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艺术产物之一,从古至今,大量的文人墨客醉心于古诗文的研究和创作,在现代社会中,古诗文也深得学者和大众的喜爱与欣赏,关于古诗文的鉴赏书籍、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在教育界,古诗文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有力工具。因此,古诗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攻克古诗文教学这一难点是我们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需要努力钻研的课题之一。
  一、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古诗文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古诗文虽然是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但如今我们更要发掘古诗文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教师也应当将古诗文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例如,适当借助电子白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有参与感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时,课前为学生们放映一小段电影《花木兰》的节选片段,让学生观看相关题材电影、电视剧等,并请同学们谈一谈感想,使得同学有很强的课堂参与感,增加趣味性,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些古诗文韵律平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章篇幅适当,例如《陋室铭》一文便有以上特点,可以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让同学们进行诗歌接龙游戏,一人背诵一句或两句,帮助学生们记忆。学生在游戏之余也学习到了古诗文知识,一举两得。
  初中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始注意个性化发展,喜欢新鲜的、流行的文化。而在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大。某些文言文晦涩难懂,不如流行文化通俗易懂,更使得学生们失去学习古诗文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动力。流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们产生影响,初中阶段正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对流行文化不适当的追捧有可能造成孩子们审美低俗、趣味低俗,这就需要传统文化作为补充来矫正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捕捉传统文化中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将古诗文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媒体上和网络上都有很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综艺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诗词大会》等,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同学们观看此类电视节目,甚至在班级中举行小型的“诗词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注重相关知识的延伸
  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重要的,对于每一个词汇、语法现象都必须做到熟稔于心,这样才可以准确地理解古诗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才能够为同学讲解诗文时更加准确和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论语八则》时,其中的一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中的“朋”字很容易被同学们理解成“朋友”,而在此文中,“朋”的意思是“同门、同师”。按照现在的说法,它的意思与同学、同班、校友等意思相接近,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朋友”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把这些需要重点注意的知识点强调给学生,尤其是与现代汉语含义差别较大、语法差异较大的内容教授给学生,避免学生对诗词一知半解。
  入选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在中华文化的古诗文宝库中只是九牛一毛,还有大量的其他优秀的古诗文存在。因此初中古诗文的学习只是抛砖引玉,抛出了“初中教育”这块砖,引来了“传统文学”这块宝玉。大量的文学知识都在课外,因此课外知识的延伸就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在學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这首词中涉及到的人物和典故众多。历史人物总是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前搜集关于这首词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补充。这些知识虽然有很多不是中考的直接考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印象,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们产生有益的影响,同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丰富了学生的语料库,在写作、阅读中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教師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责任是育人。初中阶段正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优秀的古人思想和事迹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不局限于教学大纲、注重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也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而且还能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中华古诗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而又不失韵味,古诗文之美是白话文无法做到的。有一些颇具韵味的诗词,不吟便不能体会其感情。一方面,诵读时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大脑,使学生容易形成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诵读这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具体实施时,课堂上可采用示范读,个人读,分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但是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保证诵读时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在晨读时合作背诵,互相检查,例如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每周的一、三、五为古诗文诵读时间,保证一周三次以上诵读。
  四、注重古诗文之间的联系
  由于很多古诗文所处的时代是相同的,所涉及到的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互相关联的,背后的文化背景也大同小异,因此某些古诗文之间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作为人民教师,应努力探索古诗词背后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历史渊源。在学生学习了一定量的古代文化,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以后,帮助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在学生的知识库形成一个古代诗词的系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以联系到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以此来慰藉好友并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格。教师应从教材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不能生搬硬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是重点和难点。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更要求教师紧随时代的潮流,采用现代的教学方式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努力钻研如何攻克古诗文教学这一难点,潜心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雕琢自身的教学技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215221)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属于“填鸭式”的教学居多,学生处于在被动中求知,极大地扼杀了其求知的强烈欲望和好奇心,并且也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阅读体验式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存在,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教学出发,根据当地语文教学实际,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一、注重教学氛围,以实现有效体验  在新课标的推行下,语文教师在阅
我国文学的瑰宝就是诗歌,而诗歌也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真实反映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流于形式的讲解一下,并没有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与意境。基于此,本文论述了诵读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 提高朗读能力,铺垫基础  为了更好实施诵读教学,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预习要学的诗歌,包括预习诗歌的字、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课堂上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打下坚
花绒寄甲能在松墨天牛蛀道或蛹室里寄生松墨天牛的幼虫、蛹,造成松墨天牛幼虫、蛹死亡,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施放花绒寄甲能有效提高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幼虫、蛹的寄生率,平均寄生
图书馆要注重办馆理念、馆藏资源和读者服务等方面的持续改进,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系统和提升服务,提高学生有效阅读。
美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文言文也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诵读古代文言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把美育和文言文联系起来,渗透到文本当中,从而让学生辨别美,体会美,理解美,感悟美。  纵观当今文言文教学,老师翻译,学生听记,老师枯燥的教,学生无味的学,最后变成大家都无为,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课文,加点字词
阅读属于初中语文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一线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培养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引导他们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语
本文简述了电子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电子电力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