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弄清说明顺序是说明文阅读训练或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只要根据说明文类型、对象、相关语言标志等进行分析判断,就不难作出正确解答。
[关键词]说明顺序 解题方法
说明顺序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是文章层次结构安排的依据。在说明文阅读中,理清说明顺序是主要题型之一。与其他阅读题的解答一样,解答这类题目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二要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题指导]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阅读说明文时,如何对其说明顺序作出准确判断呢?
(一)根据说明文的类型作出判断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
(二)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作出判断
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只有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说明顺序,才容易把对象说清楚,才容易让读者看得明白。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形状构造,宜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采用逻辑顺序。明白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把握说明顺序,使分析做到准确无误。
(三)根据说明语言标志作出判断
1.时间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常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如“以前”“如今”、朝代、具体的年、月、日等。说明文的时间顺序与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判断时就要注意抓时间词语。
2.方位词标示出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常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示事物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判断时就要注意抓方位词语,弄清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理清说明顺序。
3.关联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关联性词语来凸显事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推理过程,或从因到果,或从果到因,或从主到次,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特点到用途等。判断时如果注意抓住体现这些逻辑关系的关联性词语进行分析,其具体的逻辑顺序就不难理清。例如,“因为”“因此”一般标明层次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其次”一般标明层次间的主次关系。
(四)通过分层分析作出判断
就是先按内容大致分层,明确段意或层意,再比较分析,找出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逻辑顺序的分析。
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判断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再,一篇说明文,往往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在对说明顺序进行判断时,就要注意分清一定的说明顺序所使用的范围,否则会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例如:
近几年,死海边无声无息地出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大坑。它们有的深达11米,宽达20多米。首先成为牺牲品的是一棵棕榈树,还有一辆卡车和一辆载有4名乘客的公交车也被它吞没。岸边的居民不知道这一张张大口是何时形成的,只知道它们会越来越多。他们担心,自己的庄稼、牲畜和房屋随时有可能被这些大口吃掉,死海周围的生态环境会因此而受到彻底破坏。
这些大坑的成因是什么?
首先,位于沙漠之中的死海降水极少且没有规律,它只能在春季和冬季靠来自约旦河的水源壮大自己。但沿岸大量的灌溉用水却分享了本该属于它的水源。
其次,岸边修建的一些化工厂,不仅在大量消耗着死海水,也在污染着周围的环境。过去10年,这些地方的海岸线有的后退多达15米。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死海难以承受。死海水的含盐量几乎是普通海水含盐量的100倍,人可以很轻易地浮在水面;水里丰富的矿物质还有益于健康,所以这儿一直深受游客的青睐。过多的索取和消耗,让死海的海岸线不断后缩,地质专家说,正是这种“退步”,导致了大坑的出现。当死海海岸线往回缩的时候,淡水就会往前补充到盐层的下方,盐层遇淡水溶化,久而久之就自下而上形成了大坑。
不过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从根本入手:恢复死海的水位。埃利·拉斯认为,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死海丰满起来,那就是修建运河,引入海水。
死海的北半部属约旦,南半部由约旦和以色列平分。虽然两国都同意通过运河方案,但约旦主张从红海引水,以色列则想用地中海的水。即便双方能够达成协议,引水工程耗资巨大,而且本身还会带来其他的环境问题,所以理论上可行的运河方案实现起来决非易事。(节选自《神秘大坑危机死海》)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析问题;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解决问题。综合对说明对象特点的分析和分层分析,就会明白作者采用的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这是全文的说明顺序;就第一、二部分而言,采用的是由果及因的逻辑顺序,第2自然段的关键词“成因”,就表明了两部分之间的这种关系;就第二部分而言,采用的又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分析时,只要抓住关联性词语“首先”“其次”“此外”,就不难作出准确判断。
