其后。别的词曲作家也纷纷加入到戏歌的创作中,一首又一首的戏歌相继问世,如歌手屠洪刚演唱的《中国功夫》,陶喆演唱的《苏三说》,吴琼演唱的《对花》,零点乐队演唱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流行歌曲,分别融入了京剧、黄梅戏、越剧、山东琴书等戏曲素材,使广大的听众乐在其中,戏曲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融入了戏曲元素的歌曲较多的以流行音乐的元素作主旋律,别有一番滋味,较容易学唱,而且戏歌均由大众崇拜的有实力的歌星演唱,激起学生极大的模仿欲望。因此,我用戏歌作为戏曲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和模唱开始,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启蒙教育,逐步引导和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
二、名段熏陶
有了戏歌的启蒙,接着便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熟悉京剧和越剧了。(家乡浙江以傳唱越剧为主,以下就拿京剧和越剧为例。)
首先, 我鼓励学生了解和熟悉京剧和越剧的名剧、名段和名演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搜索、了解名剧的剧情,剧中代表性的选段和主要角色。如京剧的传统名剧有《霸王别姬》、《女起解》、《空城记》等,现代京剧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智斗》等多个剧目;越剧的名剧也很多,熟悉的有《梁祝》、《红楼梦》、《白蛇传》等。在课堂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观看演出录象、聆听演唱录音、邀请戏曲辅导员表演和教师示范等方式熟悉名段、名演员及相关选段,引导学生掌握各唱腔及其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京剧和越剧的表演知识。如成功的戏曲表演都与唱腔密切配合,戏曲的表演方式一般都包括“唱、念、做、打”等。通过多个名段的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演唱者的角色行当等知识,使学生明白京剧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不同的行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伴有相应的的脸谱和服饰。与京剧相比,家乡的越剧着装淡雅、情丽;化妆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在表演方面则更优美婉媚,具有抒情和叙述想结合的艺术风格。
三、唱段表演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供学生练习演唱的戏曲唱段,可以是教育部颁布的15首经典京剧唱段里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的不同板式、短小易学的唱段。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苏三起解》等京剧唱段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八相送》、《 惜别离》等越剧选段。
当学生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和欣赏活动,熟悉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他们即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和表现欲望。教学中教师应当能够范唱,口传心授是戏曲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并且模仿又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范唱逐句跟唱,或是跟着录音模唱主题音调,教师做出必要的指导。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戏曲的演唱与唱歌在吐字、共鸣、用气、润腔等方面的异同,掌握戏曲演唱的一般特点。当学生能流畅地模唱唱段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展示学生课外设计的戏剧脸谱、服装和头饰等,并使它们成为表演的道具,与学生一起模仿音像媒体中名家的表演。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戏曲入课堂,迈出了中国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喜的一步。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和学习戏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吸收和传承中华戏曲艺术的热情,是每一位工作着的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祖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主编《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
[2]《中国戏曲文化概论》;郑传寅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3]《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施旭升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音乐课程标准》;朱则平、廖应文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