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R-FTIR技术在面部敏感性皮肤角质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ATR-FTIR)分析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成分的差异,探讨该技术在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招募在上海市居住≥ 6年的148例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皮肤组和敏感性皮肤组;同时,记录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中受试者的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应用ATR-FTIR检测角质层成分,包括天然保湿因子(NMF)、角质层脂质、游离脂肪酸(FFA)和β/α比值;同时应用其他无创技术测量经表皮失水率(TEWL)、角质层含水量、角质层脂质、皮肤pH值和3种周围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和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等皮肤生理参数。分析角质层成分与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与皮肤生理参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

结果

73例志愿者完成全部试验,其中敏感性皮肤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41.8 ± 8.9)岁;正常皮肤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42.8 ± 9.4)岁。敏感性皮肤组和正常皮肤组角质层NMF分别为30.90 ± 7.38、37.01 ± 8.77(t = 3.193,P < 0.01),FFA分别为14.90 ± 6.75和20.45 ± 11.76(t = 2.422,P < 0.05),β/α值分别为3.17 ± 1.03和2.67 ± 0.56(t = -2.595,P < 0.05),角质层脂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458,P > 0.05)。皮肤生理参数中,敏感性皮肤组TEW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t = -3.496,P < 0.001),而5 Hz电流感觉阈值和表皮致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P < 0.05),角质层脂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分析显示,NMF、FFA和β/α与TEWL(r值分别为-0.405、-0.562、0.503,均P < 0.01)和总刺痛评分(rs值分别为-0.401、-0.285、0.316,P < 0.01或0.05)均呈良好的相关性,同时,表皮致密度与NMF(r = 0.402,P < 0.01)和β/α比值(r = -0.369,P < 0.05)也呈良好的相关性。但NMF、FFA和β/α与角质层脂质、3种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及表皮厚度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 > 0.05)。

结论

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NMF、FFA和β/α存在显著差异,且NMF、FFA和β/α与部分角质层屏障功能生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ATR-FTIR是一种有效评价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的手段。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让病毒性肺感染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病毒性肺炎分类较多,并与非病毒性肺炎的影像表现亦有重叠,如何鉴别是临床工作的主要难点。在影像学模式的基础上,有许多特征可用于识别病毒病原体,这些特征与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有关。本文就不同病原体(包括新病原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鉴别诊断。
重症肺炎病死率高,其治疗仍是目前的重点问题之一。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细胞因子释放及调节机体免疫等来发挥其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肺炎的辅助治疗已发展多年,但多数情况下,仍是经验性给药。目前国内外有关糖皮质激素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尚有争议。因此,本文对糖皮质激素在重症肺炎中的抗炎机制和治疗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同时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对其目前的流行病学、耐药原因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我国,肺癌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5年存活率低的特点。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低剂量CT检查是目前早期肺癌首选的筛查手段,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肺结节性质具有提高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临床医师工作效率的优势。本文就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及其在肺结节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目的了解近年中国淋病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全国淋病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全国淋病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的7.36/10万增长至2017年的10.06/10万,2019年下降至8.45/10万,总体年均增长3.51%。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约为女性的5倍。5年间15~19岁、20~2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寻常型银屑病(PsV)的相关性及其与HLA-C*06:02的交互作用。方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2月至2018年3月住院的379例蒙古族PsV患者及518例蒙古族健康对照。选择16个既往报道的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包含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HLA-C*06:02,利用二代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受试者进行基
目的深入了解神经梅毒在男女性之间以及有无神经症状患者之间的特征差异,为神经梅毒的防控、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13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性别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分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双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组别
目的探讨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的皮损后遗表现,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6—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并长期随访的13例NLE,分析患儿及母亲临床特征、患儿皮损后遗表现。结果13例皮损发病时间为出生后0 ~ 120 d,平均15 d,随访时间15 ~ 43个月,皮损形态主要为环状红斑、斑丘疹、鳞屑,皮损消退时间2 ~ 18个月(平均7.4个月)。6例皮损消退后出现色素
目的分析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优化天疱疮的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的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入选患者176例,156例(88.64%)皮损分泌物培养出细菌和/或真菌,包括25种细菌和10种真菌,其中104例(66.67%)培养出1种病原体,52例(33.33%)培养出2种及以上病原体。13
目的探讨miRNA-188-5p(miR-188-5p)在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集50例手术切除的皮肤鳞癌组织及50例癌旁正常皮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皮肤鳞癌组织、癌旁正常皮肤组织、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A431、HSC-5和人永生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