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康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四大突出问题”的破解路径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制约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四大问题将更加凸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增强垃圾处理系统化功能,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积极推动殡葬业改革,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要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辟“农业入市经营”新路径;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后小康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0-0007-03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战略后院”,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精准施策,完成了一系列既定目标和重大任务。“后小康时代”,农民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将会产生更加高涨的利益诉求,农村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突出问题。农村垃圾处理、殡葬改革、土地流转、生态农业发展等问题势必日益凸显,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造成现实困扰,亟待制定预案从速解决。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引和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导向下,积極探索此类问题的破解之道是当务之急、时代之需。
  1 增强垃圾处理系统化功能,努力打造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村貌清新是美丽乡村的基本表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一场硬仗[1]。长期以来,农村农民“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思想固化,加之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低下,认知能力有限,随时、随意、随处丢弃垃圾,直接导致了垃圾成山治理难的“农村病”。掩埋、焚烧等简单粗暴的垃圾处理方式引发了“二次污染”,空气质量受到侵蚀,土壤结构遭致破坏,给人的生存境遇、粮食安全等带来严重影响,对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需要不断加大力度。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区域所辖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较浓,对于乡村环境治理的期望较高,其垃圾处理的能力也较强。但从全国范围看,垃圾污染仍然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困境,垃圾处理能力是打造美丽乡村的核心要件。
  垃圾处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点”,是一项集投放、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着眼于整体和细节处做出科学规划。首先,要有全民思想的总动员和大解放。要教育引导和积极宣传,可通过知识讲座、张贴海报、印发传单、网络平台、农村广播等形式,将相关政策、信息、方法等进行专业推介,使广大农民充分意识到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其次,要设立垃圾回收点。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在农村街道建设多个垃圾回收专业网点,对垃圾进行分类指导,配备多种类型垃圾箱,保障不同种类的垃圾可以定向投放。并由专人专车进行定时清理回收,运送至垃圾处理站。第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建设好垃圾处理站。从全国范围来看,70多万个行政村是一个庞大的数量群体,垃圾处理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势必面临巨大压力。这就急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划拨专门建站用地,购买先进设备,引进专业人才,学习科学技术,建成以“高效、便利、节能”为宗旨,以附近3~5个村为1个单位,集中设立的专业化、规模化垃圾处理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实现对企业的最大化利益让渡和保护,以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的积极性。第四,科学利用好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站秉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原则,对于餐厨垃圾、塑料垃圾、电子类垃圾等进行科学分类和无害化处理。例如,可通过养殖蚯蚓对于餐厨垃圾、秸秆垃圾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可利用其“有机肥”为粮食生产和蔬菜种植提供高级养料,从而助力生态农业发展。
  2 积极推动殡葬业改革,着力培育文明乡风
  中国农村是深受五千年历史文化浸染的传统乡土社会。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加之《周易》中所倡导的“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的文化习俗影响,形成了人们长达数千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思想禁锢,由此成为广大农村沿袭至今的主要丧葬方式,并伴有诸多如报丧、守灵、入殓、出丧等繁琐的仪式,且规模盛大、排场豪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虚耗,很多家庭为此债台高筑,不堪重负。不仅如此,土葬之法坟头墓碑等占用大量土地,直接引发了土地资源结构性浪费,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土葬是制约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痛点”,殡葬业改革的根本在于固有观念的彻底解绑。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看,后小康时代,随着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适时颁布专项村规民约,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建设文明乡风。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加强引导教育,使摒弃土葬、实行火葬成为广大农民的强烈共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殡葬业改革,探索建设现代公益性陵园。即,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划拨专款和专门用地,建设集中安放死者骨灰的非盈利目的的具有公益性质的陵园,以恢复墓地所占用的农耕地和林地等土地资源。小而论之,陵园是人们对于逝者节日祭奠、凭吊追悼、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的专门场所;从大而论,陵园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彰显。陵园建设释放了因家族私墓所挤占的土地资源,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飞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显著,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辟“农业入市经营”新路径
  土地是农民与生俱来的天然依附本体。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农民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农民也离不开土地[2]。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农民的经济理性觉醒,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员“空洞”现象和土地荒芜现象严重。20世纪90年代土地便开始出现季节性、阶段性抛荒。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坚决遏制土地抛荒,积极鼓励土地流转,走农业规模化经营道路。[3]从大多数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法规支持下,涌现了相当数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但由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民思想保守等客观原因,土地未能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低迷,严重挫伤了土地直接利益相关者持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土地流转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瓶颈,应该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化上予以纾解。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土地流转制度的深化改革是畅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路径。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土地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流转,土地承包形式和时间跨度与市场紧密相连[4]。