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图解读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反映战争内容的汉画像石上,胡汉战争图居多。胡汉战争题材画像的出现,反映了“胡虏殄天天下安”、以求吉祥平安的思想。在临沂馆藏汉画像石中,有五幅胡汉战争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键词]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图;临沂
  [中图分类号]K87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38-02
  一、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国家利益及安危的保证。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军向北邀击匈奴,被匈奴精锐骑兵围于山西长平山,后以和亲解围。刘邦以弱众击败项羽,但在匈奴面前却一筹莫展。自汉高祖采用和亲政策后,汉初70余年间,汉王朝与匈奴保持着亲戚关系。武帝以后,改用军事打击消除威胁,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矛头首先对准北方的匈奴。经前后43年的多次进攻,迫其远避漠北荒原;此后,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公元前72年,汉朝终于获得机会,名将卫青与霍去病率十万大军,在强大后勤的配合下,将匈奴最强盛的一支逐出漠北,并在今俄国境内之巴尔喀什湖去北数百里勒石刻铭。自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王昭君出塞后,汉与匈奴关系又趋于缓和。到王莽时期,汉与匈奴关系再度恶化。东汉明帝、和帝时期,曾多次发兵,先将天山东麓的匈奴扫光荡尽,后深入漠北荒原5000余里,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与此同时,再次经营西域。永平十六年(73),班超一行慑服鄯善、和田、疏勒,使西域重新与中原通好。两汉期间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史称“胡汉战争”。
  二、胡汉战争图的出现及基本表现方式
  汉朝与匈奴族之间的和平与稳定,对于有“保境安民”之责的汉朝政府十分重要,许多汉军指挥官在战胜匈奴后加官进爵、升迁高就,甚至成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炫耀的事。胡汉战争题材在画像石刻中的出现,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胡汉战争题材画像的出现,反映了“胡虏殄天天下安”、以求吉祥平安的思想。
  胡汉战争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汉军居右而胡人居左,且汉军处攻势而胡人处守势,胡人被汉军打败且斩首若干,败绩的胡人还要跑回老家向胡王报告等。画面上的胡人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盔甲,骑马或步行,使用的武器多为弓箭,而交战的另一方是步骑结合的汉民族军队。战场多在河桥之上,交战的场面汉兵执刀、盾与胡人格杀,后有骑兵执矛、弓等。胡人军阵多出现败相,有的倒地,横尸断头,有的弃逃。由于对匈奴作战的需要,汉代骑兵的兵器主要有环首刀、盾牌、戟和长矛等。
  三、临沂馆藏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图解读
  在临沂的馆藏汉画像石中,有五幅胡汉战争图。现介绍如下:
  胡汉战争图一:胡汉交战(图1)。画面的中间是一座下有两个桥柱、两旁有栏杆而两端立着高大柱子的平板桥,柱顶作三角形。桥右端有一辆有盖的战车,一马拉着;车箱内坐一人,戴着前低后高的帽子,可能是督战的官员;车箱前部坐着御者,右手扬鞭,左手持辔。车前有两个骑兵导引,车后有两个骑兵随从,皆一手持槌,一手荷长矛,矛和槌均带缨。再前是大队步兵:有4个持钺的,正在上桥;有21个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的,其中有些正在上桥,有些已在桥上行走。这些步兵皆戴圆顶帽,着短衣。
  桥的左端,山峦叠嶂,翻越重重大山来侵犯的胡人眼眶深凹、鼻梁高挺,身上穿着短装,头戴胡人特有的后面有翘的鳞纹尖顶盔,亦着短衣皮帽。有的拿刀,有的持盾,跃马弯弓,似乎要抢攻过桥。最后两个骑兵持刀执盾,前面两个骑兵和五个步兵正张弓而射。桥柱后一个步兵已经身首分离,但仍直立着。桥柱前有三个步兵跪下投降,另有一个正被对方下桥的步兵斩首,还有四五个被砍下来的人头,落于各处。两军对垒处,有的胡人人头落地,有的拦腰被斩,有的跪地乞降。汉人将胡人压制在桥头之下,似乎处于上风,即将胜利。
  桥下渔人在捕鱼,有用罩网罩鱼的,有用扒网捞鱼的,有徒手捉鱼的。鱼在水里游着,情景逼真。另外,有五人坐在船上,三人划着桨,正向前速进。
  将这样一幅壮观惨烈的战争场景安排在一道两端有高柱的石桥上,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兵士从桥上单行或双行前进,这样不仅看出军容的整肃,而且从漫长有序的行列,让人想到后面似有千军万马随之而来。同时,把两军交战的地方定于桥头之上,让汉人军队占领着整座桥,显示出汉人在气势、地理上均占有优势,即将获得胜利。引人注意的是,“把山和水同刻在一个画面上,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幅,在汉画中也是唯一的一幅”。①据资料所知,山水画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但由此看来,早在400余年前的东汉画像石上就已经有山水画了,此可谓“全世界第一幅山水画”。
  胡汉战争图二:胡汉交战(图2)。画面刻右汉骑、左胡骑各三。汉人戴平顶帽,后二人张弓欲射,前一人下马跪立,一手执刀、一手执盾。胡人后二人张弓欲射,前一人下马跪地乞降。画面上、下有边栏二道,上边栏内刻卷云纹,下边栏内刻旋涡纹。
  胡汉战争图三:武卒对阵(图3)。画面分两格,右格为12个汉人,上刻10个人左手持盾,右手执环首刀;下刻一人持戟,另一人一手持还首刀,一手执链球。左格刻15个胡人用力张弓。
