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小学语文衔接的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由于工作原因,曾先后在中学和小学各工作了一段时间,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出现脱节的现象。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在过渡中失去学习的方向,我们应如何引导孩子进入新的阶段的学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教材内容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学要求多为简单识记和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更侧重与分析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练,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掌握。而中学教师的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课堂容量也大。由于一般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承担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所以对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地学习。同时,小学语文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较为宽裕。学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听,按时作业,一般都能保持比较好的成绩。而中学测试题量大,试卷的阅读量就大大增多,思维难度增大,时间比较紧张,随着课改的深入,还出现许多主观题、变形题,要得高分就非常难,甚至不少学生到了中学挂起红灯这些状况必然导致学生进入中学后感到很无措,难以调整的学生便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初一新生上课前,要让其明确,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的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曾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的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小学高年级教学的特点,帮助其逐渐过渡适应,多点感性的成分,理性的程式化的东西少一点,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二、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引导。听小学老师上课既被感染着又被引导着,是一种享受,所以中学语文教学课时当增加帮扶的成分,初一语文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不多。学生更多的就像一个书记员。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语文思维训练的机会就欠缺。所以,如果七年级老师上课时与学生一同来讨论语文话题,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分,适当地进行引导,那么,学生就会从被动式的学习过渡到主动的学习。与小学里的教学模式就不会脱节。
  另外,小学的语文课对朗读非常重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校曾有这样一个语文教学实例,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拿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作为课外拓展教学,效果却比七年级要好的多。通过比较发现,朗读教学的恰当运用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也千万不能忽略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
  三、针对小学学生学习较被动的情况,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一新生的学法要和六年级衔接,小学也可以增加“自学”的因素,向七年级过渡。因教材编排的特点,七年级课文便于学生自学,很多课文都有“感悟品味赏析”,学生模仿便可以边看边学。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顺利过渡,小学六年级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预习,二是写简单的批注。要把预习当作规范的作业来对待。不能看作是一个附带性的作业。写批注在各省市的小学毕业试卷中都已显现,但从学生的批注质量看,还是有提高空间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泛泛而谈,唱高调,套词语,因为这比较容易得分,但真正的批注是要来自于自身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字词句段的深刻理解的。
  四、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初一新生要适当引导他们预习和复习的方法,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预习应有明确的目标,我刚开始时学习小学老师的做法,把任务分条列出让课代表抄写在黑板上并让他们记下去。结合课堂对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逐渐改变学生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开始时要布置具体任务,然后在帮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以致不完全依赖老师,另外,对于字词及书写教育,我认为初中不应该放松,这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为了不放任学生,老师依然要像小学老师那样督促检查,不可高估初一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也利于他们好习惯的养成。
  五、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做好评价方式要衔接
  经常听到初一学生和家长抱怨,小学时语文成绩很好,怎么一上初中就突然下降了,特别是作文,到了初中分数扣的相当多。初中学生语文测试失分最多的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小学阅读理解特别是对主观题的判断,是百花齐放,只要讲得有道理,就给学生相应的分数。但是,从七年级起,学生的答题讲究的是答题点,必须答到这几个点才能算正确,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的作文一般最多扣3、4分,而初中生的作文好的也要扣3、4分,中等的则要被扣掉8分左右。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制度是较严格的,大都是采点给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学学小学,多一些肯定和鼓励。作文评价可以松一松,扣学生的作文分应看到面对的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应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我们本着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理念,那么,我们就会适当地手下留情,同样的一篇作文,学生得到9O分和得到8O分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再说,严厉地扣学生的作文得分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有多少帮助呢?所以,我以为七年级的作文评分应以鼓励为主。以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虽然说初中生年龄大了些,可是他们仍然对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充满着渴望。
  以上是我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些思考,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引导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在语文的天地里快乐的成长。
其他文献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创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创新是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等活动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维、新方法等各种复杂活动的行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数学教师如何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立融洽的师生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对学生来说,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他们了
摘要:由于我国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主要以“六三”分段为主,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小学生升入初中,有一段适应过程,正是在这段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而影响了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结合本人所教学科,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断乳效应 衔接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孩子的成长过程大都要经历过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断乳期,在这段时期,孩子的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一、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当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当推“创新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必须与各门各类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切实地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下面,谈谈在语文科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
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
工程造价的发展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工程行业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工程企业强化提升经济效益显得极为必要,在这一情形下,做好工程造价管控工作,尽可能降低工程造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