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景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如将富有情感的语言文字、实物情景、影像视频、角色扮演、问题设置等许多情景运用:T-~史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理念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只有走出历史课堂情景教学的种种误区,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景教学;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5-004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情景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
所谓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思想。长期以来,历史课上基本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演“独角戏”,有时学生连观众都不想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收效甚微。长此下去,学生渐渐失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武器”,不能要他们被动学习,而应让他们主动学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教学的形象、直观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将富有情感的语言文字、实物情景、影像视频、角色扮演、问题设置等许多情景应用于历史课堂,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新课程理念都具有重要作用。毋庸讳言,许多老师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也存在诸多的误区,大体表现为:一是情景的创设脱离了学情(即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二是教师备课不精,情景创设太多太杂,学生面对情景中丰富的历史信息无暇思考分析,导致情景的无效创设,无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维:三是在课堂中的情景创设脱离课标,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四是情景的创设未能切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喧宾夺主,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面对如此状况,如何科学、合理的创设情景,很值得探讨。
一、了解学情,切合实际
情景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做到“到位”,所创情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活动,促进知识的构建。例如,有教师在讲述《丝绸之路》一课时,让学生结合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看看途径了我国的哪些省份,学生激情高涨,但因学生对中国政区图没有一个整体认识,此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得出正确答案,也就是所设问题超出了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造成情景教学的无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情景的创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二、精心备课,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景,设置怎样的情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吃不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体会不出意蕴,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7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所制课件的运用过程中与教学内容不相符;有的只是把课本中的内容做一些修改和补充,当投影片使用,没有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也没有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这样的课件仅是一种装饰而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的教师认为在课件中运用的音像资料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与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删剪、组合、加工,一股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看的眉开眼笑,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课后作业检测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精心筛选所备的材料等,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的情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课标。体现主体
情景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入,要求学生从情景中提炼信息,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情景的创设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同时要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只做“看客”和“听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展示个性,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心,坚定“我会学”的信念,使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生动、有趣的课堂。例如,运用问题情景的创设体现学生主体:(一)用问题导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剧《笑傲江湖》中有一个青城派,你知道它是哪一个宗教Ⅱ马II?学生听了这个话题,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二)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学习《工业革命》一课,设计问题(1)当时的棉纺织业以什么为动力?它有什么缺陷?(2)蒸汽机出现后,工厂的生产有什么变化?(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效果不错。(三)用问题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通过自身实践或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时,设计“结合当时的中国,说说它对中国的影响”。(四)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四、突出重点,落实目标
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必须辅助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创设情景就是为了帮助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情景的创设要能突出教学主题,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否则情景的创设只能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如有教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把大量时间用来展示甲午战争过程中四次战役的具体场面,而未能在本课重点《马关条约》这一内容上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对于另一重点知识黄海大战创设了问题情景,即对邓世昌的死值不值让学生探讨多时,最终也未有定论,却没有以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所反映的精神去创设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启迪、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这种情景就导致了喧宾夺主,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情景的创设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五、提高素质。展现激情
教学情景创设的再好,教师如果缺乏激情,不具备一定的素质,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教师既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注意积累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师风范、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充沛的热情,语言简明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充分的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历史。相反,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环节,授课时语言呆板、枯燥,尤其是照本宣科,使历史知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自然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如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等。可充分采用艺术手段,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氛围,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推动新课标的实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体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历史情景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责任编辑冯荣光]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景教学;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5-004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情景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
所谓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思想。长期以来,历史课上基本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演“独角戏”,有时学生连观众都不想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收效甚微。长此下去,学生渐渐失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武器”,不能要他们被动学习,而应让他们主动学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教学的形象、直观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将富有情感的语言文字、实物情景、影像视频、角色扮演、问题设置等许多情景应用于历史课堂,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新课程理念都具有重要作用。毋庸讳言,许多老师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也存在诸多的误区,大体表现为:一是情景的创设脱离了学情(即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二是教师备课不精,情景创设太多太杂,学生面对情景中丰富的历史信息无暇思考分析,导致情景的无效创设,无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维:三是在课堂中的情景创设脱离课标,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四是情景的创设未能切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喧宾夺主,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面对如此状况,如何科学、合理的创设情景,很值得探讨。
一、了解学情,切合实际
情景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做到“到位”,所创情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活动,促进知识的构建。例如,有教师在讲述《丝绸之路》一课时,让学生结合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看看途径了我国的哪些省份,学生激情高涨,但因学生对中国政区图没有一个整体认识,此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得出正确答案,也就是所设问题超出了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造成情景教学的无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情景的创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二、精心备课,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景,设置怎样的情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吃不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体会不出意蕴,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7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所制课件的运用过程中与教学内容不相符;有的只是把课本中的内容做一些修改和补充,当投影片使用,没有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也没有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这样的课件仅是一种装饰而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的教师认为在课件中运用的音像资料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与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删剪、组合、加工,一股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看的眉开眼笑,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课后作业检测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精心筛选所备的材料等,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的情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课标。体现主体
情景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入,要求学生从情景中提炼信息,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情景的创设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同时要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只做“看客”和“听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展示个性,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心,坚定“我会学”的信念,使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生动、有趣的课堂。例如,运用问题情景的创设体现学生主体:(一)用问题导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剧《笑傲江湖》中有一个青城派,你知道它是哪一个宗教Ⅱ马II?学生听了这个话题,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二)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学习《工业革命》一课,设计问题(1)当时的棉纺织业以什么为动力?它有什么缺陷?(2)蒸汽机出现后,工厂的生产有什么变化?(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效果不错。(三)用问题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通过自身实践或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时,设计“结合当时的中国,说说它对中国的影响”。(四)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四、突出重点,落实目标
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必须辅助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创设情景就是为了帮助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情景的创设要能突出教学主题,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否则情景的创设只能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如有教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把大量时间用来展示甲午战争过程中四次战役的具体场面,而未能在本课重点《马关条约》这一内容上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对于另一重点知识黄海大战创设了问题情景,即对邓世昌的死值不值让学生探讨多时,最终也未有定论,却没有以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所反映的精神去创设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启迪、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这种情景就导致了喧宾夺主,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情景的创设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五、提高素质。展现激情
教学情景创设的再好,教师如果缺乏激情,不具备一定的素质,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教师既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注意积累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师风范、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充沛的热情,语言简明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充分的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历史。相反,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环节,授课时语言呆板、枯燥,尤其是照本宣科,使历史知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自然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如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等。可充分采用艺术手段,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氛围,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推动新课标的实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体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历史情景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责任编辑冯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