[能力训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题1北京森林的破坏始于何时,确难考证,但大抵是城市兴起以后,特别是金、元、明、清定都于此,破坏就加剧了。不过从金朝统治者经常在北京近郊打猎,还听到虎啸这种情况来看,那时北京地区的森林还是不少的。就是到了明朝,今天学院路这一带还可以见到“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的景色,树木是很茂密的。那时北京地区的“海子”也比较多,水是比今天充沛的,但随着帝京的繁华,森林的破坏也愈加严重,到解放时,留给我们的就是大片石质荒山和频繁的风沙。
解放后,北京植树造林有成績,然而,后来也被破坏了将近六分之一。现在北京城市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绿地仅有几平方米。(选自《北京需要森林》)
题2科学家们指出:这一地区为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色砂岩,这一古老地层没有受到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有利于古生物的保存。同时,这一地区北高南低,西北有齐岳山,东北有佛宝山构成屏障,可以阻挡北来的冰川:而利川的山地冰川又可沿着清江河谷流走而减少对水杉的侵害,这就使得水杉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天无三日晴”,也利于水杉生长。所以,这里不仅水杉多,而且有许多大树。如小河路碑坝的一棵编号为1164的水杉,树高三十六米,基径二点一五米。这棵大树基部已空,可容纳六人。(选自《水杉》)
题3最常见的四合院有三进院落,整个布置在一条轴线上。它的院墙一般是灰色的,也有白墙黑瓦的,开门的一面墙上均匀地开一排窗,墙头有脊瓦,很明显,墙的另一面就是一排住屋。门开在墙的东边一侧,它几乎可说是整个院子最鲜艳、最讲究的地方。大多数门漆为朱红色,一般是两扇,门前有台阶来抬高门基,这样下雨时水不易流进去。门上方是饰有砖雕的顶盖,圆瓦上的花纹很优美。大门的左右往往有石狮、石墩等石雕。四合院的大门着意表现了院主的身份气派。(选自《北京的四合院》)
(1)题1、题2、题3的说明顺序分别是:————顺序、————顺序和————顺序。
(2)请在文中标划出能够表明这三个语段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
[关键词]说明顺序 解题方法
说明顺序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是文章层次结构安排的依据。在说明文阅读中,理清说明顺序是主要题型之一。与其他阅读题的解答一样,解答这类题目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二要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题指导]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阅读说明文时,如何对其说明顺序作出准确判断呢?
(一)根据说明文的类型作出判断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
(二)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作出判断
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只有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说明顺序,才容易把对象说清楚,才容易让读者看得明白。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形状构造,宜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采用逻辑顺序。明白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把握说明顺序,使分析做到准确无误。
(三)根据说明语言标志作出判断
1.时间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常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如“以前”“如今”、朝代、具体的年、月、日等。说明文的时间顺序与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判断时就要注意抓时间词语。
2.方位词标示出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常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示事物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判断时就要注意抓方位词语,弄清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理清说明顺序。
3.关联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关联性词语来凸显事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推理过程,或从因到果,或从果到因,或从主到次,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特点到用途等。判断时如果注意抓住体现这些逻辑关系的关联性词语进行分析,其具体的逻辑顺序就不难理清。例如,“因为”“因此”一般标明层次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其次”一般标明层次间的主次关系。
(四)通过分层分析作出判断
就是先按内容大致分层,明确段意或层意,再比较分析,找出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逻辑顺序的分析。
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判断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再,一篇说明文,往往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在对说明顺序进行判断时,就要注意分清一定的说明顺序所使用的范围,否则会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例如:
近几年,死海边无声无息地出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大坑。它们有的深达11米,宽达20多米。首先成为牺牲品的是一棵棕榈树,还有一辆卡车和一辆载有4名乘客的公交车也被它吞没。岸边的居民不知道这一张张大口是何时形成的,只知道它们会越来越多。他们担心,自己的庄稼、牲畜和房屋随时有可能被这些大口吃掉,死海周围的生态环境会因此而受到彻底破坏。
这些大坑的成因是什么?
