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民自身经济收入在明显增加,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得到改善,但农村整体的经济状况却没有得到改观。在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还在大量制造着留守儿童,而当前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就农民自身而言,无论是自身经济状况,还是自身安全观念都有待于提高。T乡的乡野调查表明,能否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维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解决当前棘手的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人身安全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07-02
通过对前期出版的研究成果深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为广大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农民还在不断地涌向城市,还在不断地大量制造着留守儿童。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也一直在关注农村安全问题,如郭志广《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研究——从冲突到一致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任强《浅析农村安全用电现状及其对策》、孙守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安全文化建设》、颜营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等,也有部分涉足农村留守学生人身安全的研究,如张鹏程《社会安全视角下农村校车安全问题研究》,学者们把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农村传统安全上,如粮食安全、用水用电安全以及安全文化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虽也有涉及,但很不全面,也没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笔者于2015年5月26日,走进D县T乡走访调查,试图了解更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T乡基本情况
T乡位于D县中部偏南,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管辖11个村委会,104个村小组,113个自然村。2014年,全乡共计3508户,人口2.2万余人(农业人口18789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该乡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甘蔗、大豆,养殖以生猪、鸡、鱼为主,兼养鸭和羊,全乡山地面积189742亩,林地面积111520亩,主产毛竹。
二、走访调查情况
(一)经济方面:村民的“无奈之举”
被采访的众多农民一致表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几个愿意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务工,进城务工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建新房子,改善生活条件,希望自己的父母子女生活得更好。如果不进城务工,仅靠农业收入,也只够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谈不上任何生活质量问题。Y村一位游姓中年农民给笔者详细算了一笔账:自己家四口人,四亩多水田,二亩多林地,亩产水稻900至1200斤左右,出米率在75%至79%之间,也就是说出米量在675至948斤之间,大米按市场均价每斤1.35元,一亩田的收入在911.25至1279.8元,四亩田一季的收入在3645至5119.2元,每亩田的肥料费在120至150元之间,农药、灌溉等费用在80元左右,还有管理费、劳务费,每亩田到手的纯收入基本所剩无几,基本等于白忙活一季。另外还有二亩多林地,以种植毛竹、立竹为主,一根毛竹的原始价在10元左右,每年每亩平均能采伐的毛竹20根左右(均卖给村主任开的卫生竹筷加工厂),亩产竹笋30公斤左右,竹林每亩平均年产值在800至1000元左右,除去培育管理、松土、施肥等开销外,纯收入也就几百块钱。也就说四亩田和二亩林地一年下来的毛收入在4445至7119.2元之间,纯收入更少,勉强够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除了家里还散养了少量鸡鸭(基本用于自身生活消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该村自1996年左右有人外出务工,至2015年4月,该村目前建有二层或三层楼房有23户,占全村户数的79.3%,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或做小生意的人所建。
周边的社会环境迫使农民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如果在维护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广大农民迫于周边环境“无奈”选择后者,增加经济收入。这部分人广泛认为只要能给家庭带来较好的经济条件,就能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受访的相当一部分村民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自己外出务工能带着子女在身边,但现实环境不允许。广大农民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外出务工的同时,在大量地制造着“留守儿童”,就像小鸡脱离了母鸡保护一样,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
(二)主观方面:农民安全观念陈旧
受访的农民对“安全”一词大多没有清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基本上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更别提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民认为“子女(留守儿童)呆在自己的爷爷奶奶身边,吃得饱,穿得暖,居有所,能上学就行了,根本不会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也就无从考虑人身安全问题”,更有甚者,居然有受访者认为笔者的问题很可笑,或者认为这种问题是恶意的,带有诅咒性质的,认为在农村民风淳朴,乡里乡亲的,根本不会出现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笔者走访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除了忙农活、做饭外,基本上是扎堆聊家常或者打麻将,很少关注新闻时事,很少了解外界的事情,所以他们很少知道目前见诸报端的多起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殊不知,大部分伤害事件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都是意外事件。如2012年5月万年县一城中村住房起火,一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2015年7月10日鄱阳朱家嘴村四名中学生到沿河路边老大桥下游泳三名溺亡事件等。
