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故事教育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对其思想、行为、品德等的引导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令人受益的故事,其内容可以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形式也比较容易让小学生接受。首先分析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并指出其形成的原因,继而针对性地提出利用传统故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传统故事;提升策略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成绩再也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其综合素养的高低成为评价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许多小学生依然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其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主要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影响。首先,在家庭生活中,目前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家长的溺爱现象非常严重,从而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校園生活中不能团结同学、不懂礼貌和忍让等。其次,在校园生活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学校依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教育的首位,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往往会被其还不错的成绩所掩盖,长此以往,纵容了学生的很多不良习惯。
   二、如何借助传统故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以传统故事为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对其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想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首先,学校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内容作为全体学生需要背诵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竞赛。同时,竞赛的组织形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可能难以理解,此时,学校应该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优势,在高年级学生中选取表现优异的学生向低年级的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其次,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帮助小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改变。目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聚集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学校经过观察之后,总结学生存在的共同缺点,从而积极解决。比如,学校中的学生很多学生存在不尊敬老师、不懂礼貌的问题。此时,学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来播放一些礼仪方面的小故事。比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
   2.以传统故事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最好的教育最终取得的教育成果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方法,简单来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此时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老师可以将“故事”作为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在班级中建立每日一个小故事的日常分享,要求学生在早上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自己的小故事,并说明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其次,老师可以建立“故事惩罚机制”。比如,学生A因为和自己的同学争抢东西而起了争执,甚至还动了手。相对于批评该生,不如让他第二天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说明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就自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3.以传统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关注细节,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问,并为其答疑解惑。目前,我们所强调的好习惯,在许多学生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我们总强调小学生应该孝敬父母,许多学生却没有深切体会到。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述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继而反问学生:你觉得这样的韩信是一个好人吗?你喜欢他吗?此时学生都会觉得喜欢韩信。然后,老师可以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韩信对每日分给自己食物的人孝顺、感激是好的行为,那我们对每天给我们做饭、买衣服、接送我们上下学的父母应该怎样呢?此时,学生能够切实明白自己应该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基于此,老师可以通过孔子“三十而立”的故事来教育学生,通过故事还原孔子克服生活困苦,坚持求学、办学,最终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故事中蕴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应用,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霞.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2]林琼玲.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A].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3]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85.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包括诸多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能够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从小就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阐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阶段的德育。   关键词:德育;小学;德育管理;中华传统文化;实践研究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品德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可见,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因此需要加强德育,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但是,通过观察现实中学生步入工
对于刚融入集体生活的小学生来讲,班主任是除了家人外最信任、依赖的人,学生能否快速适应校园生活,能否健康茁壮成长,能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小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明确德育对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德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和道德品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旨在从经典诵读、阅读教学、礼仪教育以及传统节日方面探究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德育   一、在经典诵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小学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与热点。教师信息化水平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实施有限,基础教育信息化成为教学工作中的薄弱一环。对此,就目前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根据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
管理心理学指出,对班级进行激励式管理,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可以使他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班级的整体管理效果。班级管理有很多激励形式与方法,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来提高班级管理艺术。   一、合作式激励   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能积极配合班主任管理班级,并希望通过管理班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挑战与机遇。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初显,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正在发展,设计思维的第一要素就是创新,所以可以通过培养设计思维能力来充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新;研究   一、设计思维的定义   一些学者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论,用于为寻找和追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者为事件提供实用和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
摘 要:家庭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专业场所,学校和家庭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学校和家庭没有进行有效的配合。探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制订相应的策略,以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发挥优势
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之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强调学生终身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工具,老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教学,积极开展情境教学,真正体现化学的实用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情境教学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
摘 要: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并不是专业性较强的美术知识,而是在核心素养的模式下,将美术知识和生活联系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美。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美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借助各类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美术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关键词:美术课堂;核心素养;课堂评价   初中美术课对学生艺术气息的培养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