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学生,才是“真教育”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首先是人学。成功的教育,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差别。心中有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选择的权利,构建选择课程,促进个性发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用文化熏陶、感染和浸润。
   关键词:真教育;因材施教;选择课程;教育生态
   “啊——!”一声刺耳而惊恐的喊叫打断了晨读的朗朗书声。坐在第一排的李同学正蹲在邻座的椅子上,脸色发白,双手紧紧攥住前后桌椅,眼睛紧盯着桌子底下,仿佛那有什么怪物似的:“虫子,一只可怕的虫子!”这下教室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围拢到李同学身边,想要一看究竟。好奇者有之,害怕者有之,凑热闹者有之。老师看了看学生,淡定地走到桌子跟前:“同学们,这是天牛。天牛来教室做客,大家应该高兴,表示欢迎。这说明咱们教室生态环境好!”教室内爆发出一阵哄笑。李同学也放松了下来,慢慢地从椅子上下来,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咱们来和天牛打个招呼,认识一下这只可爱的小家伙!”随后,老师把天牛请出了教室,放归大自然。
   老师没有简单粗暴地责怪,而是用淡定的神情,看似玩笑的话语,缓解了孩子们的惊惧。一个小小的温暖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中有学生的老师,看到了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成功的教育,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心中有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一、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教育就需要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并“满足他自己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孩子就像那大自然中的万物,抑或树上的叶子,形态各异,但又互相辉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差异,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享受中接受教育。这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吗?
   教育如养花,需要根据花草的禀性,适时地浇水、修剪、补充养分。作为园丁,需要弯下身子,耐下性子,因势利导,为自然之花草提供适合他的阳光、水分和土壤。
   二、构建选择课程,发展个性
   每个学生都像那树上的叶子,形态各异,独一无二。为了绿叶的生长,教育需要尽其所能地为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合适的生长因子,让他们能在不同阶段遇到“最好的自己”。心中有学生,就是要让孩子站在学校的“中央”,以“选择”为主题词,构建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课程。选择课程立足学生需求,以国家基础课程为基础,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整合学科内容,开发彰显学生特长的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只有学生自己积极参与了,实践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从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別强烈。”选择课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激发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充分参与,亲自体验,互相合作,促进个性发展。
   三、创设教育生态,文化浸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对于学生,就如春雨润泽万物,是无声的熏陶、感染和浸润。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适合的教育生态正是这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这样的教育生态不仅是物态的生态环境,更是学校师生共同的愿景,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物态的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反映之一,我们应努力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充分发挥每一面墙壁、每一棵草木的育人功能,打造自然景观区、养正文化区、艺术博览区等显性文化,让孩子如沐春风,如沐春雨,发挥生态环境的浸润教育作用。
   除此以外,作为教育者、管理者,还应看到隐性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文化建设,让学校成为儿童喜欢和向往的地方。如缔造完美班级,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让班级成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成长园;打通学科壁垒,融通整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打造学生深度学习的自然生长实践园;以“整本书阅读”为主体,构建“童心悦读”校本课程,让校园成为自由呼吸书香园。
   心中有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心中有学生,尊重和关注“孩子的心灵和未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中有学生,用真教育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孩子“幸福一生”。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3-10.
   [2]顾明远.真教育,关注生命的质量和价值[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28-30.
其他文献
对于刚融入集体生活的小学生来讲,班主任是除了家人外最信任、依赖的人,学生能否快速适应校园生活,能否健康茁壮成长,能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小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明确德育对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德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和道德品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旨在从经典诵读、阅读教学、礼仪教育以及传统节日方面探究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德育   一、在经典诵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小学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与热点。教师信息化水平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实施有限,基础教育信息化成为教学工作中的薄弱一环。对此,就目前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根据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
管理心理学指出,对班级进行激励式管理,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可以使他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班级的整体管理效果。班级管理有很多激励形式与方法,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来提高班级管理艺术。   一、合作式激励   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能积极配合班主任管理班级,并希望通过管理班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挑战与机遇。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初显,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正在发展,设计思维的第一要素就是创新,所以可以通过培养设计思维能力来充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新;研究   一、设计思维的定义   一些学者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论,用于为寻找和追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者为事件提供实用和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
摘 要:家庭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专业场所,学校和家庭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学校和家庭没有进行有效的配合。探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制订相应的策略,以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发挥优势
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之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强调学生终身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工具,老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教学,积极开展情境教学,真正体现化学的实用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情境教学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
摘 要: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并不是专业性较强的美术知识,而是在核心素养的模式下,将美术知识和生活联系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美。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美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借助各类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美术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关键词:美术课堂;核心素养;课堂评价   初中美术课对学生艺术气息的培养至关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对其思想、行为、品德等的引导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令人受益的故事,其内容可以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形式也比较容易让小学生接受。首先分析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并指出其形成的原因,继而针对性地提出利用传统故事帮助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