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域下的民族舞蹈文化融合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宝地,在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下,致使舞蹈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并糅合了不同的时空与色彩,有着相同的共性,但又不失自己的个性。本文就以新疆地区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萨吾尔登、伊犁哈萨克族黑走马、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贝伦舞等三个不同地方民族的舞蹈发展来做比较,通过舞蹈的类型、音乐形态、现状等视角,分析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文化交融。
  关键词:文化融合  舞蹈  蒙古族  哈萨克族  锡伯族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72-04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新疆,那就是五彩斑斓,新疆像一本文化融合的史书,各民族的文化、精神都在此沟通与交流。在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新疆人口总数的60%,众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文化主要包括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等等;交融与碰撞使新疆这片土地更为精彩,各族邻里之间的文化交融、艺术交融、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使新疆各民族之间产生了更多的包容与开放,共同进步与发展;交融促进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与交流,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萨吾尔登、贝伦舞、黑走马概述
   (一)萨吾尔登
   “萨吾尔登”舞蹈是土尔扈特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是歌与舞的统一体,“萨吾尔”是指人与牲畜的两个前肢,那么在舞蹈中“萨吾尔”也称为人的手的意思,也叫“噶尔”;而在锡伯语中“噶尔”也是称之为“手”的意思;“登”其实是象声词,手在弹拨托布秀尔琴弦时,发出“登、登”的声音,因此“萨吾尔登”一词的含义就是一种结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概念。萨吾尔登的种类丰富多样,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的动作和劳动生产时的动作,分为男、女、双人、集体等形式,动作随音乐节奏变换来舞动,女舞者动作柔软,男舞者则刚健有力;“萨吾尔登”舞蹈的动作发力点主要有硬肩、碎肩和抖肩,手腕推、揉、拉、提、压,脚下具有丰富的马步动作。
   (二)贝伦舞
   “贝伦玛克辛”是锡伯族舞蹈种类的统称,“lun”在锡伯语中是动词性词缀,“beilun”是动词“beilembi”名词化的结果,所以,锡伯族的民间舞蹈“贝伦舞”就是指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动,简单说就是跳舞的意思。“贝伦舞”的种类和形式多样,其有很强的表演性、风格性及叙事性,“贝伦舞”的主要动作在于它的重心,双腿以马步蹲和交叉蹲为主,手的发力点由指尖带动手腕,进行上下动律,双臂在胸前交替画圆后双手空心叉腰,肩膀前后随动,当舞蹈达到高潮时,一般由男舞者跳出单膝跪地,双手交替拍地、拍手、拍肩、拍腿,嘴里喊着“嘿、嘿”的吆喝声,现场气氛活跃;锡伯族的“贝伦”发展为很多类,内容丰富且表演性强,深受大众的喜爱。
   (三)黑走马
   “黑走马”哈萨克语也叫“卡拉角勒嘎”,是模仿黑色的马在哈萨克族人心中的地位是高尚的、勇敢的,而马背又能让哈萨克族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力量存在,所以在听见马蹄声和冬布拉声就会不自觉的跳起“卡拉角勒嘎”,它的特点和典型动作是双膝屈膝、重心下蹲、马步交叉、上身挺直,在表演者进行舞蹈时,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表演者的肩膀前后随节奏抖动,手指尖向内扣腕顺腰部滑下,翻扭手臂,一些舞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在进入舞蹈高潮时,就像是在马背上,双腿固定,身体幅度前俯后仰,肩部随身体舞动,更是有表演者躺地,以背部为重心支撑点,前后动肩,双手交替下滑,使观赏者的情绪高涨,在强烈的氛围中感受到哈萨克族人的热情与勇敢。
   二、舞蹈形态分析
   (一)表演形式
   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特征、动律、体态等,取决于民族本身的生活习性;从习俗、习惯、环境因素、宗教等活动中来看,萨吾尔登、贝伦舞、黑走马舞蹈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受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从舞蹈类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劳动类、模仿类、情节类、情绪类、人物类。
   1.劳动类
  (1)蒙古族—— 哈努村萨吾尔登
  (2)哈萨克族——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
   (3)锡伯族——柴伏耶了贝伦(烧茶贝伦)、发珍廷额了贝伦(拾粪贝伦)
  2.模仿类
   (1)蒙古族——爱来德比里格萨吾尔登、交热哈尔萨吾尔登(黑走马萨吾尔登)、乌孙乃多里干萨吾尔登(水)、索伦萨吾尔登、乌如克特可萨吾尔登
  (2)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黑走马)、鹰舞、熊舞、抵角戏
