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来源 :经济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②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③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④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其他文献
跨界合作是欧盟区域政策的内容之一,“边界空间”在欧洲区域化的过程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治理单元.INTERREG区域间合作计划是欧盟跨界合作的重要策略工具.通过信息整理与空间可视化等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INTERREG计划是一种空间重构形式的区域发展策略,该计划在阶段性的实践中日趋成熟;②INTERREG V的目标、类型与尺度、资金分配、合作领域等呈现出该计划的系统性与完备性;③该计划的合作类型划分与空间尺度紧密相关,不同尺度的跨界合作均呈现出治理上的尺度重组与联系上的网络化特征;④历史发展与场景化差异、制
晚清官员的来往信札是研究晚清历史非常珍贵的资料.出于保密等原因晚清官员在来往信札中,往往使用隐语来指代人物事件.隐语使用的常见方式有用典、借代、拆字、暗指等.通过对晚清官员信札中隐语的使用规律和隐晦表达方式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历史事实.
以长三角城市群27座中心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反映城市合作创新关系的多值无向网络,使用凝聚子群分析方法和多值ERGM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特征及发育机制.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中存在两个凝聚子群,网络整体结构混合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两者的特点;②城市的经济实力、研发实力、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制度邻近均有利于城市间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加强,而经济实力差距则对创新合作不利;③城市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发育在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下呈现自我强化的特征,使得各城市创新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联邦区的人口收缩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人口收缩类型判断、人口收缩影响因素等模型,探讨21世纪以来西伯利亚与远东区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西伯利亚与远东区的人口变化整体表现出“普遍收缩伴随着短期局部增长”的特征,86%的联邦主体处于人口收缩态势,西伯利亚区人口收缩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大,远东区人口收缩更多地由其城市周期性规律等内在因素决定.②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收缩隶属于中心袭夺型、空心衰减型、资源萎缩型;从收缩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客观赋权法,从增长动力转向、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全国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科技创新引领是中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②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一定的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较高水平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和东部沿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重大战略,研发要素作为参与创新过程、影响创新绩效、体现创新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运用对数双引力模型测算2008-2018年研发要素省际流动指数,描述其时空特征和地理分异现状,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 发现:①研发要素省际流动具有较强的网络特征和一定程度的“中心—外围”特征.②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同时受“惯性效应”“示范效应”和“制约效应”的作用,且在全国范围及“胡焕庸线”两侧呈现一定程度的异质性.通过建立以
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来探讨2006-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时序上:全国、四大区域及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低下,2018年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中等偏下类型.②空间上:中国普惠金融水平以上海和北京为相对高水平起点,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中部塌陷”的空间分布格局.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状态,高—高聚集区
基于流动空间,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构建多元流动要素网络,分析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过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①流动空间重塑了港—城体系的结构和方向,核心港口城市能级提高,港口城市间由单纯的竞争关系变为新型的竞合关系;社团结构组合变化促进多元流网络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枢纽港及其城市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②多核心的扁平化结构取代原来的金字塔结构成为流动空间视角下港—城网络体系的典型特征,其中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等综合性港口城市的辐射作用凸显.③港—城网络体系空
行政壁垒、利益角逐和公共产品性质导致行政交界区生态环境治理“屏障效应”与“囚徒困境”以及合作流程不畅等一系列问题.行政交界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非线性、非均衡、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开放系统,与协同学原理高度契合,是实行协同治理的逻辑与机理.构建行政交界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在上一级生态环境部门(必要时应急管理部门)协调下,利用法律法规、制度、经济、伦理等控制参量,整合各个主体、各行政区等各类要素,充分发挥主体互补效应、空间配合效应、过程一体化效应,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政府应在多中心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社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 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