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实例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教学设想(略)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涌现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中不乏一些女英雄,她们保家为国,巾帼不让须眉,青史留名。同学们,谁能列举几位呢?
  (由于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学生肯定能答出花木兰来。然后可利用多媒体打出花木兰的图片或播放关于她的影片)
  师:谁能介绍一下花木兰,可根据你所闻的关于她的传说或故事。
  (学生自由表达关于木兰代父从军,女扮男装的故事)
  师:同学们知道得不少,但真正读过原诗的可能并不多。下面让我们看看原版的著作是如何描述这位女英雄的,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们自由朗读)
  师:请问哪位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木兰诗的内容?
  生:这首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对,这首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本诗围绕这方面,还叙述了哪些具体的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具体的经历?
  (学生思考、分析,举手回答)
  生:木兰接到征兵文书,决定代父从军。
  生:……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很完整。如果我们按时间来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的本诗的情节结构。木兰先是应征,然后——
  生:出征。
  师:历经多年战斗,后来——
  生:辞官。
  生:最后回归故乡。
  (引导学生理顺故事情节,老师板书:应征─出征─参战─辞官─归乡)
  师:同学们叙述得很好,这个故事我们学完了。现在请大家谈谈对这个女英雄有什么印象?
  生:佩服。
  生:……
  师:木兰身上什么地方让我们叹服呢?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勇敢,坚强。
  师:你说得很对,能否解释再详细一些,具体说说木兰勇敢、坚强在哪里?
  生:她克服了对父母、家乡的思念,更克服了女子种种不适于上战场的生理特点,在战场上一呆就是十二年,并且立下了大功,受到了国君的赏赐,不勇敢杀敌的话,无法立下大功,不坚强的话,不会呆上十二年。
  师:很好,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准确。战场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环境,人时时刻刻面对死亡的考验,这样的环境连一般的男子都无法承受,但花木兰不仅坚持了下来,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她不但勇敢而且坚韧。
  师:木兰还有其他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吗?同学们回答时,要注意说出自己的理由来。
  生:木兰孝敬父母。因为她体恤双亲,代父出征,“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对。木兰的孝,不是平常的给父母做家务活、多给父母买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做好了为父亲去死的准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战场随时有牺牲的危险,在此种情景下的“孝”才显得尤为感人和宝贵。
  师:还有吗?
  生:……
  (学生沉默,教师点拨)
  师:诗中的倒数第三和第二段,是介绍木兰的什么?这能体现她的什么品质?
  生:不贪财。因为她拒绝了国君的赏赐,包括钱财和权力。
  师:回答得的很好,用一个成语回答,她不贪图什么?
  生(学生一起回答):荣华富贵。
  师:她想要的是什么?
  生:“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想要回家乡与父母团聚。
  师: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而木兰却拒绝封赏,愿意回家与父母团圆,体现了她不慕荣华富贵、亲情高于一切优秀品质。
  师:我们分析这么多,同学们所回答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木兰的人物性格和品质分析。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分析过程,以后回答问题,要回答出为什么。这样不仅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师:诗歌讲究文字简练,让读者进行再创造。本诗留下不少空白,余味无穷,想像一下木兰进屋换妆后出来,伙伴们的神态举止和复杂微妙的心理。可以分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回答。
  (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想像得很好。请同学们把想像出来的内容写到作业上,要求语言准确、形象,锻炼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当堂写作)
  师:哪位学生读一下?
  生:这是真的吗?平时威武的花壮士是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吗……
  生:……
  师:同学们写得很好,把人物内心情绪的波动写得很细致。今后我们描写人物就要仔细揣摩他们的心理和神态,这样才能写得形象动人。
  (师再次总结这一节课的内容,下课)
其他文献
审丑教育是相对于审美教育提出来的。审美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可。但过多地强调审美教育,过多地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使我们变得只会追求美的东西,对身边丑的事物、丑的现象麻木不仁。审丑教育就是要教我们的学生认识丑,揭示丑,具有一定的审丑意识和审丑能力,形成正确的审丑观。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实施审丑教育的途径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水若无际,月若无际。不辨何处是水,何处是月,只觉得置身于一片无挂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改进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而真正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呢?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
2008年3月27日,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宣布,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创20多年来新高,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但这仅仅是个开始,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比3月同期的米价整整翻了一倍,世行的数据也显示,仅过去两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米价飞涨,让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次“禁米运动”,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从理论的层面上看,至今已取得累累硕果,但从实践的层面上看,效果并不佳,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仍是举步维艰。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何去何从?这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地探讨。本文旨在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笔者曾在农村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从阅读的角度去探讨农村中学语文教
it引导的几个特殊句型,不仅是英语初学者的难点、易混点,而且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现就其用法作如下归纳。  一、“ It be 一段时间(long / years / months / weeks) before从句”  此句型分两种情况:如果主句用将来时(will be),则before从句用一般现在时,意为“多长时间以后将发生某事”;如果主句用过去时was,则before从句也用
最近几年,我在听公开课时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随即以不提问的方式直接展示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这种模式正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得到迅速推广,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改变了原先的那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收效甚微的教学状况。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要注重内容。所谓“注重内容”,是指注重对课文内容
当前由于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压抑,教学效率不高。要真正推进课程改革,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改变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做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说些学生喜欢听的“闲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让有效“闲话”激活语文课堂呢?  1.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课前交流中的有效“闲话”  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语文老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不仅有一个成功的今天,更有一个光辉的明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为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过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这就是学生成长的六大“精神软件
【案例描述】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信守承诺,勇担过错》的教学中,我设计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让学生接受、理解这一基本道理的同时,能深刻地感悟到这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能在生活实践中有所体现。  在课程进行到讨论事例《吴小玉要不要向公司汇报》时,我请两组同学就“汇报”和“不汇报”两种情况进行分角色演绎。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有什么好演的。实际可能做到吗,谁会那样傻?”这是那位平时爱较真也爱挑刺的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