   (3)锡伯族——朵姆多困贝伦(蝴蝶贝伦)、乌兰克贝伦(仿形贝伦)、走马贝伦、恰吾尔登贝伦、大雁觅食贝伦
   3.情節类
  (1)蒙古族——锡外德里邓萨吾尔登(圆形萨吾尔登)、乌邓萨吾尔登(房门萨吾尔登)、杜尔冬萨吾尔登(绸巾萨吾尔登)
  (2)哈萨克族——狩猎舞、擀毡舞
   (3)锡伯族——赫合胡拉了贝伦(招妻贝伦)、多了阿了了贝伦(行礼贝伦)、依尔克德克贝伦
   4.情绪类
  (1)蒙古族——呼尔登萨吾尔登、乌热里动 古萨吾尔登(解绳萨吾尔登)
  (2)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噶(黑走马)
   (3)锡伯族——锡伯贝伦、噶拉十是卡了贝伦(拍手贝伦)、扎克出尔登登贝伦、索可托贝伦(醉酒贝伦)、阿合苏尔贝伦
   5.人物类
  (1)蒙古族——拖布肯萨吾尔登、叟呼儿靠克新(瞎子老头)、早克塞萨吾尔登(直立的萨吾尔登)
  (2)锡伯族——阿吉妈么贝伦(小奶奶贝伦)、阿肯保贾肯保贝伦    (二)动律特征
   1.萨吾尔登、黑走马与贝伦舞的基本动作比较
   从历史和环境来看,三个民族都有过共同的游牧时期,但锡伯族受满清文化的影响,由游牧民族转化为渔猎民族、农耕民族;所以不管是从手部动作、肩部动作还是腿部动作来看,都是具有相通性的,三者风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从手部动作来说,手腕的提、压、推、拉、绕,揉是三者共同的共性,唯一不同的是发力点的运用;①在跳萨吾尔登中多靠手腕发力,小拇指外侧带动向里绕,带动胳膊肘;②在跳黑走马时,手腕的发力是向里的,同时手指尖带力去找小臂顺势向下延伸,有时是半握拳式,多以揉手与里转腕为主;③在跳贝伦舞时,手指向上挑动,带动手腕的提和压,发力干脆,指尖带动,在胸前交叉画圆;双手空拳叉腰,肩部自由灵动是三者最典型的共性。
   从肩部动作来看,三者典型动作就是双手叉腰,前后动肩;①在跳萨吾尔登时,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控制肩部的抖动,以前后动肩、上下碎肩为主;②在跳黑走马时,肩膀上下微颤、颤动均匀,区别于内幕地区蒙古族的柔肩和耸肩,也没有“甩肩”的动作;③在跳贝伦舞时,前后动肩与上下颤动基本是同时进行,主要还是以前后动肩为主,在特定的贝伦舞中,才会出现专门的上下动肩。
  2.动作语汇
   表演性、自由性、模仿性这三点,很好的说明了这三个民族的共通性,三者都属于是民间流傳下来的舞蹈,也是在民间普及率最高的群众性舞蹈;笔者发现在最典型的动作中,三者的共通性都有以下几点:
   表演性:从不同角度来看,“萨吾尔登”“黑走马”“贝伦舞”就是融合歌舞、动听的曲目、器乐、动作等来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萨吾尔登”舞蹈比较注重圆圈的形式,在跳起“萨吾尔登”舞蹈时,大家都围坐成大圆圈,拍手或吆喝起来,先由一两位舞者进行表演,随后开始邀请其他人一起共舞,增加欢乐的气氛。从“黑走马”一词中,我们就能看出它的表演性质,模仿黑色的骏马,不仅是体现出哈萨克人的英勇,更能展现出在生活等处处方面像黑骏马一样奔跑在前。“贝伦舞”的表演性更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在节庆、婚礼、还是演出中,我们必能见到的就是“贝伦舞”,节奏由慢到快递进,舞者根据曲目的变换调整舞种,互动性强,在民间更为活跃。其实三者的表演性都是共通的,主要体现着与自然、动物、生产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表演特征,极其富有生活化。
   自由性: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音乐,每个人能跳出自己独有的风格,不去规定动作,尊重舞者的自由发挥,正是这种的“自由性”,使“萨吾尔登”“黑走马”和“贝伦舞”得到很好的融合与创新。
   模仿性:从三者的舞种分类我们就能看出,舞蹈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模仿人、动物、水等,体现舞蹈中的精神特质、对大自然、对动物以及人类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尤其是从“萨吾尔登”和“黑走马”中我们能感受到“马”的重要地位,将对马的审美意识渗透到舞蹈中,从模仿马的动作中了解蒙古族与哈萨克族的马背精神。
   三、音乐形态分析
   “托布秀尔”“东布尔”和“冬不拉”的旋律及曲调比较单一,都属于二弦琴,旋律及线条的起伏不明显,曲谱以同一音色重复为主,很少会有跳音出现,在演奏整首曲目时,全曲由一到两句主旋律贯穿始终,演奏者在展示自己的演奏技术时,会加入即兴成分。目前普及的曲目中“托布秀尔”有12种旋律,“东布尔”有普及的12种曲目,“冬不拉”曲目也有十几种。
   从音乐的旋律,我们可以知道,蒙古族的“托布秀尔”、锡伯族的“东布尔”和哈萨克的“冬不拉”的节奏会随着旋律的改变而变化着,根据作者在第二节舞蹈形态分析中,将萨吾尔登、贝伦舞和黑走马分为劳动类、模仿类、情节类、情绪类和人物类,这些分类特征又与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蒙古族与哈萨克族都是马背民族,所以在音乐的节奏上最典型的就是“马蹄节奏”,这种连奏所产生的节奏与马奔跑的节奏相似,即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所以在民间中也有“马蹄节奏”一说,这种节奏型的舞蹈舞者的表演力极强,动作张弛有力,脚下模仿马行走或奔跑的动作;锡伯族的“东布尔”节奏型一般以2/4、3/4、4/4等单拍为主,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生产的情节及情绪。
   四、发展现状
