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概述了茂名市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情况,从组织保障、综合防控、推广技术、严格检疫等方面提出防控对策,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防控对策;广东茂名
  中图分类号 S436.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63-02
  香蕉是茂名市大宗水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4万hm2,约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的12%,年总产量约95万t。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以下简称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俗称“蕉癌”,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安全。1999年秋,在信宜市镇隆镇部分蕉园巴西香蕉上首次发现香蕉枯萎病。目前,该病在茂名市香蕉主产区信宜、高州、化州已有发生,发生面积约346.67万hm2。
  1 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
  1.1 信宜市发生情况
  1999年秋,信宜市镇隆镇部分蕉园巴西香蕉上首次发现香蕉枯萎病,经普查发现,当时仅在信宜市镇隆镇和水口镇个别蕉园零星发生,疫情发生点6个,其中镇隆镇5个,包括黑水塘点、蛇岭点、北峰垌点、高山垌点和白梅垌点,水口镇1个,即岭脚点,香蕉枯萎病发生面积10.61 hm2。发病株率:1999年0.2%,2000年0.6%,2001年10%,2002年18.06%,2003年重发病田发病株率达50%~60%。目前,上述6个疫情点已被铲除,共铲除病株4 532株,改种(轮作)面积10.61 hm2,清理香蕉试管苗场2个,香蕉种苗检疫5万株。2005年5月,在信宜市水口镇水口村大楼垌发现香蕉枯萎病病株1株,随即挖除并施药处理。2005年9月,在相同地点发现香蕉枯萎病发病中心,发生面积3.33 hm2,发病株率21%~55%。疫情点于2005年12月3日全部铲除,改种其他作物。
  1.2 高州市发生情况
  2005年12月,在高州谢鸡镇连桥村委会禾寸自然村部分农户的蕉田发现香蕉枯萎病,发病面积共666.67 hm2,所种的香蕉品种是泰蕉,发病香蕉处于断蕾后,发病株率达30%。发病田四周均种植香蕉,连片香蕉种植面积约3.33 hm2。2006年在高州坪山镇、大井镇也发生该疫情。坪山镇疫情发生点2个:一个点发生面积3.33 hm2,周围连片种植面积6.67 hm2;另一个疫情发生点发生面积0.2 hm2,周围连片种植面积6.67 hm2,大部分病株已被挖除,发病严重田块已改种花生、柑橘等作物。大井镇疫情发生点1个,发生面积1.33 hm2,四周均种植香蕉。重病田已改种水稻、花生。
  1.3 化州市发生情况
  2009年10月,经省有关专家鉴定确认,在化州宝圩镇调马村委会调马村发生该疫情,发生面积20 hm2,发病率8.5%,周围连片种植面积66.67 hm2,大部分病株已被挖除,发病严重田块已改种花生、柑橘等作物。2012年7月,化州镇盛镇送检的香蕉样本也被鉴定出带香蕉枯萎病菌,该病的发生面积逾13.33 hm2,发病株率高达70%,已全部改种水稻。
  2 防控对策
  2.1 组织保障措施
  2.1.1 加强组织领导。为科学开展香蕉枯萎病的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茂名市专门成立了香蕉枯萎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分管植保工作的副局长任组长,组员由种植业管理科长、市植检站站长及各县(区)植检站站长组成,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疫情调查监测制度,组织开展疫情调查。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形成了科学防控长效机制。
  2.1.2 加强普查监测。根据植物检疫有关法规,规章制定香蕉枯萎病疫情防控控工作制度,建立防控体系,确保防控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建立调查监测制度,根据香蕉生产和疫情发生情况,经常组织开展疫情调查,建立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坚持长期开展调查监测工作,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和采取防控措施。二是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逐级报告疫情。三是落实产地和调运检疫制度,严格实施香蕉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四是实施疫情封锁铲除制度,确保及时铲除疫情和防止疫情扩散,并及时上报防控工作情况。五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不及时报告或瞒报疫情,造成疫情扩散危害者,要追究责任。
  2.1.3 加大培训力度。多次在信宜、高州、化州等地举办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培训班,传授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知识,对老病区的病株,要立即切断灌溉水源,就地喷草甘膦、铲除深埋或改种其他农作物,重点保护未发生疫情的周边产区。培训专家教蕉农识别该病的症状、应采取的防控措施,确保各级植物检疫人员掌握香蕉枯萎病调查和检疫控制技术,保证香蕉枯萎病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增强香蕉生产者对香蕉枯萎病危险性的认识和防患意识,让蕉农进一步认识香蕉枯萎病危害的严重性,把防控香蕉枯萎病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综合防控措施
  2.2.1 开展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根据茂名市香蕉生产特点,组织各级植检部门开展对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确定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发生面积、感染率、发生地域、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疫情处理。
  2.2.2 建立综合防控示范。为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在高州市谢鸡镇土域村、信宜市水口镇岭脚村、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分别建立3个市级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区核心防控示范面积66.67 hm2,辐射带动示范面积3.33万hm2。项目组通过在零星疫情发生点挖除病株,进行抗病品种试验,切断灌溉水源,推广低压微喷灌技术面积66.67 hm2,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对“病一株、铲一株、补种上其他作物”现象坚决予以制止。
  2.2.3 落实封锁铲除措施加强。检疫,严禁从发生区调进蕉类吸芽和组织培养二级蕉苗,提倡种植健康试管苗,不种吸芽苗。坚决挖除病株,深坑堆埋,并在已清除病株的土壤撒施大量石灰消毒,或在病株离地面15 cm处注入草甘膦溶液(大株10 mL,小苗3 mL)让其枯死,20 d后,再挖掘深埋(蕉株残体加入多菌灵或漂白粉堆沤杀菌),严禁将病株丢弃于河涌、路边。在已清除病株的土壤中撒淋2%福尔马林或恶霉灵等,进行2~3次土壤消毒处理,并防止发病蕉园的水土外流。对于零星发病的新区,在清除香蕉病株后,及时改种非蕉类作物或作其他用途(有条件的地方可开1 m×1 m的隔离沟进行隔离)。重病区蕉园在清除病株后,还需对病株附近的健株进行消毒处理,并采取农业防治措施。禁止移植带病蕉苗、蕉芽以及搬运蕉园泥土、香蕉整株到蕉园以外地方,以防止传播扩散。切断疫区蕉园与未发病蕉园的灌溉水源,做好带病蕉园农具隔离工作,防止病菌扩散和重复感染。实行轮作,对已发病田块要全部改种花生、玉米等作物,3~5年内不种香蕉。
