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朽民族精神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长久的发展与演变而总结形成的文化现象的总和。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诞生的民族精神则是推动个人不断进步成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路标。在中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课程知识,更要将中华文化的传播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素养的提高,形成家国意识,传承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引导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思想和观念上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经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之后,中华民族凭借其强大的包容力将不同的文化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与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在这种强大包容性的背后也由于历史的局限而产生了部分文化糟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学习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生提高文化素养
   《三字经》中曾提到“人不学,不知义”,对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學习难度的不断加深,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观念和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典故和事例,比如代表诚信的“立木为信”,关于尊师敬长的“程门立雪”以及代表清正廉洁的“暮夜却金”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借助典故对中华文化的内涵进行诠释与解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还能够将这些故事运用到学习和实践中,从而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家国意识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能够历经千百年而绵延不绝,凭借的是各族儿女的顽强奋斗和他们以国为家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家国观念一直是其中不变的精神内涵,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重要助力。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拥有坚定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思想前提。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先辈的家国观念,是促进学生巩固爱国思想、树立报效祖国远大理想的重要方式。
   自古以来,忠义都是仁人志士对国家深切热爱的体现,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国家延续的重要因素。在对初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忠诚和信义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着极大作用。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持汉节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教师借助这些事例对忠诚和信义这些中华文化的精神进行阐释时,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先辈的敬仰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从而让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增强。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维系我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渗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稳定繁荣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中华文化,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精神的感染与影响,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奠定基础。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能够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弘扬。
   我们现在所学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思想观念,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还是对我国民族精神的概括与阐述。加强对初中生的文化教学和文化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感知。比如在“耻”这一单元,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荣耻观念,激发其拼搏奋斗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观念,推动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四、总结
   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开展中华文化教育,能够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通过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育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并且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和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贾得荣.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初中生道德素养刍议[J].新课程研究,2019(25):27-28.
   [2]呼亚丽.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摭探[J].成才之路,2020(5):106-107.
   [3]陈少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2):3-4.
  编辑 张俐丽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观点提出后,环保问题成了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打造绿水青山、最美家园的队伍中,成效显著。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我们也需要将环保意识渗入其中,可以通过课前调查了解、课堂交流讨论、课后跟踪反馈等方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自然;生命;环保;调查  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每一册书中都会编排一些有关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一起以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角,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体验来主动获得体验、获取知识并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素养,进而真正实现以轻对重,去繁就简,达到“轻语文”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轻语文”;真阅读;核心素养   当下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阅
摘 要: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明确教学的重点所在,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提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在实际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价值。这对于课程教学而
摘 要: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如果不进行记录,再伟大的事物也终会消逝于地平线之上。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如何在演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时代紧迫感,作为一名二十多年的班主任老师,认为演讲活动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要想在演讲活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抒发一定的情感,前提条件是
摘 要:基于问题式的园际联动教研是以一级园为主体,带动两所二级园开展联动式教研,形成教师之间、一级园与二级园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切磋,实现优势互补的教研方式。既让一级园的课程研究找到源头活水,又活跃了二级园的教研氛围,达到引导幼儿园内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要改变趋于程式化的自上而下的“一言堂”的“排排坐”式的教研,采用一级园带动二级园的从依附到共生的“带教式”教研,从个体到群体的“参与式
摘 要: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教育部深化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正在潜移默化地转变。音乐欣赏课的安排要求学生能够对音乐体系有基础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音乐欣赏课的实践应用对学生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开发学生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应合理安排音乐课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实践;鉴赏   倾听音乐有助于放松
摘 要:可变区域下双变量的最值问题,一般策略是利用圖形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课堂上一位学生的“主元”无心之说,开启了函数角度的探究之旅。另辟蹊径,师生共探“独立主元策略”和“相关主元策略”,最终解决了可变区域下双变量的最值问题。   关键词:最值;双变量;主元;函数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反思。反思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反思有利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关键词:数学反思;数学活动;数学思考;数学思维   反思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反思由来已久,通过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古代,我国先哲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近代,教育家杜威说
摘 要:英语核心素养的重点是语言能力。在小学口语中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基于核心素养从英语口语分层教学的角度,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分析,旨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核心素养;分层教学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四个方面。而在小学教学中
摘 要:德育一直都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包含着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持续深化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认知等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因此,小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