   民族历史文化的底蕴博大而厚重,为民族的舞蹈提供了有氧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肥沃的生活创作土壤,蒙古族的萨吾尔登、哈萨克族的黑走马、锡伯族的贝伦舞,以淳朴、热情、阳刚的审美价值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加深化了民族之间的情感及思想内涵。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萨吾尔登、黑走马、贝伦舞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环境传承、群众间的传承、社会传承及师承传承为主,加大保护力度,相继出台各种保护和继承民间舞蹈的政策法规,同时也将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在大众群体的保护和传承中,使得这三个民族的舞蹈以更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现代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赶新潮的人们,使传统的民间舞蹈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但是这也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通过网络可以看到民族的舞蹈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普及推广了民族本身,更是在动作语汇上出新,也扩宽了民族舞蹈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传统的舞蹈在形式上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所以新媒体以新的方式对民族舞蹈本身艺术生命的继续延续,使其的创作观、思想观更为新颖,促进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发展,同时也为新疆地区民族舞蹈的文化发展方向铺路指引。
  五、民族文化融合的意义
   新疆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各个民族从不同的时期迁入新疆,经历了悠久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迁徙历史,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共存的特有格局。蒙古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就是典型的民族融合典范,三个民族都有着迁徙的经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它们身上不断进行着融合与碰撞。“文化是一种观念与思想的发展史,文化是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这种精神活动与观念性的、实践性的活动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关乎人类的情感态度,具有认识世界的价值”。①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首先就是文化上的融合,可见文化融合在民族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交流,应该尽可能地在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中寻求共同经历的历史和价值目标,通过蒙古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的价值认同,使民族认同产生一定的交集,进而从舞蹈、音乐等方面寻找共通性,本质上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的共同价值体系,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六、结语
   新疆的历史文化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包容,蒙古族的东归、锡伯族的西迁,都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与使命。正是这样的精神让各族群众相聚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使其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才能像现在一样得到很好的交融与发展,在吸收与接纳的同时,寻找到自己独有的个性,更好地彰显出民族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潘美玲.深度狂欢——土尔扈特歌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莎丽曼·吾拉孜.中国哈萨克舞蹈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中华舞蹈志》编辑会.中华舞蹈志·新疆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和中国文化大学为例,对闽台合作环境艺术专业的办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两校环境艺术专业现状特点,从教学模式、学生培养目标架构、课程设置、生涯规划等角度进行调研分析,以求调研结果对其他高校闽台合作办学提供参考考量价值。  关键词:闽台合作;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模式  随着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集更加紧密,在高校办学这一特色上,闽台高校办学的多元对接呈现常态化趋势。
期刊