其实一个人可以追求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也很多,尤其是安全问题。一个人的安全问题,不单单是衣食住行有保障,而是既包括身体不受侵害,也包括心理不受伤害。农民的安全观念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是仍停留在传统安全观上。事实上,根源于西方的安全观念已经经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从国家安全到群体安全,从个人安全到人的身心各方面安全,变化中的安全观向“人”这一维度倾斜性非常明显,且越来越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这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的主要因素所在。 (三)客观方面:特殊的地理环境
T乡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1208米,最低点224米。全乡有山地面积178631亩,其中有林面积100419亩。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多呈散布状态,在丘陵地区依山建房居住,户与户距差较大,有的直线距离虽较短,但由于水田或者丘陵阻隔需绕行,绕行距离较长。这和北方平原地区广大农村户挨户建房居住有明显的区别。这在无形中延长了农民之间的心理距离,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不受外界的攻击只能寄托于所谓的民风淳朴和朴素的乡里乡亲观念,留守儿童安全防范的潜在难度加大。T乡年均气温17.3℃,年均降水量1930毫米,这就造成了该乡境内多池塘、湖泊,这给贪玩的留守儿童也带来潜在的涉水威胁,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夏天,很容易出现意外。如2013年6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3个亲兄妹在村口一池塘旁边洗衣戏水时,全部溺水身亡事件。
(四)客观方面:“撤点并校,划片招生”政策影响
由于“撤点并校,划片招生”,原有“就近入学”式的农村中学在国家大形势下被优化、被整合了,学校和家的距离无形中加大。据村民介绍,T乡原有村小10所,现在有7所被合并,加上乡中心小学在内只剩3所小学,有小学生大概1200名左右,除去流向城市的学生,剩下的3所学校要满足900名左右小学生的就读需要。“黑校车”“超载校车”“摩的”“电动三轮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应运而生,学生读书被动地乘坐这些社会非法营运车辆的占66.7%。家与学校的距离加大,学生被动地远离家长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去过网吧的占32.6%;被高年级学生或者在上学路上被社会闲杂人员欺负过的占27.1%;为了节省开支,午餐只能在学校质量参差不齐的小餐桌上解决;住校生中有过吸烟、打牌、喝酒行为的占12.6%;另外留守女生中被虐待、猥亵等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是导致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五)客观方面:农村现有基础设施不完善
根据采访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课余、周末、寒暑假期间,可供娱乐的正规项目基本没有,孩子们在学校的空闲时间要么选择追逐嬉戏打闹,跳皮筋,要么去池塘边玩水捉鱼,正规的体育活动设施(篮球架、乒乓球台、足球场等)只有学校才有,且数量屈指可数,根本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课余活动的需要。而在家的时间要么散布在村头村尾与虫子鸟儿为伴,要么结伴玩火,村里可供留守儿童安全玩耍的对象根本没有。这一方面易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孤僻、胆怯、自卑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受访对象中38.4%的人明确表示有私自下池塘玩水或者玩火的经历。如2012年5月万年县那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
三、启示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农民的安全观念落后、陈旧,跟不上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步伐。忽视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维护,一方面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觉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忽视人本思想,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把“人”与经济利益本末倒置有关。但是如果仅仅从农民主体自身局限性这一视角纬度来分析问题,未必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情的真实情况。从上述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实广大农民主体不是真正地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安全状况,而是受制于农村尤其是自身的经济状况。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农村经济状况得到有效的改观,农民的安全观念定会随之发生改变。但农村现有的经济状况,肯定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眼下当务之急,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维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种能兼顾两者的良方,适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须以造福于广大人民为基本原则”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本化、人性化、对生命的人文关怀的维度引导农民及留守儿童自身转变安全观念,树立“人本意识”,更好地维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49.
