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数学综合素质。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练习;计算习惯
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二、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口算来说,学生往往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一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错得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发现的错误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三、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让粗心大意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如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我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⑴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⑵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和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的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不良习惯所造成的。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这些计算正确率较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四、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学生的“学”则是为了“会学”,在过去是计算教学中,强调的是以“算會”为主,而现阶段的计算教学,应是要以“会算”为目的的。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教师还应传授学生计算的方式方法,教给思维方法,给学生提供计算的思路,让学生“会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教学混合运算74 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样,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慢慢的理清计算的顺序,教师在传授学生计算技巧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处在科技兴国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学生从小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那么,将会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社会人才需求。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特别是数学这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的看待计算教学,不断的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乐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不断的去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
五、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就是将算式用快速的方法算出结果。例如,教师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老师先说明了计算要领: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接着举了一个例子:12×13,答:12×13=255。解释:12×13=12×(10 2)=12×10 12×3=120 (10 2)×3=120 30 2×3=(120 30) (2×3)=156。之后老师留了几道题请学生练习“17×19、16×18、15×14”,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计算,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进一。例,17×19;17 9=26;7×9=63,最终结果是323。以此类推,速算的方法很多,数学中计算大多数都可以选择相应的速算方法,速算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会觉得计算并不困难,反而觉得新颖有趣,更加快速的融入学习当中。
总之,计算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全面培养学生的理念。教师在继承传统计算教学扎实有效的做法的同时,还要发扬新理念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亦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既扎实有效,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746000)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练习;计算习惯
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二、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口算来说,学生往往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一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错得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发现的错误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三、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让粗心大意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如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我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⑴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⑵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和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的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不良习惯所造成的。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这些计算正确率较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四、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学生的“学”则是为了“会学”,在过去是计算教学中,强调的是以“算會”为主,而现阶段的计算教学,应是要以“会算”为目的的。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教师还应传授学生计算的方式方法,教给思维方法,给学生提供计算的思路,让学生“会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教学混合运算74 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样,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慢慢的理清计算的顺序,教师在传授学生计算技巧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处在科技兴国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学生从小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那么,将会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社会人才需求。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特别是数学这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的看待计算教学,不断的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乐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不断的去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
五、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就是将算式用快速的方法算出结果。例如,教师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老师先说明了计算要领: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接着举了一个例子:12×13,答:12×13=255。解释:12×13=12×(10 2)=12×10 12×3=120 (10 2)×3=120 30 2×3=(120 30) (2×3)=156。之后老师留了几道题请学生练习“17×19、16×18、15×14”,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计算,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进一。例,17×19;17 9=26;7×9=63,最终结果是323。以此类推,速算的方法很多,数学中计算大多数都可以选择相应的速算方法,速算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会觉得计算并不困难,反而觉得新颖有趣,更加快速的融入学习当中。
总之,计算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全面培养学生的理念。教师在继承传统计算教学扎实有效的做法的同时,还要发扬新理念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亦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既扎实有效,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7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