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教育领域的重心也开始向职业教育倾斜,这种转变也将促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行业翘楚。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所发挥的作用将至关重要。怎样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必将成为各职业院校所面对的重要课题。金华市技师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校园文化沁润、强化教师素质、融合品德教育、学生社团强化、在实习课中升华等五种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金技师”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实践
我国历来存在重学术、轻职教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萎靡状态。这种状态的直接影响就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工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已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路上的最大阻碍。重拾“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我国教育重心移位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整个工业体系向上进阶的基石。金华市技师学院基于国家这样的战略调整,适时地采取了若干举措,旨在全方位地发掘、培育、激励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国工匠。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内在价值
通俗意义上,人们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个生产环节,从而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在职业教育语境里面,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工匠技术、工匠思维、工匠素养的三元合一。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三维体”,第一维是精湛的技术技能,第二维是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第三维是职业热情、职业道德等综合性素质。
可以说,工匠精神进入校园是一种价值觉醒。那么“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又是什么呢?是对“技道合一”境界的追求。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道”有深刻的论述,但在他的寓言中,“技”始终是体悟“道”的重要途径,那些拥有高超技艺的人,如庖丁等,其终极目标正是对“道”的体悟。这种“道技合一”的境界,显然是工匠们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
随着新时期大国崛起步伐的日益加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让民族复兴的步伐迈得更坚实,需要“工匠精神”的有力助推和支撑,从做大向做强阔步挺进。技工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先人一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个层面。
二、工匠精神的实施路径
以笔者所在的金华市技师学院为例,笔者认为筑牢学生“工匠精神”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升级校园文化
作为职业院校,笔者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务实、精技尚能。这与工匠精神有着相同的内涵。围绕着“工匠精神”这一宗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栏、电子屏、网站、微信公众号,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例以图片、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知道一个优秀的中职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2)通过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培育进行奖惩激励。良好的制度文化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还可以对他们的内心产生影响,成功的良性的文化熏陶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3)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专业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学习,使得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内心。
2.以工匠师傅为目标打造师资队伍
“名师出高徒”,想要培养出“高徒”,就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因此要想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教师必须先行修炼自己。
笔者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又提出了从师德、能力、经验三个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的规划,逐步形成了以专兼结合的普通教师为基础、“双师型”骨干教师为支柱、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金字塔形”师资队伍。
(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学院每年都会推选若干“师德标兵”,并开展道德讲堂、师德模范事迹宣讲等活动,将“师德师风”和“工匠精神”相结合,融入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再通过教师的亲身之范去感染学生。
(2)積极筹备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此为抓手开展师徒结对、技能比武等传艺活动。提升一线教师综合素质,并以此带动学生在学习技能时专注技艺、精益求精。一大批学生通过工作室的名师指导成长为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3)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选拔活动,鼓励各学科带头人带领本学科教师钻研业务。探讨一体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师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专业建设中起到强有力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
三大举措之下,师傅与徒弟,学生与教师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互动、相互成长的机制,在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同时,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3.以“工匠素养”为指导开展德育工作
“学艺先修德”,职业院校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企业,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企业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培育“工匠精神”和品德教育是同源之水,也是相辅相成的。工匠精神是德育“树德立人”的特征和灵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工匠精神为载体,时刻关注学生的“工匠素养”的提升,在开设德育课时,坚持把以“工匠素养”为指导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德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讨论。使之明白“工匠”并不等同于熟练的技工,没有对自己职业的由衷热爱,没有精益求精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都不能称之为“工匠”。
笔者认为让“工匠精神”的理念走进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堂,使德育与“工匠精神”相得益彰。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自身定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笔者学院为浙江数百个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获得了当地企业的一致好评。“技能强、作风硬、能吃苦”是笔者学院毕业生留给用人单位最为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实践
我国历来存在重学术、轻职教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萎靡状态。这种状态的直接影响就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工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已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路上的最大阻碍。重拾“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我国教育重心移位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整个工业体系向上进阶的基石。金华市技师学院基于国家这样的战略调整,适时地采取了若干举措,旨在全方位地发掘、培育、激励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国工匠。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内在价值
通俗意义上,人们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个生产环节,从而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在职业教育语境里面,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工匠技术、工匠思维、工匠素养的三元合一。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三维体”,第一维是精湛的技术技能,第二维是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第三维是职业热情、职业道德等综合性素质。
可以说,工匠精神进入校园是一种价值觉醒。那么“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又是什么呢?是对“技道合一”境界的追求。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道”有深刻的论述,但在他的寓言中,“技”始终是体悟“道”的重要途径,那些拥有高超技艺的人,如庖丁等,其终极目标正是对“道”的体悟。这种“道技合一”的境界,显然是工匠们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
随着新时期大国崛起步伐的日益加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让民族复兴的步伐迈得更坚实,需要“工匠精神”的有力助推和支撑,从做大向做强阔步挺进。技工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先人一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个层面。
二、工匠精神的实施路径
以笔者所在的金华市技师学院为例,笔者认为筑牢学生“工匠精神”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升级校园文化
作为职业院校,笔者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务实、精技尚能。这与工匠精神有着相同的内涵。围绕着“工匠精神”这一宗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栏、电子屏、网站、微信公众号,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例以图片、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知道一个优秀的中职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2)通过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培育进行奖惩激励。良好的制度文化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还可以对他们的内心产生影响,成功的良性的文化熏陶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3)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专业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学习,使得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内心。
2.以工匠师傅为目标打造师资队伍
“名师出高徒”,想要培养出“高徒”,就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因此要想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教师必须先行修炼自己。
笔者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又提出了从师德、能力、经验三个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的规划,逐步形成了以专兼结合的普通教师为基础、“双师型”骨干教师为支柱、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金字塔形”师资队伍。
(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学院每年都会推选若干“师德标兵”,并开展道德讲堂、师德模范事迹宣讲等活动,将“师德师风”和“工匠精神”相结合,融入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再通过教师的亲身之范去感染学生。
(2)積极筹备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此为抓手开展师徒结对、技能比武等传艺活动。提升一线教师综合素质,并以此带动学生在学习技能时专注技艺、精益求精。一大批学生通过工作室的名师指导成长为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3)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选拔活动,鼓励各学科带头人带领本学科教师钻研业务。探讨一体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师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专业建设中起到强有力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
三大举措之下,师傅与徒弟,学生与教师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互动、相互成长的机制,在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同时,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3.以“工匠素养”为指导开展德育工作
“学艺先修德”,职业院校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企业,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企业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培育“工匠精神”和品德教育是同源之水,也是相辅相成的。工匠精神是德育“树德立人”的特征和灵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工匠精神为载体,时刻关注学生的“工匠素养”的提升,在开设德育课时,坚持把以“工匠素养”为指导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德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讨论。使之明白“工匠”并不等同于熟练的技工,没有对自己职业的由衷热爱,没有精益求精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都不能称之为“工匠”。
笔者认为让“工匠精神”的理念走进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堂,使德育与“工匠精神”相得益彰。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自身定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笔者学院为浙江数百个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获得了当地企业的一致好评。“技能强、作风硬、能吃苦”是笔者学院毕业生留给用人单位最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