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生产异常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平菇生产中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菌种不萌发、接种后料面和菌种块上出现绿霉、菌种萌发后不吃料,高脚菇、花菜状菇、萎缩状菇、水渍状菇、盐霜状菇和波浪形子实体,分析了以上异常现象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菇;异常现象;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46.1 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1-0162-01
  
  平菇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为敏感,不良的环境条件会造成平菇生长发育的生理性障碍,出现各种异常现象,严重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1]。现将一些异常现象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菌丝生长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防治
  1.1菌种块不萌发
  接种后既不长杂菌,菌种块也不萌发,菌丝变黄枯萎。发生的主要原因:①菌种老化,生活力弱;②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烫伤;③遇高温天气,菌种受高温伤害——烧菌;④原料处理不当,没有进行平晒,由各种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害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基中;⑤装瓶或装袋后没有及时灭菌,培养基因酵母作用而发酸或发臭,产生大量的抑菌物质;⑥石灰加入过量,使碱性过高;⑦原料中混入松杉柏木屑较多,芳香油等抑菌物质含量高;⑧培养中加入过多的尿素等化学肥料使料中氨气太重,抑制了菌种的萌发。
  防治措施:①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20~25 d菌丝活动力较旺;②高温天气,安排在早晨或夜间接种,培养室加强通风降温或适当推迟栽培时间,避免高温伤害;③接种时防止烫伤菌丝;④配料时适当增加石膏的用量,装瓶装袋后及时灭菌;⑤石灰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为2%左右;⑥选用晒干无霉烂的原料,对混有松杉柏木屑的原料应自然堆放6个月以上,经日晒雨淋除去芳香油类抑菌物质;⑦根据所选材料适量加入化学肥料,尿素添加量不超过0.1%或不添加[2]。
  1.2接种后料面上和菌种块上出现绿色杂菌
  产生的绿色杂菌属于木霉和青霉,这2个杂菌的孢子在空气中分布广,活动频繁,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萌发生长,造成危害。原因主要是接种时无菌操作规程失误或接种环境消毒不彻底,杂菌孢子在接种过程中与菌种一起寄居在培养基上。由于刚接入的菌种没有萌发,没有抵抗能力,一旦产生杂菌,首先就在料面上出现。
  防治措施:菌种制作中,接种箱应密封好,接种前用紫外线、气雾消毒盒、甲醛做好消毒处理;栽培接种时,对接种场地(接种室)消毒要彻底,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增大用种量,让菌种铺满料面[3]。
  1.3菌种萌发不吃料
  接种后菌种块菌丝萌发良好,色泽绒白,大量生长气生菌丝,但迟迟不向料里生长。原因主要是培养料不适合菌丝生长,常见于:①原料霉烂变质,产生大量细菌的有害物质;②培养料含水量过高;③拌料后堆闷时间过长,装袋后未及时灭菌,原料发酵变质;④皮或米糠等辅料质量低劣或添加量不足;⑤多菌灵、克霉灵、石灰等抑菌剂添加过量,菌丝难以生长;⑥菌种质量低劣,生活力减退,菌丝吃料能力减弱;⑦接种后,棉塞过紧、料袋两头扎紧或没有及时刺眼,造成菌丝缺氧而停止生长[4]。
  防治措施:①不用霉烂变质的原料;②配料时掌握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含水量为60%~65%;③及时装袋灭菌,防止原料酸败;④选用优质的皮或米糠,添加量为15%~20%,最好添加3%~5%玉米面,以利于菌丝生长;⑤多菌灵、克霉灵等抑菌剂添加量以0.1%~0.2%为宜,或不添加,石灰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为2%左右;⑥选用优良菌种;⑦棉塞不能过紧,菌袋两端及时刺孔,以利通气。
  2子实体生长期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防治
  2.1高脚菇
  平菇原基形成后,子实体分化不正常,菌柄极度伸长,菌盖始终很小,形同高脚状。发生原因:子实体基形成后,菇棚没有及时转入通风管理,所处环境通风不良,CO2浓度偏高,超过3 μg/L,光照偏弱,子实体各组成部分生长比例失调,只长菌柄,不长菌盖,形成长柄菇。
  防治措施:子实体分化后,在珊瑚期菇棚(室)加强通风管理,给予足够的散射光照射。
  2.2花菜状菇
