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与栽培方式对豫薯王产量的影响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豫薯王红薯进行了不同密度与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薯豫薯王在松桃县黄壤土栽培,栽培密度以52 500~60 000株/hm2为宜;在栽培方式上,以起垄平栽方式最佳,其次是平栽方式。
  关键词豫薯王;密度;栽培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37-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松桃县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红薯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松桃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松桃县引进高淀粉红薯新品种豫薯王作为松桃红薯产业的主推广品种,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建立高淀粉红薯原材料生产基地,以保证红薯淀粉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
  为探索豫薯王红薯的增产潜力和栽培技术,从栽插密度和栽培方式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得出高淀粉红薯豫薯王品种栽培的最佳组合方案,为豫薯王红薯新品种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大坪镇镇江村3组某农户的责任田内,土质属黄壤土,黄沙泥土属,小黄泥土种,土壤有机质26.1%、碱解氮105mg/kg、速效磷12.2mg/kg、速效钾103mg/kg。海拔416.8m,位于东经109°28′41″、北纬28°14′39″,属松桃红薯主产区。
  1.2试验材料
  红薯新品种豫薯王,由河南世中薯王有限公司引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栽培密度(A)、栽培方式(B)2个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水平,9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表1)。
  
  2.3A、B因子组合对豫薯王产量形成的影响
  
  
  3小结
  
  3.1栽培密度的确定
  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豫薯王红薯产量随之上升,栽60 000株/hm2的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确定与当地土壤质地、管理水平、栽培技术有关。豫薯王红薯品种在松桃推广,以栽52 500~60 000株/hm2为宜。
  3.2栽培方式的选择
  试验表明,起垄栽培的产量最高,由于红薯是块根作物,经济部位在地下,只有靠块根膨大才能获得产量。块根膨大的条件就是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疏松,起垄栽培为红薯块根膨大创造了条件。平栽方式是将薯苗平栽,覆土3个节,使每个节都处在同等的土面位置,从而提高单株结薯率,以群体组合夺取产量。平栽法用锄头覆盖,自然形成低垄,有利于块根膨大,该技术适宜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杨德.田间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
  [2] 袁宝忠.甘薯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3] 陈光利.甘薯1号不同栽培密度研究[J].农技服务,2007(4):12.
  [4] 陈石品.脱毒甘薯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0(5):14-16.
其他文献
HLA目前在仿真系统中广泛应用,其软件实现RTI也已有多个版本,然而直接采用这些RTI软件产品难以满足实时仿真系统实时通讯的开发需求。为了结合HLA的优点开发适应实时需求的仿真平台,对RTI中的通讯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和改进,提出了一个基于HLA的集中式多层通讯模型,并给出了通讯管理的策略。通讯模型在硬件上采用多网口网卡完成与各仿真节点的通讯,软件上采用重叠IO套接字模型精简线程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建立了RFID仿真系统的仿真模型并且在网络仿真器NS2上实现。仿真系统中的节点由物理层对象和MAC层对象组成。物理层通过对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若干特性进行建模仿真,可以研究各种物理层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MAC层以有限状态机的方式实现了各种RFID系统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空中接口协议。同时给出了若干防冲撞算法在不同的噪声环境中的性能比较,由此说明该仿真工具可以对RFID系统的特性进行有效的仿真。
介绍了刨花楠的特征特性,并根据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种子育苗技术,以期促进刨花楠在皖南山区的应用。
针对遥操作机器人系统通信通道中存在时延以及系统模型存在不确定性而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和操作性能降低的问题,采用了H_∞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的方法设计主从机械手的控制器。首先概括的介绍了系统的构成及动力学模型,然后针对控制器设计中加权函数选择较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较实用的加权函数选择方法,并采用MATLAB鲁棒控制工具箱进行了控制器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在随机时延环境下Simulink的仿真结果。结果表
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流行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