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常德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如何构建体系关注城乡教师,让他们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
苏宏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常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真心尊重。我们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更好地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不断健全体制机制,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当前首要的是结合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办法,以最优惠的政策打赢人才抢夺战,引进更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来常从教。同时,把公费定向培养作为乡村教师补充主渠道,统筹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改革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
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教师“学校人”身份束缚,使教师成为“系統人”,由教育局在核定的区域编制总量内统一调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任期性交流、服务性交流、竞聘性交流、互补性交流等四大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每年交流人数均在500人以上,交流面达15%,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
直击现场
张冬芝:好老师要永远保持“空杯状态”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工农人”除了践行习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还具备工匠精神、农人智慧的特质。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态度,精益求精。农人智慧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像农夫育苗一样,要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对老师来说,做教育必须要遵循规律,“科学育苗”。
好老师从哪里来?除了靠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靠学校自己培养。在培养老师的具体方式上,工农小学提出了“四项修炼”培养模式:读书养气,提升教育格局;积极表达,输出倒逼成长;微格解剖,探索教育玄妙;问道借力,教学如虎添翼。近年来,工农小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逐渐成长为武陵区优质教育窗口学校,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拥有一大批优秀教师。
我常常告诉我们的老师,即使当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每年都要将自己“清零”,时常保持着“空杯状态”,这样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段工作中,永葆激情。只有当我们的老师在不断成长,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好老师就是好教育,好教育就有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好未来。
我理想中的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舒展的,发展的,追求理想的校园、理想的教育任重道远,“工农人”将以“空杯状态”永远在路上。 殷立明:精雕细刻,让每一名师生圆梦育才
学校的根本就是育人,就是要教会孩子受用一生的东西,如何把这个点与学校文化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育才小学从原来“为生命喝彩,为未来剪彩”的理念逐渐细化到“精雕细刻,圆梦育才”,让孩子们去追逐人生绚烂的舞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通过什么来追逐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要做一个精致的人,不管是哪一方面,都要精雕细刻。我们通过剪纸的动手操作,让孩子学会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对青年老师的培养,也有一個“精雕细刻,圆梦育才”的培养工程,我们希望青年老师不浮躁,去对自己的专业“精雕细刻”,围绕这个理念,然后去追逐梦想,去圆梦。并不是说让每一个人都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但是能够做到最好的自己,满足自己的个性需要和兴趣需要。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孩子在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发展,让每一名师生圆梦育才。
特写石门
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大县,有着“中国柑橘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柑橘声名远扬,每一个甘甜的果实背后,都是石门人不折不扣的坚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单朴素的道理在这片土地上反复被验证。
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战略,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2018年2月,石门县被湖南省教育督导委员会正式认定为“湖南省教育强县”,一代教育人梦想成真;2018年6月,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5部委联合授予石门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019年,石门县以全市第一名、优秀等次的成绩顺利通过湖南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评估验收,成功承办“互联网 智慧教育”全国智慧教育论坛;近5年高考,石门县共有5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经过一代又一代石门教育人的努力,终将这里打造成了武陵山区的教育高地。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没有教育的‘优先’,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正如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门县委书记谭本仲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重教兴教是顺应世界潮流、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石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石门县将切实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动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石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案例。在智慧教育示范校的石门思源实验学校,我们见证了教师在这场变革中的摸索与成长;在“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全国示范学校”石门三中,我们倾听贫困学子折桂北京的圆梦故事;在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湘北职中,我们记录下职高学生蜕变成长打破固有偏见。我们走进石门,用镜头聚焦石门教育的蒸蒸日上,用笔头书写石门教育的“百花齐放”。
苏宏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常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真心尊重。我们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更好地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不断健全体制机制,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当前首要的是结合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办法,以最优惠的政策打赢人才抢夺战,引进更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来常从教。同时,把公费定向培养作为乡村教师补充主渠道,统筹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改革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
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教师“学校人”身份束缚,使教师成为“系統人”,由教育局在核定的区域编制总量内统一调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任期性交流、服务性交流、竞聘性交流、互补性交流等四大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每年交流人数均在500人以上,交流面达15%,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

直击现场
张冬芝:好老师要永远保持“空杯状态”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工农人”除了践行习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还具备工匠精神、农人智慧的特质。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态度,精益求精。农人智慧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像农夫育苗一样,要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对老师来说,做教育必须要遵循规律,“科学育苗”。
好老师从哪里来?除了靠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靠学校自己培养。在培养老师的具体方式上,工农小学提出了“四项修炼”培养模式:读书养气,提升教育格局;积极表达,输出倒逼成长;微格解剖,探索教育玄妙;问道借力,教学如虎添翼。近年来,工农小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逐渐成长为武陵区优质教育窗口学校,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拥有一大批优秀教师。
我常常告诉我们的老师,即使当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每年都要将自己“清零”,时常保持着“空杯状态”,这样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段工作中,永葆激情。只有当我们的老师在不断成长,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好老师就是好教育,好教育就有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好未来。
我理想中的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舒展的,发展的,追求理想的校园、理想的教育任重道远,“工农人”将以“空杯状态”永远在路上。 殷立明:精雕细刻,让每一名师生圆梦育才
学校的根本就是育人,就是要教会孩子受用一生的东西,如何把这个点与学校文化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育才小学从原来“为生命喝彩,为未来剪彩”的理念逐渐细化到“精雕细刻,圆梦育才”,让孩子们去追逐人生绚烂的舞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通过什么来追逐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要做一个精致的人,不管是哪一方面,都要精雕细刻。我们通过剪纸的动手操作,让孩子学会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对青年老师的培养,也有一個“精雕细刻,圆梦育才”的培养工程,我们希望青年老师不浮躁,去对自己的专业“精雕细刻”,围绕这个理念,然后去追逐梦想,去圆梦。并不是说让每一个人都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但是能够做到最好的自己,满足自己的个性需要和兴趣需要。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孩子在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发展,让每一名师生圆梦育才。
特写石门
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大县,有着“中国柑橘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柑橘声名远扬,每一个甘甜的果实背后,都是石门人不折不扣的坚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单朴素的道理在这片土地上反复被验证。
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战略,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2018年2月,石门县被湖南省教育督导委员会正式认定为“湖南省教育强县”,一代教育人梦想成真;2018年6月,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5部委联合授予石门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019年,石门县以全市第一名、优秀等次的成绩顺利通过湖南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评估验收,成功承办“互联网 智慧教育”全国智慧教育论坛;近5年高考,石门县共有5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经过一代又一代石门教育人的努力,终将这里打造成了武陵山区的教育高地。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没有教育的‘优先’,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正如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门县委书记谭本仲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重教兴教是顺应世界潮流、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石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石门县将切实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动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石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案例。在智慧教育示范校的石门思源实验学校,我们见证了教师在这场变革中的摸索与成长;在“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全国示范学校”石门三中,我们倾听贫困学子折桂北京的圆梦故事;在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湘北职中,我们记录下职高学生蜕变成长打破固有偏见。我们走进石门,用镜头聚焦石门教育的蒸蒸日上,用笔头书写石门教育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