  子实体生长成大量原基密集呈不规则的团块组织,菌柄不分化或极少分化,不形成菌盖,即使形成菌盖其边缘向上翻卷[5]。主要原因:菇棚内CO2浓度过高,或在原基发生前后,菇场内喷洒了平菇极为敏感的敌敌畏、速灭杀丁、除虫菊酯等杀虫农药,或菇场内含有燃煤释放的SO2。
  防止措施:栽培平菇时,在菌丝生长至子实体生长过程中,严禁使用平菇极为敏感的农药;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加强通风换气,严禁用蜂窝煤炉直接在菇棚内加温。
  2.3萎缩状菇
  菇体分化发育后,尚未充分长大成熟,便卷边停止生长或死亡,有的病菇干瘪开裂皱缩枯萎,色泽多呈黄褐色。主要原因:①气温太高,所栽品种不适应在此温度下出菇;②湿度过大或有较多的水直接喷在幼小菇蕾上,影响菇体呼吸代谢而停止生长;③空气温度较小、通风过甚,特别是在
  (下转第165页)
  (上接第162页)
  门、窗直对的地方,风直接吹在菇体上,使菇体水分散失过快而死亡;④培养基营养失调,原基形成后,有部分迅速生长,其余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停滞。
  防治措施:①选用适合当地气温的优良品种;②加强水分管理,不要直接向幼小菇体上喷水,不让风直接吹在菇体上;③合理配比培养料成分。
  2.4水渍状菇
  水渍状菇形态不正常、盖小柄粗,菇体含水量高,组织软泡肿胀,色泽泛黄,病菇触之即倒、握之滴水,病感重的菇体往往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主要原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用水过频、过多,致使菇体上附有大量游离水,吸水后又不能蒸发,导致生理代谢功能减弱,造成水渍状。
  防治措施:一旦发现病菇,应及时摘除,同时加强通风,调节菇棚内湿度,防止病害加重而引发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2.5盐霜状菇
  子实体产生后生长极慢,柄加粗,菌盖表面像1层盐霜。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过低造成的,特别是黑色品种一般气温在5 ℃就会出现此现象。
  防治措施:气温低于5 ℃时,加强菇棚内的保温管理,低温季节宜选用耐低温的品种[6]。
  2.6波浪形子实体
  子实体长大后,菌盖边缘参差不齐呈波浪形。主要原因:采收过迟,子实体老化,气温低于5 ℃子实体受冻害。
  防治措施:适时采收和加强保温工作。
  3参考文献
  [1] 骆昌芹.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J].农家科技,2008(12):16.
  [2] 于培海,田俊霞,蒋万兵,等.平菇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09(5):88-89.
  [3] 李艳梅,李玉莲,曹静雄.平菇菌床杂菌的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115,118.
  [4] 张月明,陈丽敏.平菇栽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瓜菜,2008(6):53-54.
  [5] 杨志虎.平菇发菌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6(10):30.
  [6] 马瑞霞.平菇出菇期常见问题应对措施[J].西北园艺:蔬菜,2006(2):16-17.
其他文献
介绍了刨花楠的特征特性,并根据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种子育苗技术,以期促进刨花楠在皖南山区的应用。
针对遥操作机器人系统通信通道中存在时延以及系统模型存在不确定性而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和操作性能降低的问题,采用了H_∞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的方法设计主从机械手的控制器。首先概括的介绍了系统的构成及动力学模型,然后针对控制器设计中加权函数选择较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较实用的加权函数选择方法,并采用MATLAB鲁棒控制工具箱进行了控制器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在随机时延环境下Simulink的仿真结果。结果表
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流行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摘要对豫薯王红薯进行了不同密度与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薯豫薯王在松桃县黄壤土栽培,栽培密度以52 500~60 000株/hm2为宜;在栽培方式上,以起垄平栽方式最佳,其次是平栽方式。  关键词豫薯王;密度;栽培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37-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松桃县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