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土建筑遗产活化模式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angming9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土建筑遗产面临着同乡村社区逐渐割裂的困境.随着国家政策引导,乡村社区化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社区营造视角下建筑遗产活化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建筑遗产活化介入路径的可行性;通过对国内以社区营造为理念的活化案例进行剖析,将活化过程中包括总体策划、组织方式、资源分配方式、资金投入方式、规划设计方式及运营使用方式等一系列实施方法进行归纳,提炼出政府统筹引导型、村民自发组织型、社会组织推进型三种活化模式,并分析对比其运行特征,进而对不同活化模式的组织协调、资金投入、权责分配和教育培养等实践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明确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具体落实工作中需要侧重的设计策略和实施方法,以期将社区营造理念有效贯彻到活化实践当中.
其他文献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我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强调面向实施和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其规划成果是否“能用好用管用”是衡量其规划编制工作成败的核心评判标准.本文结合北京市新一轮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研判提高规划实用性的重点方向,认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传导落实上位市县(区)规划、提供全覆盖的基础性乡村发展引导和管控要求、明确边界和责权以支持提升村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区域协调互促发展格局、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弹性,并提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需要处理好“上”与“下”、“村”与“镇”、
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设计作为一个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的系统化工具,是协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为例,从改善空间环境、传承历史文脉、追求公平效率的人本愿景出发,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自然底线控制、整体风貌设计、全过程多方参与的城市设计路径.通过延续历史城镇空间肌理、加强城镇色彩风貌的规划管控、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重塑城镇文化地标等方式,充分发挥横道河子镇的自然禀赋与人文价值,为实现历史文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优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是夯实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基础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和阐释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演进背景与时代意蕴,辨析了三条控制线的逻辑关系与划定优先序,明晰了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优化的规划路径与策略,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我国小城镇发展变化rn据统计,2019年我国建制镇共计21013个,比1978年增加了19811个.建国以来,我国小城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rn1949—1978年,小城镇处于缓慢波动发展和停滞阶段.1954年我国建制镇有5400个,城镇人口13073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9.7%;到1979年建制镇比1954年减少了大半.
期刊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的时代背景下,村庄规划逐渐向全域化、全要素、全过程的思路转变,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都面临转型.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通过剖析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新时代村庄规划的转型趋势,并以湖南省株州市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为例,通过生态优先、盘活存量、产业激活、彰显特色等8个方面的规划策略和要点,为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