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顺,古称灵州。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之前,又名和锋。后当地民众认为“锋”字有碍和睦,遂改成“顺”字,以寓“和气、顺利”之意。和顺乡自古人杰地灵,气候温和,民风淳朴。当地人世代以农耕为主,艰苦开基,辛勤创业。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和顺一中)创办于1958年,是和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原名和顺中学,旧校址在金逢路旁金溪河畔。学校现有学生近1500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和顺当地人子女,都有着和善淳朴的品性特质。
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一种优秀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创建,应当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粹部分,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
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历经五千多年而心心相传,“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国内起源于“和文化”的教育探索,主要是“和合教育”与“和美教育”。
“和合学”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在《和合哲学论》一书中说,“和合学”是一个“在途中”的哲学体系,是一条走向“大和至乐”之途。人们对“和合二神”的推崇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 , 是“天下兼相爱”的理想。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渴望社会的和谐,更是期望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引领高质量的生活,比如社交、比如教育……诚然,和合思想也包含着教育的和谐,俗语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见证了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基于以上种种考量,经过实践探索,和顺一中结合自身的地域与人文环境,继承与创新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理念,认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造就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现实社会完美人格的人,从而决定创建“和教育”、践行“和文化”。
基于文化与校本的精准定位
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特色学校建设对接及融合,必须要有学校办学思想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和”文化要与学校的教育追求谋求深度契合。在阐述“和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之后,和顺一中校长梁利亨认为,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教育必然要作出相应的改革,而学校则必须走特色建设及内涵发展的创新之路。他随后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师生感受教育的幸福;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校训:知真行诚,德馨才高;校风:和谐、求真、至善、尽美;教风:厚德、博学、高效、创新;学风:乐学、睿思、求实、笃行。学校从2008年开始课堂改革,在课堂改革的助力下,学校的升学率节节攀升,从2008年的33.1%,到2015年的64.3%,到2016年的70.6%,再到2017年的80%。在升学率高位运转的情况下,和顺一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关键能力的、会和谐生活的人。
2014年开始,在总结过往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基础上,和顺一中开创性地打造“和谐校园”“和美德育”“和悦课堂”“和馨教师”“和乐课程”五大支柱项目,创建具有浓厚“和文化”气息又具有和顺一中特色的“和教育”特色品牌。细细品味,和顺一中的“和文化”就是一幅天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画卷。
和谐校园:沉淀和教育的大观照
“和”文化墙、生物地理园、绿色荷花池、农耕文化基地、自动取阅读书亭……在和顺一中,从这些校园景观中你会感受到这所学校有如大自然般和谐。教育应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综合力,“和教育”首先应该是一个合力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
和顺一中以“家长委员会”为主要平台,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如开设“家长论坛”,加强亲子沟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沟通,传播和顺本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让家长参加学校的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除了已经建好的“和”文化墙,和顺一中还将启动“六园一亭”工程,新建的工程都将融合“和文化”元素,营造无处不“和”、处处皆“合”的和谐校园环境。
和美德育:生成和教育的轴心线
“和美德育”是一种充满理解、管放结合的无痕教育。“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规范的管理培育人,以多彩的活动教育人”是和顺一中“和美德育”实施的三大育人途径。“和顺一中陈少梅名班主任工作室”是主要平台,历奇体验教育是主要形式,多元化德育特色活动是重要载体。
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南海区德育课题《关于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研究》作引领,开展培训班主任队伍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促使班主任从管理型向智慧型转变,完善学校德育资源库,实现初中三个年级班会课的序列化。
加强“无痕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联合团委开展多元化的德育特色活动,包括联合语文学科,继续推进“书香校园”的阅读工程,评选学校“阅读之星”;坚持开展每学期班级文化的评比;坚持开展班会公开课观摩与比赛活动等,进一步规范德育常规管理的精细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建立和完善“和美少年”评价体系。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人生规划、学業水平、人际交往、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学生作出有效指引,在注重学生智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
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一种优秀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创建,应当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粹部分,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
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历经五千多年而心心相传,“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国内起源于“和文化”的教育探索,主要是“和合教育”与“和美教育”。
“和合学”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在《和合哲学论》一书中说,“和合学”是一个“在途中”的哲学体系,是一条走向“大和至乐”之途。人们对“和合二神”的推崇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 , 是“天下兼相爱”的理想。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渴望社会的和谐,更是期望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引领高质量的生活,比如社交、比如教育……诚然,和合思想也包含着教育的和谐,俗语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见证了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基于以上种种考量,经过实践探索,和顺一中结合自身的地域与人文环境,继承与创新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理念,认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造就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现实社会完美人格的人,从而决定创建“和教育”、践行“和文化”。
基于文化与校本的精准定位
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特色学校建设对接及融合,必须要有学校办学思想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和”文化要与学校的教育追求谋求深度契合。在阐述“和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之后,和顺一中校长梁利亨认为,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教育必然要作出相应的改革,而学校则必须走特色建设及内涵发展的创新之路。他随后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师生感受教育的幸福;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校训:知真行诚,德馨才高;校风:和谐、求真、至善、尽美;教风:厚德、博学、高效、创新;学风:乐学、睿思、求实、笃行。学校从2008年开始课堂改革,在课堂改革的助力下,学校的升学率节节攀升,从2008年的33.1%,到2015年的64.3%,到2016年的70.6%,再到2017年的80%。在升学率高位运转的情况下,和顺一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关键能力的、会和谐生活的人。
2014年开始,在总结过往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基础上,和顺一中开创性地打造“和谐校园”“和美德育”“和悦课堂”“和馨教师”“和乐课程”五大支柱项目,创建具有浓厚“和文化”气息又具有和顺一中特色的“和教育”特色品牌。细细品味,和顺一中的“和文化”就是一幅天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画卷。
和谐校园:沉淀和教育的大观照
“和”文化墙、生物地理园、绿色荷花池、农耕文化基地、自动取阅读书亭……在和顺一中,从这些校园景观中你会感受到这所学校有如大自然般和谐。教育应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综合力,“和教育”首先应该是一个合力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
和顺一中以“家长委员会”为主要平台,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如开设“家长论坛”,加强亲子沟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沟通,传播和顺本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让家长参加学校的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除了已经建好的“和”文化墙,和顺一中还将启动“六园一亭”工程,新建的工程都将融合“和文化”元素,营造无处不“和”、处处皆“合”的和谐校园环境。
和美德育:生成和教育的轴心线
“和美德育”是一种充满理解、管放结合的无痕教育。“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规范的管理培育人,以多彩的活动教育人”是和顺一中“和美德育”实施的三大育人途径。“和顺一中陈少梅名班主任工作室”是主要平台,历奇体验教育是主要形式,多元化德育特色活动是重要载体。
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南海区德育课题《关于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的研究》作引领,开展培训班主任队伍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促使班主任从管理型向智慧型转变,完善学校德育资源库,实现初中三个年级班会课的序列化。
加强“无痕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联合团委开展多元化的德育特色活动,包括联合语文学科,继续推进“书香校园”的阅读工程,评选学校“阅读之星”;坚持开展每学期班级文化的评比;坚持开展班会公开课观摩与比赛活动等,进一步规范德育常规管理的精细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建立和完善“和美少年”评价体系。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人生规划、学業水平、人际交往、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学生作出有效指引,在注重学生智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