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自主备课。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自主备课。这样教师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才会区别于别人的观念,才会更容易理解学生的理解。过去很多年,语文教师受牵于教参,各种教案,思维受到束缚,教师本身没有任何创新。而且对学生的思维也加以束缚。教师不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不敢说自己的一家之言,即便说了,也要加上一句:考试的时候不要按我这个说法答。现在语文改革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争取教学中的新突破。自主备课,教师自己阅读文本,没有任何约束,让自己的思维做主,纵横驰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包括对学生阅读的设想,都会在亲自阅读甚至是反复阅读中体会。这样就会在教学中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对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是一个提升。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自主备课后去阅读一些参考、资料等,与教参、教案合作一下,弥补一下自主备课中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情绪就会高涨,他就会更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设疑。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2)创设情境。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热闹,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样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表扬。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也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很容易导致语文学习成为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逐渐帮助他们培养起符合他们特征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较浅层意义的且学生能够达到的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将微笑、鼓励、赞扬等美好事物带入课堂,积极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利用简笔画、儿童歌曲等,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热情,随时保持高涨的情绪,给学生创造机会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强烈的欲望和动机。
四、重视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五、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读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他们。如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2)、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个同学在小组里都是平等的个体,可以自如地发表意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很难想象,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呢?会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自主备课。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自主备课。这样教师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才会区别于别人的观念,才会更容易理解学生的理解。过去很多年,语文教师受牵于教参,各种教案,思维受到束缚,教师本身没有任何创新。而且对学生的思维也加以束缚。教师不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不敢说自己的一家之言,即便说了,也要加上一句:考试的时候不要按我这个说法答。现在语文改革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争取教学中的新突破。自主备课,教师自己阅读文本,没有任何约束,让自己的思维做主,纵横驰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包括对学生阅读的设想,都会在亲自阅读甚至是反复阅读中体会。这样就会在教学中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对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是一个提升。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自主备课后去阅读一些参考、资料等,与教参、教案合作一下,弥补一下自主备课中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情绪就会高涨,他就会更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设疑。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2)创设情境。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热闹,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样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表扬。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也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很容易导致语文学习成为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逐渐帮助他们培养起符合他们特征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较浅层意义的且学生能够达到的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将微笑、鼓励、赞扬等美好事物带入课堂,积极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利用简笔画、儿童歌曲等,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热情,随时保持高涨的情绪,给学生创造机会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强烈的欲望和动机。
四、重视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五、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读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他们。如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2)、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个同学在小组里都是平等的个体,可以自如地发表意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很难想象,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呢?会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