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5]。这就为农村土地经营提供了理论镜鉴和实践指南。市场化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归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在于:(1)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2)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3)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4)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土地经营市场化和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前景已然明朗,市场化必然要求遵守市场潜在的规则和规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势必要成为农业“蓝海”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可以通过雄厚的资金实力整合盘活技术、人才、深加工、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客觀而论,农业的自然周期长、回报率低,且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巨大,受天气、市场行情等不可控因素影响,收益风险较大,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发展农业项目的意愿不强。国家要在顶层设计上为企业参与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广阔空间,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提供更多资金补贴,释放更多红利。只有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作为一种市场资源越来越能规模化集中,才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信心,企业的作用才能更加凸显,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撂荒。在国家政策主导下,企业化、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4 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路向。从全球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造成一系列恶性问题,譬如环境污染、土壤营养失衡、食品不安全、不孕不育发生率攀升等,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和种群延续。生态农业追求绿色、低碳、环保、高质、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体的直接体现,是农业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对于现代农业的突破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可见,生态农业理念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14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
  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步兴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第一,农业生态化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理念和规律,杜绝农药、化肥等的破坏,突出“生物防治”。譬如:在粮食生产上可以采用“稻鸭共生”和“稻鳅蛙共生”模式,充分利用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在蔬菜生产上可以采用“菜蛙蚓”模式(即青蛙捉虫、蚯蚓松土)。同时,若肥力不够,可增施垃圾处理站处理过的有机肥料,形成绿色循环。第二,农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协调互动,现实基础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土地规模化是农业集约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要通过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实现。第三,技术支撑是建立和完善生态化农业科技体系。国家职能部门要重视生态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现代化技术的大力推广。第四,政策保障是建立农业生态补贴制度。生态农业虽然品质高、安全可靠,但其投入大、产出小,需要国家建立长期的补贴制度予以扶持,从而保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信心。第五,农业生态化还需要以消费领域的生态化来推动[7]。生态农业的产品供应终端是人,人作为市场消费主体,对于产品质量满怀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们在温饱有余、衣食无忧的基础上势必更加追求生活品味的提升,这会加剧人们对于生态农业的向往和憧憬。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大众诉求和心理预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
  5 结语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指南与实践航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农村发展水平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制约农村现代化发展的4大问题势必更加凸显。垃圾处理问题长期深陷窘境是农村的一大顽疾,深度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亟待从整体上做出系统设计,为美丽乡村的环境建设统筹谋划。土葬等作为传统的殡葬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亟待引导农民走出思想窠臼,建设公益性集体陵园,从政府层面做出科学理性的制度安排,以培育现代文明乡风。土地流转现状不容乐观,直接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亟待从制度设计上深层变革,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探索现代农业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径。生态农业是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在土地流转政策红利向好的基础上实现农场式规模经营,以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吸引社会资本涌入。农村现代化发展是一幅擘画未来的远景宏图,但必须立足当前,解决好现实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扬.“理性”视角下农村土地抛荒及治理策略——以N市G村为例[J].求索,2019(05):28-30.
  [4]宋宜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7(02):76-7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李繁荣.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责编:王慧晴)
其他文献
当前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水平,文章说明了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特点,阐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流程,
2006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
目的:探讨影响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确诊的90例IBS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90例作为对
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重要的影响.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
本文从求美、求异、炫耀、求福等几个方面出发,浅谈了服装的各种心理需求以及人的不同心理在服装上的表现,展现了服装功能与人的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
2014年5月28日,美国联邦航空局批准波音787获得更长时间的延程(ETOPS)运行资质。这一认证将允许波音787在距离备降机场远达330min飞行距离的空域中飞行,并显示了对该机型技术能力
In this paper,study of direct result for a summation-integral type modification of Szasz-Mirakjan operators is carried out.Calculation of moments,density result
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的大格局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认同也发生着许多微妙变化,如何培育该群体稳固积极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我国
<正>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隶属于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陶瓷艺术领域,先后云集了众多精英人才,诸如"珠山八友"、"陶瓷美术家"、"中国陶瓷艺术研究员"、"中国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