首先,位于沙漠之中的死海降水极少且没有规律,它只能在春季和冬季靠来自约旦河的水源壮大自己。但沿岸大量的灌溉用水却分享了本该属于它的水源。
其次,岸边修建的一些化工厂,不仅在大量消耗着死海水,也在污染着周围的环境。过去10年,这些地方的海岸线有的后退多达15米。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死海难以承受。死海水的含盐量几乎是普通海水含盐量的100倍,人可以很轻易地浮在水面;水里丰富的矿物质还有益于健康,所以这儿一直深受游客的青睐。过多的索取和消耗,让死海的海岸线不断后缩,地质专家说,正是这种“退步”,导致了大坑的出现。当死海海岸线往回缩的时候,淡水就会往前补充到盐层的下方,盐层遇淡水溶化,久而久之就自下而上形成了大坑。
不过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从根本入手:恢复死海的水位。埃利·拉斯认为,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死海丰满起来,那就是修建运河,引入海水。
死海的北半部属约旦,南半部由约旦和以色列平分。虽然两国都同意通过运河方案,但约旦主张从红海引水,以色列则想用地中海的水。即便双方能够达成协议,引水工程耗资巨大,而且本身还会带来其他的环境问题,所以理论上可行的运河方案实现起来决非易事。(节选自《神秘大坑危机死海》)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析问题;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解决问题。综合对说明对象特点的分析和分层分析,就会明白作者采用的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这是全文的说明顺序;就第一、二部分而言,采用的是由果及因的逻辑顺序,第2自然段的关键词“成因”,就表明了两部分之间的这种关系;就第二部分而言,采用的又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分析时,只要抓住关联性词语“首先”“其次”“此外”,就不难作出准确判断。
[能力训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题1北京森林的破坏始于何时,确难考证,但大抵是城市兴起以后,特别是金、元、明、清定都于此,破坏就加剧了。不过从金朝统治者经常在北京近郊打猎,还听到虎啸这种情况来看,那时北京地区的森林还是不少的。就是到了明朝,今天学院路这一带还可以见到“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的景色,树木是很茂密的。那时北京地区的“海子”也比较多,水是比今天充沛的,但随着帝京的繁华,森林的破坏也愈加严重,到解放时,留给我们的就是大片石质荒山和频繁的风沙。
解放后,北京植树造林有成績,然而,后来也被破坏了将近六分之一。现在北京城市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绿地仅有几平方米。(选自《北京需要森林》)
题2科学家们指出:这一地区为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色砂岩,这一古老地层没有受到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有利于古生物的保存。同时,这一地区北高南低,西北有齐岳山,东北有佛宝山构成屏障,可以阻挡北来的冰川:而利川的山地冰川又可沿着清江河谷流走而减少对水杉的侵害,这就使得水杉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天无三日晴”,也利于水杉生长。所以,这里不仅水杉多,而且有许多大树。如小河路碑坝的一棵编号为1164的水杉,树高三十六米,基径二点一五米。这棵大树基部已空,可容纳六人。(选自《水杉》)
题3最常见的四合院有三进院落,整个布置在一条轴线上。它的院墙一般是灰色的,也有白墙黑瓦的,开门的一面墙上均匀地开一排窗,墙头有脊瓦,很明显,墙的另一面就是一排住屋。门开在墙的东边一侧,它几乎可说是整个院子最鲜艳、最讲究的地方。大多数门漆为朱红色,一般是两扇,门前有台阶来抬高门基,这样下雨时水不易流进去。门上方是饰有砖雕的顶盖,圆瓦上的花纹很优美。大门的左右往往有石狮、石墩等石雕。四合院的大门着意表现了院主的身份气派。(选自《北京的四合院》)
(1)题1、题2、题3的说明顺序分别是:————顺序、————顺序和————顺序。
(2)请在文中标划出能够表明这三个语段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