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真的合作了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fongfong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音乐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更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体验。在课堂中我们追求个性体验、注重音乐创新、进行小组合作等一次又一次尝试,都是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快乐、陶冶情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交流,可以激发音乐兴趣,更能学、会学、想学。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实现有效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可是,或许是教师的差异,造就了千变万化的音乐课堂差异,那些执教中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的“过场”,让原本该是课堂中的一道道风景,沦落成毫无分量的“标签”。
  
  二、案例描述
  
  前段时间,我校音乐老师参加了一个音乐教学观摩活动,授课教师执教的课题是《五月的夜晚》,从导入到新授,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再加上学生美妙的歌喉,把五月美丽的夜晚完全呈现在听课老师的面前。到这里为止,我们都认为这是一节非常精彩的音乐课,可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老师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把五月的夜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学生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表现得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小组也创编了比较精彩的节目,但都是一些“优等生”的“独角戏”;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五月的夜晚”这一主题表现得不明确;更有甚者,把这个合作学习当成精神放松的“休闲时光”,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他们真的合作了吗?结果可想而知,合作学习在这里显得空洞而无效。
  
  三、反思
  
  (一)合作需要务实
  教学环节本身的安排是想给学生一个人本的回归,凸现合作的教学功效,但由于教师在执教中的“过场式”教学态度,没有从合作的技术上更进一步地引导,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运行机制,以至于学生的合作指向不明,合作学习的实效打折。“教师的教要致力于教师的导”,如果在平时就缺少小组合作的必要的训练,对于小组的人员分配、小组中角色的任务分配、如何进行倾听、如何交流等都缺少一些实效性的指导,那么,在课堂上即使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也并不会利用这些机会。思维从禁锢的囚笼里出来仅仅只是自由,而不是自主,更不用奢谈体验和创新了。从这节课看来,学生因为平时很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强,成了新课标下老师的不务实的“道具”。从合作的开始到轰轰烈烈地结束,学生并没有产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体验及共鸣,同时因为缺乏合作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合作而合作。
  
  (二)合作应该平等
  在音乐课上,许多时候都是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在表演,而大部分学生只是陪衬,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关注谁?就如上个案例中,表演得好的只是寥寥几个优等生,我们是为了让优等生好好配合老师热热闹闹地把课“演完”,还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创作,进行生生间的合作,发展其想象力,提高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其音乐表现的自信等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到底有没有机会真正地参与。合作学习强调在个人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小组群体目标,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并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带着自主的思维、自主的见解走进合作小组,并以极大的热情探究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取得对问题的圆满解决。
  
  (三)合作也需点拨
  教师应该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只有当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后,他们才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无尽的学习能量。在教学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合作学习”的机制并付诸实施,使每个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探究、会表现,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主展开合作,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做好学生的“参谋”,而不是“管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教师只要坚持这样做,就能实现这种效果:組内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相互影响,每个组员越来越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相反,如果教师撒手不管,小组合作过程不仅容易偏离中心,还会出现与音乐主题无关的现象,既浪费了时间,又丢失了合作的本质。
  
  (四)合作更需引导
  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信任他们,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合作交流将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过: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合作学习中可以采取下面两种引导方式:一是平等参与式引导。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表演,以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表演中,与学生共同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快乐;二是合作互补式引导。课堂上教师可以应学生的要求在学生小组表演时充当伴奏或扮演其中的一员,学生也可以为教师的表演加入伴奏或伴舞。这样的师生合作,既互相弥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能单独完成任务的不足,又使学生体验到了与教师合作表现音乐的乐趣,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后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不求标新立异,而是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用。教师一定要学好、用好合作学习这一体现新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方法,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音乐、迈向音乐殿堂的有力翅膀。
其他文献
对于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一般是强调其社会象征意义,但近几年来呈现出了一些将领袖人物塑造得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新作,而朱照林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探索。  朱照林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创作便是《青年毛泽东》,几十年来他的创作题材虽然时有变化,但始终还是倾心于对领袖毛泽东的形象刻画,表现着他自青年时代便已萌发的“领袖情结”。  1925年秋,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再
摘 要: 现时大学生已能熟练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学习资源,对于英语学习也已有多年经验,因此现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作者从现时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和实例,论述了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使用中,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以及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逻辑思维 能力培养 《新视野大学英语》    前言 
  
汤姆·巴斯,澳大利亚最多产的公共艺术家、雕塑家,2010年2月26日在悉尼去世了,享年93岁。他把毕身的精力奉献给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而他创办的雕塑学校,还在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着雕塑人才。  1916年,汤姆出生在蓝山边缘一个名叫李斯谷的小镇。家庭没有给过他任何艺术教育和熏陶。他回忆幼年时在纸上作画给父亲看后,他的面包师父亲却说:“这有什么用?又不能吃。”然而,年幼的汤姆却从父亲用擀面杖和面粉制作
内容摘要:弥勒造像是弥勒信仰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弥勒信仰的传播,弥勒菩萨发冠也随着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以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为出起点,探讨印度佛教早期到我国北魏时期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过程。找出印度佛教早期楗陀罗、马图拉和笈多王朝弥勒菩萨发冠与中亚、西域和我国内地弥勒菩萨发冠的渊源关系,并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过程和独特的地区特征。  关键词:弥勒菩萨、宝冠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呢?可以从课文解读、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活动实践这四个方面去关注。使学生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深化道德行为,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人们将青少年定位为“祖国的花朵、民族振兴的力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过程,起到教学引导行为的作用,教师主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它使学生在深入实际、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工程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获取知识并学以致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软件CAD/CAXA课程 实际应用    工程科学跨领域发展,各学科交叉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可见,情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源头活水。诗人情动于衷,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上,都不同程度地浸染了诗人的审美情感,体现了诗人的主体意识。  我们知道,“情”既联系作者又联系读者。
摘要:纪念性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往往是城市的地标性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本文对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纪念性雕塑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以“98抗洪”“08汶川抗震”纪念性雕塑创作为例,将纪念性与当代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相整合,探索设计当代城市纪念性雕塑全新的展示模式和观众体验模式。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设计创新、新媒体、智能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