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生存,披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封建的社会制度下,许多人的命运不是自己主宰,尤其是万千女性被封建的教条束缚着自由,被神权的无知摧残着灵魂,被动的接受着一切,没有选择权,更没有人格和尊严。
  关键词:悲惨命运 封建礼教 社会本质 人情冷漠
  1、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1.1 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实质
  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是以一个寡妇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所以她命运的悲惨又给她这个普通的形象增添了些许特殊。她在作品中的语言不多,但总是交织着心态与命运的的变化。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在那个被封建礼教和神权思想笼罩的年代里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是没有自由和尊严可说的,她有的只是默默的承受和茫然的面对。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龄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鬓却还是红的……”同样看着她身板好,能吃苦耐劳,所以勉强被鲁四爷家接受。但是第二次回鲁镇,又一次的丧夫和失去孩子使她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眼角上带了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对命运抗争过,她也对生命和自由充满向往,但是现实环境没能给她任何希望,命运的悲惨没有遭到同情反而是排斥,所以祥林嫂唯一可以做主的就是选择死亡。
  1.2鲁四爷冷漠腐朽的可悲
  小说中鲁四爷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教育的“老顽固”,也是当时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世界里不许有逾越,不许有挣脱,更不许有同情。所以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愚昧的,他们更多的是教条、冷漠和腐朽。鲁四爷作为长者,从来没有正面呵斥过祥林嫂,也没有苛扣过工钱,但是她对祥林嫂精神上的伤害是无法承受的。“今年祭祀的东西还是不要她碰了!”那种不屑与排斥给祥林嫂心灵上一次重重的打击。当听说祥林嫂逝去的消息,他愤懑的骂道:“谬种,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死去。”鲁四爷考虑到的只是祭祀活动是否吉利,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他的漠视与自满又是一种思想意识没落的悲哀。即使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最后还失去了孩子,但是祥林嫂并没有悲叹到自己命运的不公,仍然坚强的面对着生活,就这样一个可怜的女性与她悲惨的命运没有博世人的同情,反而是唾弃!不得不让人们反思人间的自私与冷漠是何等的可怕。
  1.3像柳妈一样众多农村妇女愚昧无知的可悲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她对祥林嫂的态度也令人哀叹。柳妈是个“善女人”,“善”在她不杀生、拜菩萨,这是在封建标准下的“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实际上是对祥林嫂逐渐的冷漠,麻木与疏远。同样是雇佣,但柳妈打心眼里瞧不起祥林嫂,她让祥林嫂“捐门槛”来赎罪,但是祥林嫂何罪之有?这样只会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自己心情的暂时平复。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认为,这下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可是大家的冷漠与不屑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到最后沦为乞丐时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1.4作品中“我”的模棱两可不敢正视现实的可悲
  作品中“我”是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新青年,“我”理所当然成为了祥林嫂内心困惑与精神谜团的唯一解答者,但是面对祥林嫂提出的“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却说不出话,不知是对她的同情不想打破她内心仅存的那点希望还是“我”根本无力解答这个深奥的问题,所以用一句“说不清”、“也许有吧”来打发。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也加速了祥林嫂走向绝望的步伐。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新知识的存在范围还是很有限的,旧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新潮还必须向旧思想低头!
  2、 封建礼教
  2.1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最初,刚好处于新旧思想碰撞时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的政治统治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的等级关系则仍旧是天经地义的观念。所以在鲁镇保存着许多的古老习俗,“祝福”时忙活的是女人,但参拜的却只有男人,婆婆为了钱,可以强行把自己的媳妇卖给别人,男尊女卑、长尊幼悲、上尊下悲的等级观念你在鲁镇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遵守的。虽然当时的辛亥革命已经兴起,五四运动已经爆发,但是它们所宣传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传播的地域还有其局限性,只是在城市里和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像鲁镇这个深受封建思想笼罩的农村里还暂时没有接受新思想的条件,所以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必然。
  2.2封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
  古代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人们在政治和思想上都收到束缚,自秦统治以来,皇权就开始不断的集中,直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往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被禁锢以后社会是很难向前发展的。儒学的思想体系里更多阐述的是“礼”,即“秩序”“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严格的等级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妇女一直在受压迫和奴役。儒学到宋明时期被发展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更是维护了封建礼教的权威性。
  3、 社会本质
  3.1社会进程
  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的进步,也一步一歩被证实。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但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且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有其传播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地主阶级的利益,封建宗发的思想和制度仍然被地主阶级们所器重,成为了束缚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妇女所受的压迫更深,痛苦最大。
  3.2社会文化思想社会环境决定的个体命运
  无论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和思想,社会文化思想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而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4、 先进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定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向新世纪迈进中人们思想解放,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其中农民群体仍然是占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群体,他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欲望更加强烈,这种心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体现。
  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制度,一个人类真正需要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妇女不再被歧视奴役,享有充分地社会地位,所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以健康的生存心态面对生活。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必将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平等是社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尚重生,《当代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3]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义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因材施教做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怎样有效的贯彻这一原则,通过本人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文就是笔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分层教学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当前学校课堂教
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能性目标,教师必须以思维训练为主弦律,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我谈谈几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审题    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冗长、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即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题中分化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使句式简
摘要: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当前是一个热点,但在开发过程中和在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材;校本资源;整合研究     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迅猛的学科之一,因此,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没有哪种先进的教学工具能够代替语言,不论科技多么发达,时间如何推移,语言始终是唯一最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它的一切都是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学成效的取得很大成度上决定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  一、有声言语的艺术  课堂中能将师、生、文本相联的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有声语言。那丰富多彩、感人至深、幽默诙谐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信心、兴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语言
一、引 言    绘画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孩子们总是能从自己的画笔下发现新奇、乐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陈鹤琴先生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并指出绘画之价值可以表现儿童的美感,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通过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合作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    二、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语言发展不是很完善,所以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南等的历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教学课堂上实现的。”可见课堂上的教学比回家自己复习更重要,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游戏。没有人不爱玩游戏,这是人的天性。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发人的智慧让人的大脑更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我们一线教师主要是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
摘要:语文课堂是依靠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活动形式。为了是课堂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构建语文课堂语言美的现实问题。教师声情并茂的表述、学生诵读和师生的和谐对话,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形成课堂语言美。  关键词:构建 语文课堂 语言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很强的科学性,也需要很高的艺术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者须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感悟能力,才能走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