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来源 :健康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予以探讨。方法:本研究主要选取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共120例,并以患者护理方式差异为依据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于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效果予以对比和分析。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观察组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体满意度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输液护理的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使穿刺成功率得以提升,而且对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及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0-0201-01
  静脉留置针顾名思义就是在对患者静脉穿刺后能够在其静脉中可以滞留较长时间的输液针,规避了以往静脉反复穿刺的情况。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为短期内需要频繁输液治疗或血管较细不易常规输液的患者提供了较为良好的输液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使静脉输液护理工作得到持续优化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了解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情况,本文主要选取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要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将其划分为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为26例,年龄在2~6岁之间,平均年龄(3.47±0.8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1~7岁之间,平均年龄(3.52±0.91)岁。本研究开展基于伦理委员会同意的背景下,且患儿家属对此研究充分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且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小儿患者主要实施了常规护理的方式,对小儿患者采取常规消毒并予以静脉穿刺护理,并基于此背景下实施静脉输液护理,护理期间并未采取静脉留置针。
  1.2.2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方式,并以静脉留置针为主要手段对其予以静脉穿刺。值得注意的是,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需要基于输液器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排尽空气的背景下来进行,之后进行针尖保护套取下、固定患者穿刺部位等操作。具体而言,要对针头状态进行调整,使其斜面向上,同时要对静脉深浅予以重点考虑,并以此为结合,以与皮肤呈20°~30°角度为针头进针方向缓慢进针[1],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回血情况的观察,以此实现对进针角度的调整,以此保证套管进入血管后其退出针芯能够保持在3mm。同时,还要使穿刺针尖处于端在套管内的状态,以此实施套管针送入静脉等操作。在此过程中需要以穿刺部位静脉走向和长短等为立足点和依据来对送入深度进行确定,最后,要注重全部针芯的退出,并将压脉带和调节器等处于松开状态,待输液滴注通畅情况确定后即可对留置针进行固定。此外,由于患者年龄较小,其具有头皮静脉细、回血慢等特征,所以在进行穿刺时,如果见到回血后即可将退针和套管送入等操作同步进行,此种方式也是确保头皮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较高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针对小儿予以护理过程中,静脉留置针是否处于良好的固定状态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这是因为小儿活动频繁,极容易出现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此外,静脉留置针使用时是否有并发症情况的出现也需要重点观察。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作为主要对比内容,并将护理满意度主要划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等三个层级。护理总满意度计算方式为:(满意例数 基本满意例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予以统计学分析,其中(%)用于表述计数资料,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通过观察和统计可以得知,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观察组其穿刺成功率高达1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的例数为51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过程中,满意为38例,基本满意有20例,不满意患者有2例,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护理过程中,满意例数为17例,基本满意为32例,不满意为11例,总满意度为81.6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儿科患者具有年龄小,对疼痛忍耐度有限等特点,且身体各项技能也相对薄弱。所以,在以此群体为对象实施护理工作时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就常规护理来讲,穿刺反复性特点显著,在此过程中需要患者强制接受由穿刺带来的痛苦,其对静脉滴注具有的恐惧心理也会由此产生[2]。而静脉留置针护理的应用可以使针管较长时间埋在患者静脉当中且安全性较高,对患者治疗十分有益,是有效避免儿科患者护理差错事故出现的重要途径。
  本次研究过程可以表明,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观察组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可高达100%,总体满意度为96.67%,而使用常规穿刺护理的对照组其一次穿刺成功率仅为85%,护理总满意度为81.67%,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可以应用静脉留置针一方面可以使穿刺成功率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提升,值得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郭志美.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2):75 80.
  [2] 刘海燕.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8):128.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研究在胸外科手术护理中使用人性化护理能否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和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方法:在本次实验中选取100名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使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研究人性化护理干预的良好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
【摘 要】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者接受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16例阑尾炎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患儿分为2组,每组5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短,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低,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传统式阑尾切除术。在手术之后,均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
【摘 要】目的:对整体护理确保母婴安全提升产科护理质量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出74例基本满足研究条件且正在医院产科中进行治疗的产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然后给予所有研究对象整体护理,并以研究对象护理之后的SDS和SAS评分以及护理质量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等充当具体的观察指标。结果:研究对象通过整体护理后,SDS和SAS评分明显比护理前低,护理的优良率为94.44%,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