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豫薯王红薯进行了不同密度与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薯豫薯王在松桃县黄壤土栽培,栽培密度以52 500~60 000株/hm2为宜;在栽培方式上,以起垄平栽方式最佳,其次是平栽方式。
关键词豫薯王;密度;栽培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37-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松桃县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红薯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松桃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松桃县引进高淀粉红薯新品种豫薯王作为松桃红薯产业的主推广品种,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建立高淀粉红薯原材料生产基地,以保证红薯淀粉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
为探索豫薯王红薯的增产潜力和栽培技术,从栽插密度和栽培方式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得出高淀粉红薯豫薯王品种栽培的最佳组合方案,为豫薯王红薯新品种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大坪镇镇江村3组某农户的责任田内,土质属黄壤土,黄沙泥土属,小黄泥土种,土壤有机质26.1%、碱解氮105mg/kg、速效磷12.2mg/kg、速效钾103mg/kg。海拔416.8m,位于东经109°28′41″、北纬28°14′39″,属松桃红薯主产区。
1.2试验材料
红薯新品种豫薯王,由河南世中薯王有限公司引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栽培密度(A)、栽培方式(B)2个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水平,9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表1)。
2.3A、B因子组合对豫薯王产量形成的影响
3小结
3.1栽培密度的确定
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豫薯王红薯产量随之上升,栽60 000株/hm2的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确定与当地土壤质地、管理水平、栽培技术有关。豫薯王红薯品种在松桃推广,以栽52 500~60 000株/hm2为宜。
3.2栽培方式的选择
试验表明,起垄栽培的产量最高,由于红薯是块根作物,经济部位在地下,只有靠块根膨大才能获得产量。块根膨大的条件就是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疏松,起垄栽培为红薯块根膨大创造了条件。平栽方式是将薯苗平栽,覆土3个节,使每个节都处在同等的土面位置,从而提高单株结薯率,以群体组合夺取产量。平栽法用锄头覆盖,自然形成低垄,有利于块根膨大,该技术适宜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杨德.田间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
[2] 袁宝忠.甘薯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3] 陈光利.甘薯1号不同栽培密度研究[J].农技服务,2007(4):12.
[4] 陈石品.脱毒甘薯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0(5):14-16.
关键词豫薯王;密度;栽培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37-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松桃县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红薯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松桃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松桃县引进高淀粉红薯新品种豫薯王作为松桃红薯产业的主推广品种,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建立高淀粉红薯原材料生产基地,以保证红薯淀粉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
为探索豫薯王红薯的增产潜力和栽培技术,从栽插密度和栽培方式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得出高淀粉红薯豫薯王品种栽培的最佳组合方案,为豫薯王红薯新品种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大坪镇镇江村3组某农户的责任田内,土质属黄壤土,黄沙泥土属,小黄泥土种,土壤有机质26.1%、碱解氮105mg/kg、速效磷12.2mg/kg、速效钾103mg/kg。海拔416.8m,位于东经109°28′41″、北纬28°14′39″,属松桃红薯主产区。
1.2试验材料
红薯新品种豫薯王,由河南世中薯王有限公司引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栽培密度(A)、栽培方式(B)2个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水平,9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表1)。

2.3A、B因子组合对豫薯王产量形成的影响

3小结
3.1栽培密度的确定
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豫薯王红薯产量随之上升,栽60 000株/hm2的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确定与当地土壤质地、管理水平、栽培技术有关。豫薯王红薯品种在松桃推广,以栽52 500~60 000株/hm2为宜。
3.2栽培方式的选择
试验表明,起垄栽培的产量最高,由于红薯是块根作物,经济部位在地下,只有靠块根膨大才能获得产量。块根膨大的条件就是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疏松,起垄栽培为红薯块根膨大创造了条件。平栽方式是将薯苗平栽,覆土3个节,使每个节都处在同等的土面位置,从而提高单株结薯率,以群体组合夺取产量。平栽法用锄头覆盖,自然形成低垄,有利于块根膨大,该技术适宜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杨德.田间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
[2] 袁宝忠.甘薯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3] 陈光利.甘薯1号不同栽培密度研究[J].农技服务,2007(4):12.
[4] 陈石品.脱毒甘薯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