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今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施行。相对于实验版,虽然改动幅度不大,但仍然有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因而引起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我认为在关注修订版语文课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该课标落实的现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其纲领性的作用。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课标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
一、初语课标落实的问题
下面就当前语文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中有要求而没有得到落实的情况逐一列举明示。
(一)识字与写字
1.课标要求
第2点,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第3点,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第4点,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落实情况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基本上没有老师进行写字教学,因为教师抽不出时间。至于书法课,差不多是名存实亡,很多学校课程表上有书法课,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书法教学,有的学校干脆将它安排为其他课。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学生连“正楷”、“行楷”的概念都不清楚,让他们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又从何谈起?至于学生的写字姿势,可谓“千姿百态”;他们的书写速度倒是不慢,但写出来的字就不知是什么体了。
(二)阅读
1.课标要求
第2点,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第12点,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2.落实情况
从第2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略读和浏览”及其与“精读”的区别,但很少有老师系统地进行“精读”与“略读和浏览”的指导训练。至于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速度,不要说对于初中学生,就是教师本人也难做到,因此,教师很少想到要落实这个教学要求。
从第12点来看,阅读方面,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很难有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至于要达到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教师根本没办法落实要求。
背诵方面,古诗的背诵目标基本能实现,但文言文的背诵目标基本不能实现。这是由于考试有古诗默写,没有文言文默写。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默写古诗,对于文言文只要求学生去背诵注释和翻译。因此,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除了其中名句,整篇课文一般来说学生是背不出来的。
(三)写作
1.课标要求
第4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第5点,写叙述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
第6点,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第7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第8点,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种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2.落实情况
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随意用,这种现象在作文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于作文的体裁,由于中考不限文体,所以教师基本上只让学生写记叙文,很少指导学生写说明文和议论文。
关于作文的形式,如课标里提到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由于中考与期末考试基本上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式,因此,实际教学中也很少有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指导。
关于作文的修改和讲评,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直接打个分数,写几句简单的套话评语。至于课标里提到的学生互评互改的形式,在教学常态中很难看到。
关于练笔不少于1万字的要求,如果把它折算成20篇习作的话,再加上作文那就是每学期最少是17篇,这个数字相当于要求每个星期写一篇500字的作文,这在实际教学当中是很少有人做到的。
(四)口语交际
1.课标要求
第3点,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第4点,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5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2.落实情况
现在的学生,说话不自信,没有条理,抓不住要点,没有感染力等问题一大堆。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中不重要,甚至基本不考,教师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综合性学习
1.课标要求
第1点: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第2点: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3点:关心学校、本地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片、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课标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
一、初语课标落实的问题
下面就当前语文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中有要求而没有得到落实的情况逐一列举明示。
(一)识字与写字
1.课标要求
第2点,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第3点,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第4点,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落实情况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基本上没有老师进行写字教学,因为教师抽不出时间。至于书法课,差不多是名存实亡,很多学校课程表上有书法课,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书法教学,有的学校干脆将它安排为其他课。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学生连“正楷”、“行楷”的概念都不清楚,让他们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又从何谈起?至于学生的写字姿势,可谓“千姿百态”;他们的书写速度倒是不慢,但写出来的字就不知是什么体了。
(二)阅读
1.课标要求
第2点,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第12点,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2.落实情况
从第2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略读和浏览”及其与“精读”的区别,但很少有老师系统地进行“精读”与“略读和浏览”的指导训练。至于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速度,不要说对于初中学生,就是教师本人也难做到,因此,教师很少想到要落实这个教学要求。
从第12点来看,阅读方面,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很难有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至于要达到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教师根本没办法落实要求。
背诵方面,古诗的背诵目标基本能实现,但文言文的背诵目标基本不能实现。这是由于考试有古诗默写,没有文言文默写。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默写古诗,对于文言文只要求学生去背诵注释和翻译。因此,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除了其中名句,整篇课文一般来说学生是背不出来的。
(三)写作
1.课标要求
第4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第5点,写叙述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
第6点,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第7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第8点,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种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2.落实情况
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随意用,这种现象在作文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于作文的体裁,由于中考不限文体,所以教师基本上只让学生写记叙文,很少指导学生写说明文和议论文。
关于作文的形式,如课标里提到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由于中考与期末考试基本上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式,因此,实际教学中也很少有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指导。
关于作文的修改和讲评,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直接打个分数,写几句简单的套话评语。至于课标里提到的学生互评互改的形式,在教学常态中很难看到。
关于练笔不少于1万字的要求,如果把它折算成20篇习作的话,再加上作文那就是每学期最少是17篇,这个数字相当于要求每个星期写一篇500字的作文,这在实际教学当中是很少有人做到的。
(四)口语交际
1.课标要求
第3点,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第4点,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5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2.落实情况
现在的学生,说话不自信,没有条理,抓不住要点,没有感染力等问题一大堆。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中不重要,甚至基本不考,教师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综合性学习
1.课标要求
第1点: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第2点: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3点:关心学校、本地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片、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