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众多的诠释,有的着重历史文化传承教育,有的注重校园环境教育,有的看重人文教育,这些校园文化建设都关乎学校的发展大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物质文化建设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的先天条件决定了硬件建设的品位和文化积淀,而学校后期的发展与提高主要靠精神文化的建设来促进。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校园活动这个平台来体现校风、教风、学风和人文关系,而校园海报的设计和制作在校园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校园活动比较多这个特点,广东实验中学海报设计课程(艺术必修课程)从每个班级选报5名喜欢海报设计的学生作为学员,进行每周一节,每学期18~20节的海报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海报设计基础知识教授;海报设计基本技法教授;实践课程教授;作品自评、展览环节。此四个环节涵盖了海报设计的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在分类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开展教学。课程在2004~2013年间逐渐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环境,为学校的社团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很好的宣传海报成品(如图1)。
  结合多年的课程开发实践,笔者认为海报设计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
  在海报设计课程没有开设之前,校园活动的海报大多色彩单一,设计缺乏新意。白纸黑字或红纸黑字,动漫人物加标题等没有设计风格,这样的海报或者宣传单对读者来讲简直是一种视觉污染。过去的大字报时代已经不存在了,21世纪的人们进入读图时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大多数人工作学习特点,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留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记住你的海报,就必须改变海报设计的风格和制作技法。以体育节海报为例,根据课堂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学生们在体现体育运动方面学会变单一的人物动态到局部代替整体的效果(如图2),从单一的动漫风格到形式多样的复古风、现代风和欧美风格的特点(如图3)。技巧的提升和风格的转变,让整个校园变得更有视觉冲击效果和艺术氛围,很多师生情不自禁地在海报前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发微博、微信等。师生在茶余饭后也开始讨论着这些有新意、有创意的海报,这样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是更好的宣传效应,从而提升了活动宣传的力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提高师生们的审美情趣
  海报设计课程在开设的时候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着重海报的分类、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在过程与方法上着重从对比分析—引导观察—启发点拨—设计制作等环节下功夫,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让实践检验理论;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着重个性引导,鼓励多种尝试,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细节来入手寻找创意点。这样产生的作品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这些共鸣会让学生在讨论一张海报的时候延伸出一些海报设计方面的知识,甚至上网查询与其相关的信息。这种延伸在某种程度上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海报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比如艺术节海报的设计制作,课程设计着重在有关艺术元素的方面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从生活细节中找灵感,从生活元素中发现创意,从而建立设计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链接,产生更大的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师生们享受到了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如图4)。
  三、增加校园文化的艺术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很多的因素,其中宣传的因素是最直观和最直接的。活动未开展,宣传要先行。宣传在各种活动之前,能起到很好的造势效果。读者在校园里形成了固定的生活圈子,而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内海报设计的效果会给师生们带来很好的视觉指引和舆论引导。再以体育节、艺术节为例,各班级为了得到好的成绩来取得更高的奖项,他们的海报可谓创意百出(如图5、图6)。歌手大赛选手海报、社团节各社团海报、精神文明月班级宣传海报等也都是这样生动活泼、个性张扬、丰富多彩。活动的平台造就宣传的机会,这些机会给学生设计制作海报提供了大舞台,这些优秀海报的展出给校园文化增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造就了广东实验中学独有的宣传海报文化氛围,大大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氛围。
  海报设计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觉导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舆论交流平台。设计者们的作品将在学校的校园里产生一定意义的影响。海报设计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他文献
面对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每一位有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的教育者都应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思考的行动投身于这场变革的洪流,使自己在改革的巨流中理性定位,紧贴教育变革的脉搏,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在对话成为时代主流,在学习成为社会愿景的现时语境下,在内心持久地渴望探寻教育发展的“真经”及其内在发展理路的“召唤”下,在教育前沿聆听生命中那种久违的“感动”,品味教育的那种应然
由于种种原因,西藏班的孩子们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汉族学生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为了让他们尽快把成绩赶上去,佛山市实验中学想方设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狠抓教学质量突破。一是引导学生落实好每一个时间段的学习,让“手拉手”的相关老师们经常深入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二是晚自习时安排老师们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向老师们请教,对于重点内容和知识点不断反复
6月22日,来自全省各地300余位《广东教育》理事单位代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负责人,普通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齐聚广州,就“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学校章程建设”这个主题深入研讨和交流,并结合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共话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思路,共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径。  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出席会议并提出研讨意见。他希望扎实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百年学典》系列是广东新世纪出版社打造的一套教辅丛书,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以帮助学生课后练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目的。《百年学典》系列丛书主要分为“同步类”和“考试复习类”,其中同步类包含了多个版本教材的配套教辅,可对应不同版本的教材。经过作者的多次修订和完善,《百年学典》已成为广东省内知名度较高的一个教辅品牌。在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发起的2015—2016年度“中国品牌教辅TOP榜”评选活动中,《
当时间的列车驶到2013年的轨道,我省民办教育踏上了其发展史上最具意义的历史节点——省政府把“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作为教育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广州召开了全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省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从管理机制、扶持力度、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23条意见,提出到2018年基本建成民办教育强省。意见强调,要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实行差别化的扶持政
2016年4月9-10日,由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承办,广东教育学会、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发展与管理学会、广州市第113中学协办的广东省第一届高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广州举行。  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省高中69名参加决赛的青年教师选手,分别参加课堂实录与教学设计、现场说课两个环节的比赛,决出语文、数学、英语一、二、三等奖,各科前三名进入总决赛,通过借班
2015年全国教育政策法治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工作会议近日在海口召开。会议深入研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政策法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服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摘自:《中国教育报》)
和顺,古称灵州。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之前,又名和锋。后当地民众认为“锋”字有碍和睦,遂改成“顺”字,以寓“和气、顺利”之意。和顺乡自古人杰地灵,气候温和,民风淳朴。当地人世代以农耕为主,艰苦开基,辛勤创业。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和顺一中)创办于1958年,是和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原名和顺中学,旧校址在金逢路旁金溪河畔。学校现有学生近1500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和顺当地人子
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省。珠三角地区土地面积、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34%、59%、80%、80%,而粤东西北地区分别占66%、41%、20%、20%。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比珠三角地区低80%。这种特殊的省情导致区域、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对广东来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优质教育困难大、任务重。面对这一实际,
以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了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进行的。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随后,广东、山东、江苏等5省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实验。在继续全面深化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之际,全面反思“十年课改”是非常必要的。  一、不囿成法——理想与困顿交锋  就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