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困生转化工作一直以来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学校的学困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孩子、家长、学校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了作为农村基层教师应如何“精准扶困”的具体做法,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德育教育;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爱心;交心;用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110-01
学困生转化工作一直以来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学校的学困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十九大报告会上,教育部陈宝生再次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它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农村基层教师应如何做到“精准扶困”,引导他们——留守儿童学困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给孩子爱心
留守儿童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本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长期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在思想上的帮助,在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个性与心理发展逐渐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学习方面更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基础薄弱,能力低下,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闭的心理。作为教师要向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想法,使他们在润物无声中感到老师胜似父母、学校胜似家庭。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动力、增加自信。如:在班级宣扬人人平等理念,有意识地表扬他们在某些方面的长处(如关习集体、热心助人、文体专长等),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分层设定目标,让学困生偿到达标的甜头,激發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记得:班上的小杰四年级时曾是全校公认的最调皮的孩子,他天天欺负小同学,威胁别人给钱,抢人家的东西,偷骑共享单车,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完成作业,每次见到他总是嘴角围了一圈红红的东西,那是刚吃完街边5毛辣条留下的痕迹。后来了解到:小杰的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在外地城市打工,对小杰生活不闻不问,小杰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家庭的特殊,使他的性格变得放荡不羁,逃学旷课是常事,有时晚上在街上游逛,也不回家过夜。为了帮助小杰,我制定了一个“爱心”唤醒方案:找出原因(家庭)——同伴互助(友爱)——交流谈心(交心)——表扬鼓励(信心)——严宽有度(明理)——巩固强化(恒心)。经过半个学期的耐心关爱,小杰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自觉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虽然不是每次都主动发言,但不再随意捣乱,偶尔还能为小组取得加分呢,逐渐得到同学的接纳与认同。
二、与家长交心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学校相比,郊区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有更大的比例,且这个区间的学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作为教师,我们应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交流,虽然他们不在当地,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真诚地指导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必须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让家长要定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亲情交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期望,理解家境与现状,找到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才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三年级的小进,是一个很帅气的小男孩。下课时精力旺盛,贪玩爱动,上课却总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尽管科任老师课后也特意辅导他,但收效不大。大家都替意识地把他划入后进行列了。但有一天,我敏锐地发觉小进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作业写得特工整,课堂上小眼睛闪闪发亮,特别有神。我及时表扬了他的进步,当时他小脸往上一扬,自豪地说:“我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原来小进的父母在他6岁时开始就一直外出马来西亚打工了,要隔一两年才回来一趟,他寄居在舅舅家生活,舅舅整天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所以小进在学习上是完全放任自留的。于是我立刻联系到小进的父母,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并约定他们每个星期五与孩子通电话聊聊天,希望他们尽量有一方能留在孩子身边亲自照顾,陪伴孩子成长……此后,小进经常来告诉我:“老师,我妈妈说……我爸爸……”他似乎找到学习的动力——父母的关爱与鼓励,上课专心多了,有时还主动举手发言。
三、促学校用心
学困生转化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学校方面应高度重视,调动团体的力量,教育合力,共同合作,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多方面的关爱,将学困生转化工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落实于课堂内外。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并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校内安全监管,定期与他们的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开展相关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留守儿童往往都是生活在亲情真空中的孩子,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转化更是我们扶困工作中的“硬骨头”,它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新时期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信心、爱心和智慧,就能想出更多的办法,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取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德育教育;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爱心;交心;用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110-01
学困生转化工作一直以来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学校的学困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十九大报告会上,教育部陈宝生再次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它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农村基层教师应如何做到“精准扶困”,引导他们——留守儿童学困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给孩子爱心
留守儿童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本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长期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在思想上的帮助,在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个性与心理发展逐渐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学习方面更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基础薄弱,能力低下,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闭的心理。作为教师要向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想法,使他们在润物无声中感到老师胜似父母、学校胜似家庭。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动力、增加自信。如:在班级宣扬人人平等理念,有意识地表扬他们在某些方面的长处(如关习集体、热心助人、文体专长等),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分层设定目标,让学困生偿到达标的甜头,激發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记得:班上的小杰四年级时曾是全校公认的最调皮的孩子,他天天欺负小同学,威胁别人给钱,抢人家的东西,偷骑共享单车,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完成作业,每次见到他总是嘴角围了一圈红红的东西,那是刚吃完街边5毛辣条留下的痕迹。后来了解到:小杰的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在外地城市打工,对小杰生活不闻不问,小杰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家庭的特殊,使他的性格变得放荡不羁,逃学旷课是常事,有时晚上在街上游逛,也不回家过夜。为了帮助小杰,我制定了一个“爱心”唤醒方案:找出原因(家庭)——同伴互助(友爱)——交流谈心(交心)——表扬鼓励(信心)——严宽有度(明理)——巩固强化(恒心)。经过半个学期的耐心关爱,小杰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自觉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虽然不是每次都主动发言,但不再随意捣乱,偶尔还能为小组取得加分呢,逐渐得到同学的接纳与认同。
二、与家长交心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学校相比,郊区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有更大的比例,且这个区间的学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作为教师,我们应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交流,虽然他们不在当地,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真诚地指导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必须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让家长要定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亲情交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期望,理解家境与现状,找到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才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三年级的小进,是一个很帅气的小男孩。下课时精力旺盛,贪玩爱动,上课却总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尽管科任老师课后也特意辅导他,但收效不大。大家都替意识地把他划入后进行列了。但有一天,我敏锐地发觉小进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作业写得特工整,课堂上小眼睛闪闪发亮,特别有神。我及时表扬了他的进步,当时他小脸往上一扬,自豪地说:“我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原来小进的父母在他6岁时开始就一直外出马来西亚打工了,要隔一两年才回来一趟,他寄居在舅舅家生活,舅舅整天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所以小进在学习上是完全放任自留的。于是我立刻联系到小进的父母,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并约定他们每个星期五与孩子通电话聊聊天,希望他们尽量有一方能留在孩子身边亲自照顾,陪伴孩子成长……此后,小进经常来告诉我:“老师,我妈妈说……我爸爸……”他似乎找到学习的动力——父母的关爱与鼓励,上课专心多了,有时还主动举手发言。
三、促学校用心
学困生转化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学校方面应高度重视,调动团体的力量,教育合力,共同合作,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多方面的关爱,将学困生转化工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落实于课堂内外。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并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校内安全监管,定期与他们的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开展相关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留守儿童往往都是生活在亲情真空中的孩子,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转化更是我们扶困工作中的“硬骨头”,它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新时期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信心、爱心和智慧,就能想出更多的办法,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取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