摘要:儿童带着对画画的渴望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者我们应该说儿童天生就有绘画的冲动。他们从涂鸦开始,然后发展到画一些图形符号,有一些儿童更进一步发展了美术表现。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这种图形表达的自然进步过程是连续的。本文就现阶段美国初等美术教育加以分析,以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作;教学  长久以来,美术教育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美術教育家维克多·劳文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数字时代中国动画的发展,分析中国动画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指出目前中国数字动画设计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例中国数字动画《桃花源记》和美国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比较分析数字时代中西方动画设计的异同。通过对中国动画设计的数字化未来进行展望,探讨数字时代对中国动画设计的影响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字时代;中国动画设计;数字技术;传统元素;数字化  毫无疑问,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期刊
摘要:插花艺术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开设为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际的插花制作。根据插花艺术课程及独立学院的特点,本文探索出了适宜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插花艺术;独立学院;教学方法  插花艺术是“以植物器官为主要素材,通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加工,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创作出充满诗情画意、反映生活情趣、展现个人风格的作品,来表现其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造型艺术”。[1]  
期刊
摘要:湖南卫视推出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体现出了美声唱法的诸多“可能性”,让大家领略到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视听盛宴可以既高级又好看,“美声唱法”可以做到时尚、自由的歌唱,所以它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声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希望。作为声乐专业教育者,筆者想通过该栏目中几首经典作品的分析,谈谈这档有质量的电视节目之所以成功的意义和价值,探析它可能会产生的教育教学影响。  关
期刊
摘要:视觉特效设计:VFX,是CG时代出现的新玩意,是现今影视作品中重要的设计环节,也是频道品牌在播宣传的重要设计部分。数位媒体的日益发达,影视作品的设计模式和表现方法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电影院的舶来科幻影片一部接一部,全部必须通过这个新玩意的高科技数码合成。例如生动逼真的外星生物,科技化的光学武器,未来的海洋社区,高科技的幻想交通工具,全部都离不开VFX。新玩意创作的视觉画面每分每秒刺激着观众的
期刊
摘要:本项测试报告的目的在于针对现今网络上的科普游戏进行游戏界面信息系统识别性与适用性展开调研,了解游戏界面信息受众在进行游戏操作中的真实体验和信息识别感受。侧重于发现游戏界面信息系统对游戏体验操作存在哪些影响,对游戏的操作性以及游戏界面的识别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为之后的游戏程序改进提供可行性的测试数据。根据参与游戏玩家的表现和反馈信息,对此游戏界面设计进行综合评定,并为《信息设计在新媒
期刊
摘要:本文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在湖北郭铺小学挂牌实践基地,实施定点帮扶为例,探索定点帮扶在乡村音乐教育振兴中的功能性作用,并在研究中,发掘出“建设音乐团体”“本土师资培养”“移动教师网络建设”等乡村音乐教育方法论成果。  关键词:乡村音乐教育 定点帮扶 实践基地 武汉音乐学院 郭铺小学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18-04  202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消费已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产品的消费和体验可以改变人们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国的设计师需要认识到构建文化认同的方法和价值。  关键词:全球化;设计;文化认同;游戏;动漫  1消费全球化  当代社会中“全球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国家、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的交流、影响和渗透不断加急,以至于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地
期刊
摘要:萨金特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油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水彩大师,其创作的水彩作品在当下的创作语境中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萨金特的水彩作品在构图上别具一格,尤其体现在他的水彩风景画中。从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原理来看,其风景画的构图特点与“开放的形式”相契合,具体表现在萨金特的构图往往是非常规的,他避免了全景的视角,而更喜欢把镜头切得很近,以片段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试图捕捉画面中富于动态感的物象,从而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