[2]程明,戚中美.困境与出路:人的安全与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平衡——基于人的安全理论维度[J].学理论,2014(10):
116-117.
[3]戚中美,程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论下农村安全稳定问题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80-82.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人身安全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07-02
通过对前期出版的研究成果深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为广大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农民还在不断地涌向城市,还在不断地大量制造着留守儿童。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也一直在关注农村安全问题,如郭志广《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研究——从冲突到一致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任强《浅析农村安全用电现状及其对策》、孙守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安全文化建设》、颜营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等,也有部分涉足农村留守学生人身安全的研究,如张鹏程《社会安全视角下农村校车安全问题研究》,学者们把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农村传统安全上,如粮食安全、用水用电安全以及安全文化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虽也有涉及,但很不全面,也没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笔者于2015年5月26日,走进D县T乡走访调查,试图了解更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T乡基本情况
T乡位于D县中部偏南,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管辖11个村委会,104个村小组,113个自然村。2014年,全乡共计3508户,人口2.2万余人(农业人口18789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该乡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甘蔗、大豆,养殖以生猪、鸡、鱼为主,兼养鸭和羊,全乡山地面积189742亩,林地面积111520亩,主产毛竹。
二、走访调查情况
(一)经济方面:村民的“无奈之举”
被采访的众多农民一致表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几个愿意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务工,进城务工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建新房子,改善生活条件,希望自己的父母子女生活得更好。如果不进城务工,仅靠农业收入,也只够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谈不上任何生活质量问题。Y村一位游姓中年农民给笔者详细算了一笔账:自己家四口人,四亩多水田,二亩多林地,亩产水稻900至1200斤左右,出米率在75%至79%之间,也就是说出米量在675至948斤之间,大米按市场均价每斤1.35元,一亩田的收入在911.25至1279.8元,四亩田一季的收入在3645至5119.2元,每亩田的肥料费在120至150元之间,农药、灌溉等费用在80元左右,还有管理费、劳务费,每亩田到手的纯收入基本所剩无几,基本等于白忙活一季。另外还有二亩多林地,以种植毛竹、立竹为主,一根毛竹的原始价在10元左右,每年每亩平均能采伐的毛竹20根左右(均卖给村主任开的卫生竹筷加工厂),亩产竹笋30公斤左右,竹林每亩平均年产值在800至1000元左右,除去培育管理、松土、施肥等开销外,纯收入也就几百块钱。也就说四亩田和二亩林地一年下来的毛收入在4445至7119.2元之间,纯收入更少,勉强够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除了家里还散养了少量鸡鸭(基本用于自身生活消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该村自1996年左右有人外出务工,至2015年4月,该村目前建有二层或三层楼房有23户,占全村户数的79.3%,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或做小生意的人所建。
周边的社会环境迫使农民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如果在维护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广大农民迫于周边环境“无奈”选择后者,增加经济收入。这部分人广泛认为只要能给家庭带来较好的经济条件,就能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受访的相当一部分村民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自己外出务工能带着子女在身边,但现实环境不允许。广大农民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外出务工的同时,在大量地制造着“留守儿童”,就像小鸡脱离了母鸡保护一样,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
(二)主观方面:农民安全观念陈旧
受访的农民对“安全”一词大多没有清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基本上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更别提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民认为“子女(留守儿童)呆在自己的爷爷奶奶身边,吃得饱,穿得暖,居有所,能上学就行了,根本不会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也就无从考虑人身安全问题”,更有甚者,居然有受访者认为笔者的问题很可笑,或者认为这种问题是恶意的,带有诅咒性质的,认为在农村民风淳朴,乡里乡亲的,根本不会出现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笔者走访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除了忙农活、做饭外,基本上是扎堆聊家常或者打麻将,很少关注新闻时事,很少了解外界的事情,所以他们很少知道目前见诸报端的多起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殊不知,大部分伤害事件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都是意外事件。如2012年5月万年县一城中村住房起火,一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2015年7月10日鄱阳朱家嘴村四名中学生到沿河路边老大桥下游泳三名溺亡事件等。
