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成为科学课教师的习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性评价越来越多地被中国科学教育界所关注和重视。究竟什么是学习性评价?为什么要在强调形成性评价的今天注重课堂中随时发生的学习性评价,将其变成一种习惯呢?如何利用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呢?本文将以《摆》一课的教学实践,阐释笔者对于如何利用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期待能给一线科学教师以启发。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要求评价覆盖科学教育目标的整个范围。”“在新观念中,评价和学习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当学生参与评价时,他们应能从这些评价中学到新东西。”与此评价观念相适应,在西方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中国科学教育界所关注和重视,它就是学习性评价。所谓“学习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实践。“学习性评价”是一种连续的评价,一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发生的评价,一种融评价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嵌入式评价。这种评价的主体是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自己,目的是为学习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价。学习性评价既可以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其本质在于对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反馈,以促进更有效的教与学。
  一、科学课堂评价现状
  (一)评价内容狭窄
  往往对于探究结果和结论的正确性关注较多,而对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情况、情感态度的表现情况甚少关注和评价。
  (二)评价标准模糊
  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用“这个小组完成得很好、实验设计很科学…”等语言评价学生。可是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科学,恐怕只有教师清楚。学生并不了解评价的标准,因此无法主动评价他人,往往限于教师的一言堂。
  (三)评价时机滞后
  有些科学教师往往将评价放在探究活动完成之后,评价完就不了了之。这样的评价对于本课的教学活动如何起到及时反馈和促进作用呢?对于下节课的探究又能有何指导作用呢?
  (四)评价实施不连续
  教学时间比较宽裕就进行评价,探究活动时间已经很紧,学生评价就没有了。教师评价也仅限于对于探究结果结论的判断。时有时无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呢?
  (五)评价目的单一
  一线科学教师们对于评价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评价绝不仅是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而评价。
  二、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本课不仅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有综合运用的意义,对于整个小學阶段的科学探究式学习也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由于四年级学生在本单元第一次接触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对于探究过程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什么还不太熟悉,不能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不能很好地控制变量,不能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不能配合默契地完成实验,不能及时记录,不会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等等。在以往的课堂上,科学教师们总是在实验前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忙着帮助各组纠正实验操作,实验后不断引导学生得出合理严谨的结论。一节课下来,教师指导得很辛苦,可是实验结果和结论仍然不够理想,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情况也不乐观。
  (一) 备课时合理设计探究式学习评价表引导课堂上的学习性评价
  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现状,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如果可以逐项地制定成评价表,并在探究过程中利用评价项目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他评活动,这些本来难懂难记的条目就会自然转化成学生自觉的探究行为。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式学习评价表:
  此表不仅包含了对于探究结果、结论的评价,还包含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情况,比较细致全面地涵盖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训练技能和重要的科学态度品质,并且按照科学探究过程的顺序,分步骤呈现出来。每一个评价项目中都运用了一些词语进行描述,明确了评价时使用的标准。这些词语本身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有了这些标准,学生明确了探究活动中每个步骤应该注意些什么,在进行评价活动时有了具体参考的依据。
  (二) 课堂上适时运用评价表进行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摆》一课以往的教学都是在讨论完实验设计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可是分组实验开始后会发现许多小组在实验中存在问题,这时一般由教师再个别进行指导。如果是分组较多的班级,有的错误就无法被教师发现,最后出现数据明明不正确却随意更改附和。
  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特别将正确实验、配合默契列为评价项目之一。先请每个小组分别上台展示一次实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他组的问题。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帮助矫正了实验中的问题,也促使学生总结经验、避免错误。这样尝试下来,学生正确实验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虽然第一组实验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可是有效避免了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可谓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三、结语
  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此评价活动必须在后面的探究活动中连续地实施。但这一模式绝不是适合任何探究课程和学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调整,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学习性评价的促进作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评价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出现在学生刚刚接触完整探究实验时,为了给他们今后的探究活动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探究评价表的项目涉及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然而科学教材中各课的教学内容都有所侧重,探究活动训练的重难点也有所不同,评价项目也需要有所变化。
  (二) 根据学生水平调整评价标准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随着探究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不妨尝试让学生制定科学探究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探究水平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归于学生。
  (三)根据教学情况调整评价时机
  本课教学过程中“配合实验”是一个难点,因此评价时机定在学生分组演示实验后。具体的评价时机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和经验积累进行调整。
  2002年,英国“评价研究小组”做出的界定:“学习性评价是寻求与解释证据,让学生及其教师以此确定他们当前的学习水平,他们需要追求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达到所要追求的学习目标的过程。”按照这一界定,课堂上许多教学行为都可以成为一种学习性评价。但首先科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评价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效果反馈方式,而是一种课堂上必须存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都应努力将评价变成一种教育教学习惯、一种思维习惯,切实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作者单位: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本文从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基本理论出发,以广西崇左弄官白头叶猴生态公园规划为例,探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景观规划途径,寻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标题(也就是题目)往往简洁明了,含义深邃,或是课文的主要要素,如故事的主要人物(《詹天佑》《轮椅上的霍金》),文章主要描述或说明的对象(《秦兵马俑》《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发生地(《天安门广场》《九寨沟》),或是课文内容的一个窗口(《卢沟桥烽火》《李时珍夜宿山寺》),或是课文主题的升华概括(《海洋——21世纪的希望》《生命的壮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标题,巧做
<正>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体现,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系统,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除医疗、科研和教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的探讨胎盘组织中凋亡蛋白Fas、凋亡抑制蛋白Bcl-2与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痫前期轻度19例(Ⅰ组)、子痫前期重度14例(Ⅱ组)、子痫8例(Ⅲ组)和正
静压预制桩由于具有许多优点,近年来在城市中心区的工程中得到较广泛的运用.但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挤土与超静孔隙水压力,对周围毗邻建筑物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软土地基
在我们学校语文老师的心目中,语文是一门最丰富、最美丽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世界始终保留一份浪漫、热烈的赤子情怀,以最敏感的性灵、最柔软的心,会晤语文的诗情画意和山温水暖;再以最“语文”的课堂方式,斧斫无痕地渗入学生的生命感觉。于是,由倪校长领衔的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广读经典也涉猎草根,倾听雅尼也熟谙流行音乐,钟爱话剧和电影艺术,流连梵高与莫奈的色彩世界,在三亚的落日前、黄山
敦煌遗书《字宝》与唐口语词张金泉敦煌遗书《字宝》专录唐口语词,作者强调“今天下士庶同流,庸贤共处,语论相接,十之七八皆以协俗。既俗字而不识,则言话之讹矣。”(见《序》),与当时
观察是学生们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就说明了人类只有依靠观察才能够不断积累事实和例证,使得认识向前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拓展探究空间,启发学生亲自观察,从已有的知识和所提供的材料中,自己概括出新的知识和原则,发现规律。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拓展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观察  
德国南部黑森林里最大的城市是弗赖堡,那里被称为德国的环保首都。它是德国唯一一个由绿党(以环保为纲领的政党)执政的大型城市。那里把环境保护看得重而又重。
通过对某多塔楼带转换层复杂建筑结构初步设计的简要介绍,阐述了在概念设计思想指导下,克服建筑功能、布置限制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准确计算分析,优化结构设计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