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在镜中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内存的本性;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会失态失礼;只有时时照镜子、洗洗澡、出出汗,人品性格才能日趋完美。
  镜子里的美貌,后人永远无法知晓。
  一
  曾经,她还年轻。
  她的生活里,还没有宫殿与帷幄、阴谋与爱情,只有池馆画廊、花树香径。阁楼上,一面擦得锃亮的铜镜,映出她的青春。只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年华、岁月,都像那逝水,流走了,再回不来。镜子里的美貌,后人永远无法知晓。
  故宫博物院里,存着春秋战国以来的四千多面铜镜,光影陆离,照亮两千多年的岁月。只不过,在今天的镜子里,已經什么都看不到了。那圆形的或者菱花型的,无柄的或者有柄的镜子,只是一些空的已然失忆的镜子。所有在镜中出现过的人与物都消失了,除了一个铜绿斑斓的粗糙表面,什么也没有留下,仿佛枯萎的花朵,见证着时间的荒凉。
  因此,在博物馆里展出的,通常都是铜镜的背面,它们很少以正面形象出场。那些古镜的背面,是远古的龙飞凤舞,是朝代的繁华盛开。
  但在我看来,无论纹线多么繁缛细致,浮雕多么丰韵有致,也只能充当历史的布景,而历史的主角,贮存在镜面里,就像她,虽已香消玉殒,却曾经容光焕发。她的名字,藏在《晋书》里,被我无意中翻到。
  她叫杨芷。
  二
  在她的时代,曾出产过一枚镜子,被命名为“永平元年四神纹镜”。纹饰精美,钮座外饰着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查历史年表,知道了永平元年,是公元291年。
  那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之年。
  一场酝酿已久的宫廷政变就在那一年发生,进而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从此,中华帝国陷入了将近三百年的大混乱,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建立,天下才重新河清海晏,归于一统。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面镜子的诞生,显然是微不足道。
  本来,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终结了长达六十年的三国乱世,自立为帝,使中国重归统一。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同时也是路人皆知的司马昭的儿子(嫡长子),是他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遗志,逼曹操的后代、魏元帝曹奂退了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但他的无限江山,只经历了两代人,就分崩离析了。其原因,一千年众说不一。
  司马炎娶了两任皇后,是一对美女姊妹花,一位叫杨艳,另一位就是杨芷。
  杨艳病危,担心胡贵嫔得宠,入主后位,对太子不利,就把堂妹杨芷介绍给皇帝,直到司马炎答应立杨芷为后,才闭上眼。
  杨芷的美,《晋书》里有记载:“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甚有宠。”她的面孔,投射在那个时代的镜子里。清人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写:“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
  晚妆就要梳罢了,还是对着镜子,把自己的纤眉勾勒了一遍又一遍。这份流连里,或许有一点自恋,但韶华易逝,这样的自恋,也算不上多愁善感。
  这是一种眷恋,是对年华和岁月的不舍。
  三
  与老爸司马炎相比,儿子司马衷要悲催得多。他老婆贾南风,《晋书》里形容为“丑而短黑”,还说她“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
  或许在司马衷看来,自己的老婆并不算丑,只是美得不那么明显。
  贾南风凭这样一副嘴脸能够上位,并被司马衷专宠,除了司马衷缺心眼儿以外(面对百姓饿死,司马衷一句“何不食肉糜”的名言,已使他闻名于中国史),没有一身“宫斗”绝活是不行的。
  对于老公(太子司马衷)的生活作风问题,贾南风严防死守,即使有宫女怀了她老公的种,她也要狠狠打击她日渐发达的肚子,直到胎死腹中。
  对此,司马衷无动于衷。但是可忍,爹不可忍。老爸司马炎看不下去了,因为贾南风杀死的,是帝国的龙种。
  终于,来自司马炎的一道圣旨,把贾南风打入洛阳城外的金墉城。
  假如没有皇后杨芷出面求情,贾南风早就死了一百回了。当贾南风带着最后一口气回到人间,杨芷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善良,换来的竟然是贾南风歇斯底里的报复。在贾南风看来,司马炎要废她,全是因为杨芷的挑拨。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已过而立之年的司马衷终于即位,杨芷被尊为皇太后,贾南风终于等来了机会。
  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就是“永平元年四神纹镜”被造出的那一年,贾南风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死了皇太后杨芷的父亲、顾命大臣杨骏,灭三族。
  杨芷孤寂地坐在后宫里,第一次感到来自朝廷的巨大压力,而那压力的源头,就是已成皇后的贾南风。此时的贾南风,已经暗地里唆使大臣有司向司马衷上奏:“皇太后阴渐奸谋,图危社稷,飞箭系书,要募将士,同恶相济,自绝于天。”
  那时的杨芷,假如还能揽镜自照,镜子里的面孔,定然是憔悴而孤寂。
  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不在了,她的美貌,又为谁而存在呢?
