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封建的社会制度下,许多人的命运不是自己主宰,尤其是万千女性被封建的教条束缚着自由,被神权的无知摧残着灵魂,被动的接受着一切,没有选择权,更没有人格和尊严。
关键词:悲惨命运 封建礼教 社会本质 人情冷漠
1、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1.1 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实质
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是以一个寡妇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所以她命运的悲惨又给她这个普通的形象增添了些许特殊。她在作品中的语言不多,但总是交织着心态与命运的的变化。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在那个被封建礼教和神权思想笼罩的年代里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是没有自由和尊严可说的,她有的只是默默的承受和茫然的面对。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龄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鬓却还是红的……”同样看着她身板好,能吃苦耐劳,所以勉强被鲁四爷家接受。但是第二次回鲁镇,又一次的丧夫和失去孩子使她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眼角上带了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对命运抗争过,她也对生命和自由充满向往,但是现实环境没能给她任何希望,命运的悲惨没有遭到同情反而是排斥,所以祥林嫂唯一可以做主的就是选择死亡。
1.2鲁四爷冷漠腐朽的可悲
小说中鲁四爷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教育的“老顽固”,也是当时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世界里不许有逾越,不许有挣脱,更不许有同情。所以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愚昧的,他们更多的是教条、冷漠和腐朽。鲁四爷作为长者,从来没有正面呵斥过祥林嫂,也没有苛扣过工钱,但是她对祥林嫂精神上的伤害是无法承受的。“今年祭祀的东西还是不要她碰了!”那种不屑与排斥给祥林嫂心灵上一次重重的打击。当听说祥林嫂逝去的消息,他愤懑的骂道:“谬种,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死去。”鲁四爷考虑到的只是祭祀活动是否吉利,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他的漠视与自满又是一种思想意识没落的悲哀。即使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最后还失去了孩子,但是祥林嫂并没有悲叹到自己命运的不公,仍然坚强的面对着生活,就这样一个可怜的女性与她悲惨的命运没有博世人的同情,反而是唾弃!不得不让人们反思人间的自私与冷漠是何等的可怕。
1.3像柳妈一样众多农村妇女愚昧无知的可悲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她对祥林嫂的态度也令人哀叹。柳妈是个“善女人”,“善”在她不杀生、拜菩萨,这是在封建标准下的“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实际上是对祥林嫂逐渐的冷漠,麻木与疏远。同样是雇佣,但柳妈打心眼里瞧不起祥林嫂,她让祥林嫂“捐门槛”来赎罪,但是祥林嫂何罪之有?这样只会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自己心情的暂时平复。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认为,这下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可是大家的冷漠与不屑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到最后沦为乞丐时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1.4作品中“我”的模棱两可不敢正视现实的可悲
作品中“我”是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新青年,“我”理所当然成为了祥林嫂内心困惑与精神谜团的唯一解答者,但是面对祥林嫂提出的“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却说不出话,不知是对她的同情不想打破她内心仅存的那点希望还是“我”根本无力解答这个深奥的问题,所以用一句“说不清”、“也许有吧”来打发。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也加速了祥林嫂走向绝望的步伐。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新知识的存在范围还是很有限的,旧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新潮还必须向旧思想低头!
2、 封建礼教
2.1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最初,刚好处于新旧思想碰撞时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的政治统治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的等级关系则仍旧是天经地义的观念。所以在鲁镇保存着许多的古老习俗,“祝福”时忙活的是女人,但参拜的却只有男人,婆婆为了钱,可以强行把自己的媳妇卖给别人,男尊女卑、长尊幼悲、上尊下悲的等级观念你在鲁镇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遵守的。虽然当时的辛亥革命已经兴起,五四运动已经爆发,但是它们所宣传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传播的地域还有其局限性,只是在城市里和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像鲁镇这个深受封建思想笼罩的农村里还暂时没有接受新思想的条件,所以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必然。
2.2封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
古代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人们在政治和思想上都收到束缚,自秦统治以来,皇权就开始不断的集中,直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往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被禁锢以后社会是很难向前发展的。儒学的思想体系里更多阐述的是“礼”,即“秩序”“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严格的等级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妇女一直在受压迫和奴役。儒学到宋明时期被发展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更是维护了封建礼教的权威性。
3、 社会本质
3.1社会进程
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的进步,也一步一歩被证实。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但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且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有其传播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地主阶级的利益,封建宗发的思想和制度仍然被地主阶级们所器重,成为了束缚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妇女所受的压迫更深,痛苦最大。
3.2社会文化思想社会环境决定的个体命运
无论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和思想,社会文化思想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而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4、 先进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定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向新世纪迈进中人们思想解放,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其中农民群体仍然是占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群体,他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欲望更加强烈,这种心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体现。
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制度,一个人类真正需要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妇女不再被歧视奴役,享有充分地社会地位,所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以健康的生存心态面对生活。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必将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平等是社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尚重生,《当代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3]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义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悲惨命运 封建礼教 社会本质 人情冷漠
