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小巷

来源 :新概念·中文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巷,曾是我童年的成长摇篮。
  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小巷像许多陈旧破落的百年老店汇聚的老街一样,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视野中消失。
  因而,每当我走在故乡那用麻条石铺就的弯曲幽深的古朴小巷里,心中总是别有一番滋味,也多了一份感伤和依恋。
  小巷有个好听的名字:泥鳅巷。
  据传,前清时期巷内出过一位举人王道立,曾官居县丞,后受排挤还乡,王举人看见家乡农田屡遭旱灾,决定在“干姜坝”打通一条穿山渠道。但是因缺乏仪器,导致方位错误而最终作罢。王举人负气返家,像修建古墓的王重阳那样,在小巷内扩建宅院,并修筑了观赏、解闷、吟诗和饮酒的荷花池。
  此后每至夏日,巷道内便会荷香四溢,观者不绝,买卖泥鳅的人们无不喝彩。这泥鳅巷也因王举人的荷花而远近闻名。
  岁月沧桑,王举人的荷花池已不复存在,但泥鳅巷的大名却延续至今。
  小巷深邃。狭窄处两人只能错肩交会。若是迎面碰上辆三轮车、鸡公车(相传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或是挑担抬物什么的,就得小心翼翼地避让,有时要像壁虎一样紧贴巷壁。方能通过。
  泥鳅巷究竟建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岁月如斯,人们只能从那被一代代南来北往的人流,在麻石板上留下的凹痕来认识它的悠久。
  小巷两旁多是川西北风格的缮架篱壁式的老宅,百年古树的枝桠纷纷探出墙外,那斑驳残缺的风火墙,风蚀褪色的黛瓦粉墙,灰黄朴实的排门板,石刻砖雕的斗拱檐角,精雕细刻的窗棂门椽,不知积淀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夏季,小巷是一个阴凉的去处。
  巷子窄,加上两侧山墙高,那些宅院的刺槐、梧桐、桂花、榆树都有着繁茂的树冠,突兀在上空,像伞盖一样遮蔽着小巷。难怪许多行人宁可绕道也要钻小巷。
  冬天下大雪,小巷也从不积冰雪,即便有点积雪,天一放晴,家家户户立马就会自觉清扫,麻条石路面总是干净光滑。雨天,常有好心人在低洼积水处垫上煤渣,铺上草袋,方便老人和孩童行走。泥鳅巷里藏着些饮食小店和手工作坊,都有着祖传的手艺,常有人慕名人巷寻觅,以饱口福和眼福。
  这些年来,那些卖油糕、篮篮鸡、醪糟鸡蛋汤圆、精制麻糖的早已难见踪影,自然也听不到那极具乡音的吆喝声,只是脑海中偶尔会浮现出那些画面:月光如水,凉粉小贩挑着担子在巷道里慢悠悠地走着,古朴亲切的叫卖声时而响起。炉膛里的柴火吐着彤红的焰舌,麻辣烫锅里热气直喷,烧烤摊前香味飘逸……
  当我重新踏在麻石板上,就像是触摸到了小巷幽深的根须,我依稀又听到了童年时上学的孩童奔跑的足音,听到了巷道里大妈倒垃圾的铜铃声……
  古老的小巷和许多老街、老宅一样,真的老了,老得让人崇敬。
  不管是保留,还是拆除,那狭长的巷道,斑驳的巷壁,都抹不掉它吸纳过的风土人情,容纳过的沧桑人世。
  古老小巷的气韵,保留着不老的定位。
  古老小巷的故事,流淌着新鲜的气息。
其他文献
当代人本主义是在完善与批判传统和近代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倡导以人为本,培养认知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核心观点和教育原则有助于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而且我
1    夏小宝遇到了陈思航,就像春天遇到了夏天,心里那—朵一朵羞涩的花,被这热烈的气息激荡着,哗地—下子就全开了。  这还是去年春天的事情。那时候夏小宝参加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确切地说,不是参加,而是做为歌手服务的勤杂工。周围的人都以为夏小宝五音不全,虽然—个人走路的时候她总爱哼小曲,但若是大家—起活动,让她站在众人面前高歌,羞涩的她就连跑调的曲子都唱不出来了。如果有什么娱乐项目,夏小宝一定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