  终于,她的美貌,永远消失在镜子深处。
  第二年,贾南风下令,把杨芷囚禁在金墉城。断食八日之后,杨芷被活活饿死。
  那一年,杨芷只有34岁。
  故宫那面“永平元年四神纹镜”,或许杨芷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毕竟是杨芷那个时代的镜子。在所有的古镜中,它是最接近杨芷的那一枚。而杨芷真正用过的镜子,就像她的杏眼蛾眉、朱唇贝齿一样,在时间中,遗失了。“永平元年四神纹镜”背面的美好企愿,在今日读来,却又让人心恸。
  在凤鸟展翅的图案边缘,铸着这样36个字:
  永平元年造,吾作明镜,研金三商,万世不败,朱鸟玄武,白虎青龙,长乐未央,君宜侯王。
  四
  时代的暗夜里,只有张华在秉笔疾书。
  那时候的张华,官至右光禄大夫,还没有被斩首灭门,用《晋书》里的话说,“名重一世”。   杨芷死后,他立即写下一篇文章,用来批评和规劝贾南风。
  一千七百多年后,我坐在书房里,翻开书页,找到了那篇《女史箴》。
  张华说: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内存的本性;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会失态失礼;只有时时照镜子、洗洗澡、出出汗,人品性格才能日趋完美。
  镜子,这日常生活的用具,在中国文学与绘画中,被转换成对历史与正义的隐喻。
  到了东晋,有一个名叫顾恺之的大画家,将《女史箴》画成《女史箴图》。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历史是一面更大的镜子,所有的善、恶、美、丑,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假如说实物的镜子为我们观察自己增加了空间的视角,那么历史这个虚拟的镜子就为我们认识自己拉开了时间的纵深,在亘古无垠的时间里,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蒼茫中看见历史、确认自我的存在,而不至于永远囚禁在个人经验的狭窄牢房内。透过历史这面镜子,中国人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当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赋予镜子以一种隐喻意义,把反观历史比喻为照镜子。
  所以欧阳修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五
  张华为贾皇后量身打造的镜子(《女史箴》)没能挽救王朝。杨芷死后,贾南风“淫虐日甚”,所以杨芷死去的“永平元年”,也成为王朝坠落的拐点。终于,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将贾南风直接拿下,关进了金墉城,不久,被以金屑酒毒杀。她老公司马衷,也乖乖地做了阶下囚。
  这场宫变引发了权力的连锁反应,“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把整个帝国搅成了一锅粥,刚刚建立起的统一局面轰然倒塌,有人把这场乱戏称为:一个女人和八个男人的故事。
  而王朝的命运,反过来影响了镜子制造业。三百年的腥风血雨,使镜子无论从体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幅缩水,汉代铜镜不乏20厘米以上直径的,到了西晋,尤其在南方,却已少见——这面“永平元年四神纹镜”,直径也只有5.2厘米。
  到南北朝,北方政权流行画像镜,镜面才被放大,变成大屏幕,铸出的人物形象清风秀骨,与北魏佛教造像如出一辙。随着隋唐盛世到来,南北朝以来铜镜粗简、薄小的风格被根本扭转,镜面的尺度像帝国的版图一样迅速膨胀起来,镜钮也犹如唐代的仕女,变得丰润饱满,装饰图案也容括了四神五帝、星象八卦、水波流云、仙人高士、海兽雀鸟、花枝卷草,玄幻迷离,丰饶多姿。翻过来,平静的镜面,映射出新时代的光芒,以及簪花仕女们快意明媚的笑容。
