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针灸针探通术治疗睑板腺阻塞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无菌针灸针探通术治疗阻塞性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122眼)阻塞性睑板腺功能障碍(O-MG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62眼)与对照组30例(60眼)。观察组患者接受无菌针灸针探通睑板腺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睑板腺按摩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对研究对象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基础泪液分泌量(SⅠ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眼表面疾病指数(OSDI)和睑板腺积分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检测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差异。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Ridit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FS评分(F组内=118.1,P<0.05)和睑板腺积分(F组内=474.6,P<0.05)均明显降低,而BUT(F组内=67.8,P<0.05)、SⅠt(F组内=54.8,P<0.05)明显增加;③治疗后2、4周观察组的CFS评分、OSDI指数和睑板腺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组间=58.5、8.2、206.8,P<0.05),而BUT、SⅠt显著高于对照组(F组间=300.2、8.7,P<0.05);④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5.2%,高于对照组的25.0%和21.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3、7.76,P<0.01)。

结论

无菌针灸针探通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O-MGD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指发生在16岁以下儿童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肿胀或炎症。大约有10%的患者伴有葡萄膜炎症,具有发病隐匿、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多和视力损害重等特点。好发人群为关节炎发病年龄小、抗核抗体阳性的女性少关节型关节炎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双眼不对称的慢性轻度前葡萄膜炎,常见致盲性并发症有角膜带状变性、虹膜后粘连、并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病原学研究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总结分析199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断为ARN的39例(45眼)患者(ARN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39例患者均抽取静脉血行血清TORCH检测,其中22例患者行血清总IgG检测。15眼于玻璃体切除术中抽取玻璃体液,行玻璃体液总TORCH及IgG检测。对照组为2006年6月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对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葡萄糖与POAG以及糖尿病与POAG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POAG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原代培养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取传代的小梁网细胞分别加入含葡萄糖终浓度为0.0(对照组)、5.5、45.0 mmol/L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培养48 h后,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梁网细胞的影响。数据采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底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2-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6例(57眼)经免疫内科确诊为SLE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平均(32.6±11.5)岁。常规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节、散瞳查眼底、眼底照像及FFA。结果57眼中视网膜血管炎24眼;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18眼;视网膜大血管阻塞17
目的运用双通道技术客观评估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建立新的参考值范围,为国内临床诊断及评价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3年10-12月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年近视患者342例,按SE将其分为3组:低度组(-3.00 D及以下)、中度组(高于-3.00 D,低于-6.00 D)、高度组(-6.00 D及以上),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LASIK术中制瓣参数及切削参数的不同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实验研究。选取32例(64眼)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每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相近,飞秒激光制瓣参数选择随机设定一眼边切角90°,另一眼150°,角膜瓣厚度100 μm或110 μm,切削参数包括预设的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然后行常规飞秒LASIK手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边切角和角膜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的角膜瓣厚度,探讨手术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6月30日至12月31日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患者各200例(200眼),分别为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通过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Pentacam测量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和最高曲率半径及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检查指标的组间比较
期刊
目的评价复色光环境下球面、非球面、toric IOL的纵向色差。方法实验研究。在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中建立Hwey-Lan Liou模型眼,使用光线追迹法计算SN60AT IOL、YA60BB IOL、Tecnis ZA9003 IOL和3种型号toric IOL的纵向色差。使用Originpro 7.5(美国OriginLab公司)制图软件绘图。结果复色强光环境下SN60AT IOL的纵向色差
根据检查方法不同,优势眼可以分为注视性优势眼、运动性优势眼和知觉性优势眼。注视性优势眼主要与视觉方向及定位相关,运动性优势眼主要与双眼注视视差及融合功能相关,知觉性优势眼主要与双眼竞争相关。前两者主要是定性概念,而知觉性优势眼可以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对双眼优势差异进行量化研究。优势眼检查方法结果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原因目前尚未得知,推测可能大部分正常人群本来就不具有稳定的优势眼。有研究推测单眼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