1、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1.1 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实质
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是以一个寡妇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所以她命运的悲惨又给她这个普通的形象增添了些许特殊。她在作品中的语言不多,但总是交织着心态与命运的的变化。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在那个被封建礼教和神权思想笼罩的年代里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是没有自由和尊严可说的,她有的只是默默的承受和茫然的面对。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龄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鬓却还是红的……”同样看着她身板好,能吃苦耐劳,所以勉强被鲁四爷家接受。但是第二次回鲁镇,又一次的丧夫和失去孩子使她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眼角上带了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对命运抗争过,她也对生命和自由充满向往,但是现实环境没能给她任何希望,命运的悲惨没有遭到同情反而是排斥,所以祥林嫂唯一可以做主的就是选择死亡。
1.2鲁四爷冷漠腐朽的可悲
小说中鲁四爷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教育的“老顽固”,也是当时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世界里不许有逾越,不许有挣脱,更不许有同情。所以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愚昧的,他们更多的是教条、冷漠和腐朽。鲁四爷作为长者,从来没有正面呵斥过祥林嫂,也没有苛扣过工钱,但是她对祥林嫂精神上的伤害是无法承受的。“今年祭祀的东西还是不要她碰了!”那种不屑与排斥给祥林嫂心灵上一次重重的打击。当听说祥林嫂逝去的消息,他愤懑的骂道:“谬种,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死去。”鲁四爷考虑到的只是祭祀活动是否吉利,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他的漠视与自满又是一种思想意识没落的悲哀。即使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最后还失去了孩子,但是祥林嫂并没有悲叹到自己命运的不公,仍然坚强的面对着生活,就这样一个可怜的女性与她悲惨的命运没有博世人的同情,反而是唾弃!不得不让人们反思人间的自私与冷漠是何等的可怕。
1.3像柳妈一样众多农村妇女愚昧无知的可悲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她对祥林嫂的态度也令人哀叹。柳妈是个“善女人”,“善”在她不杀生、拜菩萨,这是在封建标准下的“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实际上是对祥林嫂逐渐的冷漠,麻木与疏远。同样是雇佣,但柳妈打心眼里瞧不起祥林嫂,她让祥林嫂“捐门槛”来赎罪,但是祥林嫂何罪之有?这样只会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自己心情的暂时平复。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认为,这下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可是大家的冷漠与不屑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到最后沦为乞丐时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1.4作品中“我”的模棱两可不敢正视现实的可悲
作品中“我”是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新青年,“我”理所当然成为了祥林嫂内心困惑与精神谜团的唯一解答者,但是面对祥林嫂提出的“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却说不出话,不知是对她的同情不想打破她内心仅存的那点希望还是“我”根本无力解答这个深奥的问题,所以用一句“说不清”、“也许有吧”来打发。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也加速了祥林嫂走向绝望的步伐。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新知识的存在范围还是很有限的,旧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新潮还必须向旧思想低头!
2、 封建礼教
2.1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最初,刚好处于新旧思想碰撞时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的政治统治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的等级关系则仍旧是天经地义的观念。所以在鲁镇保存着许多的古老习俗,“祝福”时忙活的是女人,但参拜的却只有男人,婆婆为了钱,可以强行把自己的媳妇卖给别人,男尊女卑、长尊幼悲、上尊下悲的等级观念你在鲁镇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遵守的。虽然当时的辛亥革命已经兴起,五四运动已经爆发,但是它们所宣传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传播的地域还有其局限性,只是在城市里和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像鲁镇这个深受封建思想笼罩的农村里还暂时没有接受新思想的条件,所以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必然。
2.2封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
古代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人们在政治和思想上都收到束缚,自秦统治以来,皇权就开始不断的集中,直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往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被禁锢以后社会是很难向前发展的。儒学的思想体系里更多阐述的是“礼”,即“秩序”“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严格的等级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妇女一直在受压迫和奴役。儒学到宋明时期被发展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更是维护了封建礼教的权威性。
3、 社会本质
3.1社会进程
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的进步,也一步一歩被证实。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但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且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有其传播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地主阶级的利益,封建宗发的思想和制度仍然被地主阶级们所器重,成为了束缚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妇女所受的压迫更深,痛苦最大。
3.2社会文化思想社会环境决定的个体命运
无论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和思想,社会文化思想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而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4、 先进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定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向新世纪迈进中人们思想解放,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其中农民群体仍然是占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群体,他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欲望更加强烈,这种心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体现。
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制度,一个人类真正需要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妇女不再被歧视奴役,享有充分地社会地位,所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以健康的生存心态面对生活。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必将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平等是社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尚重生,《当代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3]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义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