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埋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碳纳米纸三维网络结构对弯曲应力应变变化的敏感特性,研制了一种基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碳纳米纸(BP)新型位移传感器.通过设计三种不同厚度、预埋位置的位移传感器,基于三点弯曲实验平台对其展开性能测试,探究传感器厚度与预埋位置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型位移传感器电阻变化率与位移具有良好的二次拟合关系;其灵敏度主要受位移区间、传感器厚度以及预埋位置的影响;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经实验验证,当传感器厚且碳纳米纸位于中性面下方时,传感性能最佳,可控制误差在±0.1 mm范围内.
其他文献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
依托机器学习和参数化技术建立了面向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能耗主导的建筑性能快速优化方法,从而实现方案设计阶段以能耗为代表的建筑性能的直观呈现.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证实了将建筑能耗快速计算技术与交互式性能优化框架相结合,可以让建筑师在进行方案推进与决策过程中直观而快速地获取以建筑能耗为代表的各项性能指标的反馈,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师进行性能优化设计的能力.
自工业社会起,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之间的关系呈现从矛盾到融合的复杂演变.其中,建筑师考察、认知和转换风土世界中的设计资源,修正现代建筑自身进程的思维轨迹和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聚焦于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在德国、日本、土耳其等若干地区所对应的人生阶段当中,与风土建筑相关的文本著述与设计作品,分析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发展动力和实践路径的相应改变,重拾风土建筑在现代建筑自身进程中的反思和镜鉴作用.
交通节点作为城市动态运行系统的关键地段,兼具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两个基本属性.随着城市集约程度和系统化运行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交通节点范围内不仅交通行为高密频繁,更表现出空间组织立体多变、建筑功能叠加交织的特征,对系统的影响性日益增大,使交通节点成为实现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的瓶颈点、机会点和驱动点,也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实践的关键场域.针对这一特定空间类型,剖析其空间综合增效发展的内涵、构成和标准,阐释城市设计实现交通节点增效的基本思路,提出城市交通节点综合增效设计的总体框架、设计思维和权衡
《营造法式》上、下昂的倾斜角度可以通过几何作图求得,亦可通过勾股数比的方式表述.关于能否将用昂斜率固化为“理想”数值的问题,目前存在观点分歧.通过比较高等级铺作昂头交互科的两种降高模式,作图后发现“旋点法”未能彻底达成“挑斡平榑”的预设目标,而“平移法”则能满足昂与扶壁拱间的简洁构造关系,推测工程中采用后者,进而从设计需要及实际成效反推出昂斜取值随意变动不如保持稳定的结论.
揭示1960年前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薄壳结构研究组的工程师群体对砖、竹、混凝土薄壳结构在广东省的地方创新实践及其研究图景.以新见华南工学院土木系薄壳结构研究组的图档史料文献的梳理、相关实例遗存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当事人的口述访谈为基础,采用Citespace网络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研究,描绘出这一结构工程师群体的创新实践背景和创新“广东壳”的研究工作内容,并指出其在壳体理论和形态研究上的学术贡献.这是我国早期节约“三材”约束下建造技术谱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构研究的重要对象,此外弥补了国
设计:Guillaume Schobinger,Vincent Wolfensbergerrn地点:瑞士洛桑rn时间:2020年rn规模:32000平方米rn平面呈圆形或者环形的建筑,其平面划分大都以中心辐射线为基准,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如此划分的优点是均等性好,秩序感强,但也有不利的方面:划分后的单元空间两侧墙面不平行,房间呈扇形,单元面积越小越不好用(图1).
题目:后疫情时代的建筑提问rn出题人:董功rn题旨:rn“我在手机上就可以看电影,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rn“我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名画,为什么还要去美术馆?”rn“我在AD上就可以看书,为什么还要去书店和图书馆?”rn……rn2020年注定不寻常.新冠疫情席卷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挑战着我们对很多传统生活习惯的认知.诸如云端会议、购物网站、娱乐社交平台等各类公共空间的虚拟化技术被极速推进着.它们在提供安全、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在迅速消解着大众对于实体公共空间的兴趣和依赖.疫情终将过去,而这些虚拟空间
为了研究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的水下声目标强度问题,首先以满足强度和屈曲条件的最小厚度蛋形耐压壳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声固耦合计算模型,然后分析了材料类型、蛋形系数、复合材料的厚度与缠绕角参数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一种带金属封头的蛋形耐压壳的水下声目标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外形条件下,复合材料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最大值低于钛合金耐压壳;声波沿着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的尖端方向入射时,中高频声目标强度最低且与蛋形系数成反比.建议在深海条件下应用蛋形耐压壳时采用尖端向上的布置方案.
通过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SSC)圆柱试验数据考察了3个计算模型(Lim模型、Wei模型及Jiang模型)对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预测极限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力的3个模型中,Lim模型和Jiang模型呈现出相似的较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AAE分别为10.7%和11.0%,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Mean分别为104.3%和105.8%.Wei模型对极限应力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整体偏低(Mean=81.0%),误差相对较大(AA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