  胡汉战争图四:车骑过桥(图4)。画面中心刻一大桥,桥饰栏杆,三辆轺车接连而上,车前三导骑。左上角刻一胡人骑者,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回首张弓欲射。桥下一舟,两人划船,船上坐两妇人。船前后刻三渔人,或扒网,或罩网,或徒手捉鱼。
  胡汉战争图五:胡汉交战(图5)。桥上一轺车,乘者佩刀,车前步卒执刀、盾与胡兵作格杀;后边三骑一车,骑者执矛、弓;左边两胡兵张弓欲射,桥下有撑船及捕鱼者。
  迄今为止,关于胡汉战争图有四种理解:其一,宣扬墓主人的功绩。墓主人因为参加过对胡人的战争,成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故特意刻画以记之。《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认为,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墓门四幅画像“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中心,其主题思想可能是写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让人景仰怀念的功绩——曾经带兵打败过外来人的侵略”。虽然墓主为谁尚难以确认,且表现胡汉战争的内容在山东境内其他地区的汉画中亦多有表现,但根据当地人祖祖辈辈习惯称此墓为“将军冢”来看,似可认定。其二,是一种流行的通用画像题材。胡汉战争图在全国各地的汉画像石上多有发现,由此可知,它是东汉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画像题材,“可能是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天下太平的祈求、希望”,是“胡虏殄天天下安”吉祥平安思想的真实反映。②其三,辟邪的需要。胡汉战争图一般刻画在墓门部分,因为墓门是保护墓主人的第一道屏障,刻画在此,是用血淋淋的战争场景恐吓邪魅,含有辟除不祥、保护墓中人之意。③其四,表明了是引领墓主人的升仙之路。胡汉战争图“有的代表的原始寓意可能是引领墓主人的升仙之路,这桥是象征以达到阴阳的界桥,即奈何桥”,“它是表现了墓主向西方世界灵魂前进的道路上,有军队去替他开平道路”。④相信随着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胡汉战争图的解释会更加多样化和集中化,也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注 释]
  ①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②④赵超:《古墓之谜》,央视国际《走遍中国·临沂》,2005年5月27日。
  ③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齐鲁出版社2004年版。
其他文献
现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消息和资讯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与传统的消息获取方式不同,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足不出户的知道天下事。互联网与手
《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育人,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充分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有效融入的任务艰巨、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度很高,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指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及数
周弘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虽然是就农业生产而言,但对我们学校教育也是有启示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的准确性不仅影响和制约数学学习的进程与质量,也影响和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本意,一方面是梳理自身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机缘。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非常关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考察活动。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加快了丝绸之路研究、考察的步伐。2003~2004年,又组织两个专家考察团,分别对中国段丝绸之路进行申遗
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疏”比“堵”更为切实有效(1)转变观念,“满堂灌”已经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了。满堂灌这种教学模式本意是好的,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并且以学生学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是一所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蓝图。充分利用校内外人力资源,充分应用制定农村学校发展规划的工具和技巧,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规划,找准目标措施,着眼发展,狠抓工作落实
本文对高职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和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