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对其思想、行为、品德等的引导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令人受益的故事,其内容可以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形式也比较容易让小学生接受。首先分析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并指出其形成的原因,继而针对性地提出利用传统故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传统故事;提升策略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成绩再也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其综合素养的高低成为评价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许多小学生依然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其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主要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影响。首先,在家庭生活中,目前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家长的溺爱现象非常严重,从而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校園生活中不能团结同学、不懂礼貌和忍让等。其次,在校园生活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学校依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教育的首位,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往往会被其还不错的成绩所掩盖,长此以往,纵容了学生的很多不良习惯。
二、如何借助传统故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以传统故事为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对其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想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首先,学校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内容作为全体学生需要背诵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竞赛。同时,竞赛的组织形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可能难以理解,此时,学校应该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优势,在高年级学生中选取表现优异的学生向低年级的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其次,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帮助小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改变。目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聚集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学校经过观察之后,总结学生存在的共同缺点,从而积极解决。比如,学校中的学生很多学生存在不尊敬老师、不懂礼貌的问题。此时,学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来播放一些礼仪方面的小故事。比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
2.以传统故事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最好的教育最终取得的教育成果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方法,简单来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此时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老师可以将“故事”作为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在班级中建立每日一个小故事的日常分享,要求学生在早上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自己的小故事,并说明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其次,老师可以建立“故事惩罚机制”。比如,学生A因为和自己的同学争抢东西而起了争执,甚至还动了手。相对于批评该生,不如让他第二天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说明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就自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3.以传统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关注细节,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问,并为其答疑解惑。目前,我们所强调的好习惯,在许多学生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我们总强调小学生应该孝敬父母,许多学生却没有深切体会到。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述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继而反问学生:你觉得这样的韩信是一个好人吗?你喜欢他吗?此时学生都会觉得喜欢韩信。然后,老师可以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韩信对每日分给自己食物的人孝顺、感激是好的行为,那我们对每天给我们做饭、买衣服、接送我们上下学的父母应该怎样呢?此时,学生能够切实明白自己应该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基于此,老师可以通过孔子“三十而立”的故事来教育学生,通过故事还原孔子克服生活困苦,坚持求学、办学,最终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故事中蕴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应用,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霞.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2]林琼玲.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A].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3]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85.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传统故事;提升策略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成绩再也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其综合素养的高低成为评价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许多小学生依然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其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主要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影响。首先,在家庭生活中,目前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家长的溺爱现象非常严重,从而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校園生活中不能团结同学、不懂礼貌和忍让等。其次,在校园生活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学校依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教育的首位,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往往会被其还不错的成绩所掩盖,长此以往,纵容了学生的很多不良习惯。
二、如何借助传统故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以传统故事为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对其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想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首先,学校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内容作为全体学生需要背诵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竞赛。同时,竞赛的组织形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可能难以理解,此时,学校应该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优势,在高年级学生中选取表现优异的学生向低年级的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其次,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帮助小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改变。目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聚集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学校经过观察之后,总结学生存在的共同缺点,从而积极解决。比如,学校中的学生很多学生存在不尊敬老师、不懂礼貌的问题。此时,学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来播放一些礼仪方面的小故事。比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
2.以传统故事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最好的教育最终取得的教育成果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方法,简单来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此时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老师可以将“故事”作为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在班级中建立每日一个小故事的日常分享,要求学生在早上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自己的小故事,并说明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其次,老师可以建立“故事惩罚机制”。比如,学生A因为和自己的同学争抢东西而起了争执,甚至还动了手。相对于批评该生,不如让他第二天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说明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就自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3.以传统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关注细节,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问,并为其答疑解惑。目前,我们所强调的好习惯,在许多学生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我们总强调小学生应该孝敬父母,许多学生却没有深切体会到。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述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继而反问学生:你觉得这样的韩信是一个好人吗?你喜欢他吗?此时学生都会觉得喜欢韩信。然后,老师可以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韩信对每日分给自己食物的人孝顺、感激是好的行为,那我们对每天给我们做饭、买衣服、接送我们上下学的父母应该怎样呢?此时,学生能够切实明白自己应该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基于此,老师可以通过孔子“三十而立”的故事来教育学生,通过故事还原孔子克服生活困苦,坚持求学、办学,最终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故事中蕴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应用,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霞.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2]林琼玲.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A].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3]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