  2.3 推广综合防控技术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目前可选用的品种较多,可因地制宜选用,在高州、化州北部、信宜等地选择种植高抗品种大蕉、香蕉。二是无病土育苗。营养土尽量选用塘土、园田土,不用菜田土和瓜田土。堆、沤肥要充分腐熟,禁止使用带菌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施用氮肥。三是种苗处理及药剂土壤处理。采用恶霉灵600~8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800~1 000倍液进行种苗处理。采用恶霉灵1 200~1 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 500~2 000倍液,与土壤相拌进行土壤处理。四是定植缓苗前或发病初喷洒恶霉灵1 200~1 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促进植物生长,还可叶面喷施甲霜恶霉灵稀释1 500~2 000倍液,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发根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 严格检疫措施
  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运香蕉苗,凡调入香蕉苗单位或个人必须事先征得植物检疫机构的同意,并取得检疫要求书,经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凭调运检疫证书进行调运。高州市政府制订了《高州市香蕉组织培养苗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给各镇政府,要求各有关单位执行检疫制度,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蔓延。
  将产地检疫工作的重点放在大的种苗繁育基地和果蔬种植较为集中的乡镇[1-4],充分利用产地检疫简便、主动、准确的特点,从生产环节上把危险的病虫杂草控制在植物产品调运之前,严格控制疫区范围,防止有害生物扩散。
  3 参考文献
  [1] 唐东林.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9):417.
  [2] 游春平,文幢,肖爱萍,等.香蕉苗经生防菌处理后体内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24-3525.
  [3] 刁毅.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结构抗性机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1):116-118.
  [4] 李赤,黎永坚,于莉,等.香蕉枯萎病菌毒素对香蕉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33(2):158-164.
其他文献
摘要 阐述了西葫芦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西葫芦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培育壮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西葫芦;特征特性;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2.6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97-01  1 特征特性  1.1 特征  西葫芦又称玉瓜、角瓜,属于葫芦科草本植物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的特殊现象,已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景观环境。因此,对于城中村的生态环境改造已势在必行。该文从实例出发,介绍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对策;河北保定;乌马庄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传统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具有不可再生性,面临着枯竭,农林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的一部分,不加以利用就是污染源,合理利用就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阐述了农业废弃物的特性、研究利用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
摘要 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下,既要保证农村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充满活力的和谐特性,也要满足景观生态要求。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做到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桐木河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
摘要 介绍了三都水族自治县秋作马铃薯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选地开厢、适期播种、中耕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秋作;栽培技术;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S53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95-02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的南部,为贵州省低海拔高热蔬菜区,县内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适宜
摘要 介绍了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致病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黄淮海麦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39-01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调查发现,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的中、南部及北部、
摘要 从肥水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桃树6月生产管理实用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树;生产管理;实用技术;6月份  中图分类号 S662.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18-02  6月份桃树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这一时期树冠迅速扩大,各类枝条快速伸长,果实膨大加快,常出现树体郁蔽、通风透光不畅、脱肥
摘要 介绍了兴宁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并提出该市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兴宁市粮食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成功经验;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93-02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的东江、韩江上游,分别与梅县、丰顺、五华、龙川、平远
摘要 纳雍县地处西部贫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文以贵州省纳雍县为例,阐述该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于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提出若干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
摘要 归纳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农产品自身及其消费特点寻找其原因。电子商务与农产品流通存在互补性,是对传统农产品贸易的有益补充。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供应链理论角度对比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模式与平台模式,探索符合上海市地产农产品流通特点的F-B-C模式,该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市民广泛参与,实现农产品产销直连。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产销直连;平台模式;上海市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