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饮食习俗拾零(一)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zj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同胞的饮食与草原有密切关系,突出“肉食”与“奶食”。肥美的草原和树木稀少的沙漠,以及半沙漠地理环境所特有的形态,决定其畜牧经济类型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在食物的烹饪上,蒙古族同胞多采用“煮食”和“烤食”,从现代科学观点看来,“煮食”比较多保留了原汁原味,成为独特性的饮食文化习俗。
  蒙古族同胞的菜肴特色是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菜点原料;烹调方法较简单,以烤最为见长。著名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扒肉等,其食材归纳起来离不开一个“羊”。
  一、忽必烈与涮羊肉的故事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已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内蒙古)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二、羊背子
  “羊背子”,蒙古族语称“乌茶宴”或“秀斯”,即吃全羊的宴会。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节日招待亲友时的传统美食。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定天下,大宴功臣,设全羊名五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是蒙古族牧民最讲究、最美味的盛宴,其盛况常常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如果能在草原上被请吃上“乌查宴”,便是享受最高礼仪的象征。
  “乌查宴”的制作,把全羊卸为“七大件”(除去胸叉),由羊脊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制为一段,四肢,头颈,胛等各为一件,然后放入开水锅中,加盐,煮熟而食之。
  “乌查宴”的礼仪十分隆重。首先诸位客人要按照蒙古民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扎玛拉”(一种特制的四方形木制方盘)端来一只煮熟切成七大块并按一定规矩摆好的全羊,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盘里,羊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
  此刻,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欢迎客人。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醮少许奶汁,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
  尊敬的客人在上,请允许我把肥嫩的整羊奉献。
  它那宽阔的脊背,就像广袤的宇宙;
  它那肥大的四肢,就像四大部洲;
  它那高昂的头颅,就像森布尔山(须弥山)全羊;
  它那挺拔的长骨,摆放在亲朋贵客正中;
  把那醇香的美酒,斟满闪光的银杯中;
  有禄有福的客人们,请把它享用。
  祝词完毕,主宾将木盆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在小杯中,向天泼散,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然后把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在其上,再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主宾将羊头取下,把全羊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让大家用餐。
  丰盛的全羊,浓郁的气味,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包子,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种食物。    有些食物是煮熟,有些食物是蒸熟,而包子显然代表后一种。蒸熟的包子,热汽穿透而过,经过每一个微孔,每一个缝隙,熟了,也就熟透了。  包子可以热吃,也可以冷吃。在野外或在旅途中的人,条件简陋,将就将就。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是北方的符号,扬州的三丁包子则代表南方。  我所在的小城,人们吃早茶,点一豆沙包子。早茶桌上,消磨恬淡的包子时光。蹬三轮的刘大头特别能吃豆沙包
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还汇聚了众多的美食佳品,“金线油塔”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小吃之一。  “金线油塔”是西安古城的一道传统美食,光听这名字就有几分特别,不过,如果你没有亲眼见过,没有亲口品尝过,那么你很难猜出它是一种什么食物,也很难想象到它为什么会与金线、塔扯上关系。其实,“金线油塔”就是一款以面粉与猪板油蒸制而成的面食,
有人青睐红酒,有人独爱清茶。茶与红酒如两位女子,风格迥然不同。陶醉红酒的人不会喜欢茶的清冽,而慢品清茶的人也不可能去追慕红酒的奢华。  红酒在高脚杯里旋转,宛若夜上海的女子妖娆妩媚,充满诱惑,让人心旌摇荡、欲罢不能。清茶无论斟在玻璃杯里,还是青花瓷间,都不失稳重本色,都不会散尽雅香味道。仿佛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娴静淡雅,犹如暗香盈袖回首嗅青梅的女子婉约清秀。  红酒向往喧嚣,渴望眼神迷离,仰慕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