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上下昂理想斜率”问题析疑

来源 :建筑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法式》上、下昂的倾斜角度可以通过几何作图求得,亦可通过勾股数比的方式表述.关于能否将用昂斜率固化为“理想”数值的问题,目前存在观点分歧.通过比较高等级铺作昂头交互科的两种降高模式,作图后发现“旋点法”未能彻底达成“挑斡平榑”的预设目标,而“平移法”则能满足昂与扶壁拱间的简洁构造关系,推测工程中采用后者,进而从设计需要及实际成效反推出昂斜取值随意变动不如保持稳定的结论.
其他文献
时间:2021年6月19日rn地点:北京工业大学rn论坛召集人:李翔宇rn媒体报道:《建筑师》杂志rn背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设计实践,成为当下高校建筑设计教师成长路上的三条路径,高校教师们在教师、学者、建筑师这三个角色之间不停转换,虽偶有彷徨,亦摸索前行……为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设计的互动关系,由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组共同发起,于2021年6月19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2021论坛”.本届论坛以“创新与反思”为主题,邀请来自高校、设
在广泛查阅一批原始档案和老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长安街红线宽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梳理了苏联规划专家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不同意见、长安街宽度的多方案比较以及长安街改建规划的实施情况.透过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中的争论及决策情况,反映了中国一些领导者和苏联专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既相互尊重又坚持原则的基本事实,并揭示出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
自工业社会起,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之间的关系呈现从矛盾到融合的复杂演变.其中,建筑师考察、认知和转换风土世界中的设计资源,修正现代建筑自身进程的思维轨迹和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聚焦于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在德国、日本、土耳其等若干地区所对应的人生阶段当中,与风土建筑相关的文本著述与设计作品,分析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发展动力和实践路径的相应改变,重拾风土建筑在现代建筑自身进程中的反思和镜鉴作用.
交通节点作为城市动态运行系统的关键地段,兼具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两个基本属性.随着城市集约程度和系统化运行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交通节点范围内不仅交通行为高密频繁,更表现出空间组织立体多变、建筑功能叠加交织的特征,对系统的影响性日益增大,使交通节点成为实现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的瓶颈点、机会点和驱动点,也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实践的关键场域.针对这一特定空间类型,剖析其空间综合增效发展的内涵、构成和标准,阐释城市设计实现交通节点增效的基本思路,提出城市交通节点综合增效设计的总体框架、设计思维和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