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思路、方法、步骤,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教师引导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如何运用呢?
  1.引“学”,就是引导学生“学”,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达到对新知识的懂和会,即“学会”,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学生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而“会学”侧重于学生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能发现新知识,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落实好教师“引”的作用,力求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有了适当的“引”,学生才会有“会学”的升华,才会有“会学”的创新。
  “会学”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主要表现在可以自我监督调控,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灵活处理学习过程中的特殊情况,促进学习进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是对学习概括性、规律性的知识的掌握,具有适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如记忆规律、分析方法、复查验证等,这些一般性的规律,教师通过讲授、引导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是有必要的,但更应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以收到实效。因为这些基本能力、习惯的形成不是靠理论的知识讲解就能掌握的,不是靠几节课的学习就能形成的,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训练;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在不同情景下运用这些规律性知识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特点,亲身体验感受它们的使用过程。学生在与教师讲授和同学交流的比较中,归纳、总结、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最优化”策略,进行个性化、创新性的学习。
  引导“学”的另一个方面是设疑促思。创新总是在面临问题时产生的,即创新始于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教材内容的讲授者,还应该成为问题的“制造者”。教师所要做的是设置高质量的疑问,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促成疑问的解决。疑问的设计与思维过程紧密结合是实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不同的教学时段设疑的目的有所不同,初始的设疑在于诱发思维,集中注意力,不必追求“难”“怪”,而在于“顺”“快”,以利于导出新课。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设置探索性、开放性的疑问,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水到渠成地理解重、难点内容。教学结束时可设置有总结性或延伸性的疑问,鼓励学生深度思考与创新,可面对全体,也可面对个体有所针对。
  疑问的设置依从于一定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既应具有可接受性,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又应具有挑战性,对于解答者而言没有可直接解决的方法,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知识根据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必须思考、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动”,就是引导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达到对新知识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一是多提供说话交流的机会。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看课本的图形交流,说说各种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二是多提供动手的机会。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的习题和“有趣的七巧板”时,让学生搭五边形,把长方形依次折图形,剪拼各种图形。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研究与探索,强调培养主动求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不只是外化于行为上的玩玩做做,“行”动是为了“心”动、思维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跃是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比外化的行动表现更为重要。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加工过程,改变那种只强调结论和重视结果的做法,认识到参与学习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本身。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引导他们重新组织探究,从中发现新知,或者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具体方法,形成关于新知识的初步体验。
  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起来,教师就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广泛的包容性,以平等的眼光接受与己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无条件接受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在这种安全、自由的氛围之下,学生才不会担心教师、同学的审视与嘲笑,不必顾虑犯错误而遭到批评,才乐于参与师生互动和生生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引导时,一方面要把握探究过程的整体走向,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脉络,使探究活动不偏离目标,去之甚远。另一方面要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结构性、普遍性、迁移性的知识体系,加以提炼总结,使学习走向纵深,促进知识的迁移。
  3.引“思”,就是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反思“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继续于无疑处深思、觅疑,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这很容易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往往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体现的,思维发散点越多,思维的发散量就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质疑,能让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创新思维。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特别注重让学生敢于突破教材、突破自我,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大胆尝试,标新立异。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
本文研究了结构振动系统的一类随激励频率变化的未知物理参数的识别问题。提出了在一部分系统响应未知的条件下,系统此类未知物理参数的摄动迭代识别方法,及证明了方法的收敛
数学教育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很多人都在这条路上探索着.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小学生天真烂漫,最爱游玩嬉戏,可为了学习他们却只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习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课堂中也应处处渗透生活,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生活真正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变得可感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已经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调节的重要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分析,说
全国晚报十杰摄影记者评选于10月上旬揭晓,这是晚报界近年来首次进行的评选。入选的“十杰”都在晚报的新闻摄影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现就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所在单位的新闻摄
该文首先叙述了ITD时域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工程问题的特点,详细而明确地给定了各项自选常数选取的原则,识别了某运输车的频率和阻尼比。该文还使ITD时域法能在微机上运行,为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