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的创新契机,将“传授历史知识”调整转移到“发展创新智能”,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创新培养
一、在辨证思维中创新
一切历史事物都有其辨证的二重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评价都比较简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考虑,教师有必要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引导为辨证的、全面的历史评价,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分为二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如在评价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妥协投降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他兴办“洋务”,求富求强,对振兴民族工业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这就是一种不囿于教材的创新。运用辨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克服思维定势,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观史实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缜密求证。
二、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逆向思维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心理过程的可逆性却较为薄弱,容易形成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单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史实为依据,打破教材体例,重组教材内容,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方向推导中,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流畅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就打破教学常规,设计这样的逆向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外国侵略者先后从中国获得哪些特权→这些特权是通过哪些条约获得的→为什么能获得这些特权→外国侵略者为什么想要获得这些特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由果到因、步步深入”的逆向思维,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学生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进行了深层次认识,也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相互交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创新思维体系。
三、在发散思维中创新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重组已知信息,从多方面得出独特的多维结论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缺乏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地选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发散点,有意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我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的各个变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对已知信息进行发散思考,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换位思维中创新
运用换位思维进行创新,即营造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以历史事物中的人物身份去换位思维,推断历史事物发生的可能轨迹,促使学生去大胆猜想,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创新思维的独到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营造这样的换位思维情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历史知识储备。
五、在联想思维中创新
联想思维是指由所感受或思考的事件、现象、概念刺激而想到的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由于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与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有机的联想思维中,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
六、培养直觉思维,注重把握线索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⑵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直觉思维;⑶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西安事变”一目,可提问:“如果杀了蒋介石,情况将如何?”有学生立刻说对国民党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说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根本之计应从教育入手”。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大使命,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广阔天地。创造性思维教学,必将在21世纪中华崛起的伟业中显示其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创新培养
一、在辨证思维中创新
一切历史事物都有其辨证的二重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评价都比较简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考虑,教师有必要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引导为辨证的、全面的历史评价,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分为二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如在评价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妥协投降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他兴办“洋务”,求富求强,对振兴民族工业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这就是一种不囿于教材的创新。运用辨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克服思维定势,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观史实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缜密求证。
二、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逆向思维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心理过程的可逆性却较为薄弱,容易形成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单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史实为依据,打破教材体例,重组教材内容,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方向推导中,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流畅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就打破教学常规,设计这样的逆向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外国侵略者先后从中国获得哪些特权→这些特权是通过哪些条约获得的→为什么能获得这些特权→外国侵略者为什么想要获得这些特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由果到因、步步深入”的逆向思维,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学生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进行了深层次认识,也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相互交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创新思维体系。
三、在发散思维中创新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重组已知信息,从多方面得出独特的多维结论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缺乏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地选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发散点,有意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我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的各个变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对已知信息进行发散思考,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换位思维中创新
运用换位思维进行创新,即营造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以历史事物中的人物身份去换位思维,推断历史事物发生的可能轨迹,促使学生去大胆猜想,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创新思维的独到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营造这样的换位思维情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历史知识储备。
五、在联想思维中创新
联想思维是指由所感受或思考的事件、现象、概念刺激而想到的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由于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与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有机的联想思维中,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
六、培养直觉思维,注重把握线索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⑵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直觉思维;⑶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西安事变”一目,可提问:“如果杀了蒋介石,情况将如何?”有学生立刻说对国民党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说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根本之计应从教育入手”。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大使命,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广阔天地。创造性思维教学,必将在21世纪中华崛起的伟业中显示其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