其实一个人可以追求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也很多,尤其是安全问题。一个人的安全问题,不单单是衣食住行有保障,而是既包括身体不受侵害,也包括心理不受伤害。农民的安全观念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是仍停留在传统安全观上。事实上,根源于西方的安全观念已经经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从国家安全到群体安全,从个人安全到人的身心各方面安全,变化中的安全观向“人”这一维度倾斜性非常明显,且越来越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这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件的主要因素所在。 (三)客观方面:特殊的地理环境
T乡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1208米,最低点224米。全乡有山地面积178631亩,其中有林面积100419亩。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多呈散布状态,在丘陵地区依山建房居住,户与户距差较大,有的直线距离虽较短,但由于水田或者丘陵阻隔需绕行,绕行距离较长。这和北方平原地区广大农村户挨户建房居住有明显的区别。这在无形中延长了农民之间的心理距离,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不受外界的攻击只能寄托于所谓的民风淳朴和朴素的乡里乡亲观念,留守儿童安全防范的潜在难度加大。T乡年均气温17.3℃,年均降水量1930毫米,这就造成了该乡境内多池塘、湖泊,这给贪玩的留守儿童也带来潜在的涉水威胁,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夏天,很容易出现意外。如2013年6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3个亲兄妹在村口一池塘旁边洗衣戏水时,全部溺水身亡事件。
(四)客观方面:“撤点并校,划片招生”政策影响
由于“撤点并校,划片招生”,原有“就近入学”式的农村中学在国家大形势下被优化、被整合了,学校和家的距离无形中加大。据村民介绍,T乡原有村小10所,现在有7所被合并,加上乡中心小学在内只剩3所小学,有小学生大概1200名左右,除去流向城市的学生,剩下的3所学校要满足900名左右小学生的就读需要。“黑校车”“超载校车”“摩的”“电动三轮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应运而生,学生读书被动地乘坐这些社会非法营运车辆的占66.7%。家与学校的距离加大,学生被动地远离家长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去过网吧的占32.6%;被高年级学生或者在上学路上被社会闲杂人员欺负过的占27.1%;为了节省开支,午餐只能在学校质量参差不齐的小餐桌上解决;住校生中有过吸烟、打牌、喝酒行为的占12.6%;另外留守女生中被虐待、猥亵等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是导致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五)客观方面:农村现有基础设施不完善
根据采访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课余、周末、寒暑假期间,可供娱乐的正规项目基本没有,孩子们在学校的空闲时间要么选择追逐嬉戏打闹,跳皮筋,要么去池塘边玩水捉鱼,正规的体育活动设施(篮球架、乒乓球台、足球场等)只有学校才有,且数量屈指可数,根本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课余活动的需要。而在家的时间要么散布在村头村尾与虫子鸟儿为伴,要么结伴玩火,村里可供留守儿童安全玩耍的对象根本没有。这一方面易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孤僻、胆怯、自卑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受访对象中38.4%的人明确表示有私自下池塘玩水或者玩火的经历。如2012年5月万年县那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
三、启示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农民的安全观念落后、陈旧,跟不上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步伐。忽视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维护,一方面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觉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忽视人本思想,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把“人”与经济利益本末倒置有关。但是如果仅仅从农民主体自身局限性这一视角纬度来分析问题,未必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情的真实情况。从上述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实广大农民主体不是真正地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安全状况,而是受制于农村尤其是自身的经济状况。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农村经济状况得到有效的改观,农民的安全观念定会随之发生改变。但农村现有的经济状况,肯定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眼下当务之急,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维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种能兼顾两者的良方,适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须以造福于广大人民为基本原则”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本化、人性化、对生命的人文关怀的维度引导农民及留守儿童自身转变安全观念,树立“人本意识”,更好地维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49.
[2]程明,戚中美.困境与出路:人的安全与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平衡——基于人的安全理论维度[J].学理论,2014(10):
116-117.
[3]戚中美,程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论下农村安全稳定问题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