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呢?可以从课文解读、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活动实践这四个方面去关注。使学生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深化道德行为,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人们将青少年定位为“祖国的花朵、民族振兴的力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堪承受之重”,如今青少年道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君不见,云南某女生不仅不给年迈的老人让座,而且还讥讽谩骂;君不见,某地一个班的小学生因为班上数学最好的同学的数学家爷爷去世而欢呼雀跃;君不见,《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君不见,山西朔州23岁的高中教师郝旭东被自己的学生李某捅死在教室……三十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立人以立国”的思想。然而这触目惊心、让人心寒的一幕幕,人们禁不住要发问:如今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从这些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一种道德标准的缺失,这也显示出我们教育中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不够。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呢?
  
  一、从课文解读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仔细研究严格审定的。所选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披文入情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性。
  如在学习扬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时,我先安排学生说说对自己父母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学生们都抱怨父母太唠叨、太烦人,一点也不理解体谅他们。在此我引导学生看文本,看看作为父母的扬子想对十八岁的儿子说些什么话,请学生仔细体味这些话,说说看了这些话后有什么体会。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面对你十八岁有点叛逆有点个性的孩子你会说些什么话,让他们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读给大家听,结果学生们发现自己所说的和平时自己父母对自己所说的话一样。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易,这时先前那个抱怨自己父母太烦人的学生站起来泪流满面哽咽地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爸爸妈妈我在这儿向你们道歉!我爱你们!”就在这样的解读中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感恩。在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诚实反撒谎的完整道德人格的教育;讲授鲁迅的《社戏》时,可进行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的教育;学习冰心的《小桔灯》时,还可进行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的自尊自强的教育。在学习孔子的文章的时,就要让学生学习孔子的“仁爱”主张,学习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精神,学习他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改之”“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学习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精神;在《春望》中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在《离骚》中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的忠贞情怀;在《陈情表》中学习李密的孝心;在《我与地坛》中学习史铁生的顽强的意志和他对母爱的深刻理解等等。
  
  二、从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有一次让学生针对感动中国中出现的见义勇为现象写一篇评论文。有不少学生对因为见义勇为而导致自己受伤的行为表示不赞同、不理解,更有甚者认为这种行为是傻瓜行为。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了他们精神上的一种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评讲作文时特地先放了有关一些见义勇为人现状的纪实片,不用任何言语让学生从勇者的言行中为自己的言行而感到惭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随笔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从立意、思想、情绪等方面加以引导,使他们有着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和困难。有时,也许我们的一句告诫,一声叮嘱,一句温暖的留言,他们就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够认真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从课外阅读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如通过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要乐观一些,不要把任何事都看得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通过读《童年》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要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进取。通过读《名人传》让学生懂得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我们还应该从《读者》、《读写天地》、《现代语文》等优秀的杂志中筛选出感受深的作品,以这些精神甘泉滋养我们的学生,使他们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让这些美好的东西点燃未成年人心灵的火花,形成人生观的支柱。
  
  四、从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现。这里的实践活动是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因此语文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重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自已的人格品质。比如说开展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高尚的情趣;演课文情景剧,让学生自编自演,在活动中去进行情感体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美好的品质,在不知不觉培养美好的品德;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使学生们统一了认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各类演讲比赛活动,比如关于品德、修养、人格方面的演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让学生懂得了文明和礼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所以,我们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必须挖掘其人文性,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深化道德行为,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征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道德修养.
  [2]赵瑞芳.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育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艺术史上,自主性艺术与非自主性艺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这种艺术审美观念的变迁,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体现为不同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自主性艺术;非自主性艺术;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138-02    惊颤使后现代艺术呈现出与传统
摘要: 本文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翻译中不应显化,而应通过保留其模糊性使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同样的美的感受。本文通过鲁迅小说《呐喊》中具体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依据之一。  关键词
1969生于杭州  1995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157—01    一、ISO9000标准在文明单位建设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  采用ISO9000标准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文明单位建设工作质量管理模式,将ISO9000标准运用于文明单位建设工作的全部要素,对于开创新思路,应用新方法,提升工作质量,规范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程序,更好地开展文明单位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1
内容摘要:雕塑的媒材是雕塑家作品生成的重要前提或者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石材本身的特性以及艺术家面对石材的创作案例,阐释了石雕的多种可能,并且在石头的表面和种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石材本身的材料质感与特性进行阐释分析,试图用创作案例来再诉石材创作的可能性,更强调石材与日常物的关系,通过石材表现日常的物象,无论从造型本身出发还是从表达观念出发,介绍了多种表达初衷的艺术家作品,并且对于日常物重塑有了多种解读
对于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一般是强调其社会象征意义,但近几年来呈现出了一些将领袖人物塑造得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新作,而朱照林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探索。  朱照林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创作便是《青年毛泽东》,几十年来他的创作题材虽然时有变化,但始终还是倾心于对领袖毛泽东的形象刻画,表现着他自青年时代便已萌发的“领袖情结”。  1925年秋,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再
摘 要: 现时大学生已能熟练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学习资源,对于英语学习也已有多年经验,因此现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作者从现时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和实例,论述了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使用中,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以及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逻辑思维 能力培养 《新视野大学英语》    前言 
  
汤姆·巴斯,澳大利亚最多产的公共艺术家、雕塑家,2010年2月26日在悉尼去世了,享年93岁。他把毕身的精力奉献给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而他创办的雕塑学校,还在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着雕塑人才。  1916年,汤姆出生在蓝山边缘一个名叫李斯谷的小镇。家庭没有给过他任何艺术教育和熏陶。他回忆幼年时在纸上作画给父亲看后,他的面包师父亲却说:“这有什么用?又不能吃。”然而,年幼的汤姆却从父亲用擀面杖和面粉制作
内容摘要:弥勒造像是弥勒信仰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弥勒信仰的传播,弥勒菩萨发冠也随着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以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为出起点,探讨印度佛教早期到我国北魏时期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过程。找出印度佛教早期楗陀罗、马图拉和笈多王朝弥勒菩萨发冠与中亚、西域和我国内地弥勒菩萨发冠的渊源关系,并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弥勒菩萨发冠的演变过程和独特的地区特征。  关键词:弥勒菩萨、宝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