其他文献
站在县城朝东南方向望去,首先截住你目光的是一座小山峰,峰顶耸立着一座高塔。县城四周都是山,但和围着县城的其他几面山峰比起来,它实在算不上高。如果硬要你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汇来描述山的形状,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个,但绝然不会想到古时的元宝——在旧时,山就叫元宝山。  置身山坳里的县城,山在截住你目光的同时,也轻而易举地为你挡住了山那边呼呼而起的风雨。山上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因此也和二郎山下的众多山川一样,任何
期刊
两排新装的路灯,从巷头亮到巷尾,驱赶着城市角落里的黑暗与神秘。废弃酒店的荒院里,一棵无拘无束的小榆树从破损砖墙上探出头来,挡在一盏明晃晃的路灯下,将树下那个边缘参差的排水口掩藏在变化无定的暗影里,像怪兽的龇张獠牙,更像未知野物进出的洞口。  一只像是老鼠的东西刚从洞口钻出来,正贴着灯光稍暗的墙根疾行。小巷里经过的人一转头发现它时,它似乎也敏锐察觉到了不远处人类脚步节奏的变化,在判断着人类有无恶意时
期刊
秋天  地上的事物走到秋天就走成了一匹匹枣红马  它们飞奔过蓝色的湖水向更远处去了  天上的事物飘到秋天就飘成了一缕缕轻烟  风硬起来,吹开星辰间的缝隙,天显得更高了  西西弗斯的复活  有一天我开始把败落的村子原样修复  记忆中,谁家的房子仍在原处,东家挨西家  树木也原地栽下,让走远的风再吹回,吹向树梢  鸡鸭骡马都在自己的领地撒着欢儿  水井掏干净,让那水恢复甘甜  铲掉小学操场上的杂草,把
期刊
坐在上关镇  上关,应该在华亭县东北方吧。我方位感差,也不知道辨得对不对。觉着这名字很有趣,有战略的味道。说好了去看核桃林,真的去了,林看到了,极目之处,占满了山坡沟洼,据说有千亩之广。可惜季节不对,宽大稠密的叶子都脱落了,更别说看到核桃。并不失望,果实能给人更多的馈赠,这不,我们吃上了核桃馅饺子。核桃含油,捣碎了,油乎乎的,再不调其他食用油,搁一点儿调料便可。一盘一盘的,蒸腾着热气,眼前摆了蘸吃
期刊
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扶贫举措能否精准,事关扶贫工作的成败。精准扶贫意味着有必要把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与扶贫主体以及扶贫路径等进行准确匹配。已有研究已经梳理
他不知道北京站每天都有几十万人的客流量,回去跟乡亲说:“真巧,我去时碰上那么多人,回来又碰上那么多人。”一时成为家乡的笑料。我在我们山乡,大概是家喻户晓的,二哥以为我在这“天下第一庄”也一样,和街上老头儿闲扯时问人家:“你认识我五弟刘章吗?”这又成为城里的笑料。  二姐和二姐夫  母亲生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二姐排六,长我两岁。我家地少且薄,收秋粮不足半年之食,全靠父亲驮脚养家,在那重男轻女的年代,母
期刊
带妻子去柏乡赏牡丹,是我春天的承诺,还没兑现,天就凉了。妻子的游兴却没有凉。话题被重新提起,总是因为害人的假期,有了假期,我注定会被妻子认定为不守诚信的“大坏蛋”。既然要去,就必须去牡丹园。大老爷们儿一旦痛下践约的决心,就必定矢志不移。  秋天的牡丹园一片金黄。大戏还没开场,客串成旦角,赶来救场的却是菊花。看吧,一朵朵争奇斗艳。这边,双龙飞舞,万株菊坛呈现祥瑞;那边,蝶舞翩翩,福禄宝地满布金蕊。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