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自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是伍尔夫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记里,伍尔夫以极其敏锐的、优雅的笔触记录了生命中的点滴,揭示出她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因此“死亡观”也是贯穿其日记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出发,采用文本细读法对伍尔夫日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中表现出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日记 此在 向死而生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是热情而大胆的实验主义者和不懈追求小说形式革新的探索者,是古典文学充满怀旧冲动的推崇者和文学传统真诚而审慎的继承人”,被誉为“高雅之士的皇后”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文化团体——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核心成员。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伍尔夫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力图再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日记作为一种私密性较强的文本,在表现个人真实情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记“就是一系列标明日期的轨迹”,这些“轨迹”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日记中表现出来的死亡哲学是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重要环节。
  一、生命:此在
  伴随着人类思考的开始,旨在认识自身的哲学探索也开始萌芽。究其本质,人的一生就是从“生”的起点渐渐地向“死”的终点靠近的过程。死亡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但是每个人走向死亡的时间、场景却不相同。生命与死亡构成了人类存在最根本的关系。
  哈姆雷特式的生存难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弗吉尼亚·伍尔夫感到“自己行走在地球上似乎很陌生,同时也感到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很古怪,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如此这般的问题老是悬在我心头”。人类一生的存在方式都是在不断地揭开这个问题。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用“此在”指人以及所具有的存在方式。“此在是在一个世界中的存在”,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主体。“此在”具有“本真性”与“非本真性”的两种存在状态。“此在的本真性”就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成为真正的自己。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总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现实约束,很难以本真性的此在存在。“非本真性的此在”服从于社会现实,被认为是“常人”。“本真此在向前看到它的死亡,向后看到它的诞生,并越过它的诞生看到历史上的过去。”“本真性的此在”清楚地认识到存在的本质,意识到自身死亡的可能性,而“非本真的此在”试图逃避这个问题。
  日记记录着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本真性此在”的思考。1932年2月8日星期一,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自身都很渺小,外面的世界骚动着,有种令人惧怕的东西荒唐之极——我是否可以根据这些东西写一本书?或许这能再次将秩序与速度带回我的世界”。置身于“非本真性的此在”的生存环境之中,伍尔夫努力通过写作追随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本真性”,探索生命的奥秘,以一种“本真性的此在”方式生活着。
  “本真性”的此在意识到自身死亡的可能性。1932年8月5日星期五,伍尔夫写道:“我现在有种最奇怪的感觉,即我们所有的人正在处于某种巨大力量的运作中,这种运作是如此辉煌——生命:它竟会死亡,以致有一种无限的感觉包围了我。不——我抓不住它——我想让它自己长成一部小说,这一点毋庸置疑”。伍尔夫认识到自身死亡的最终归宿,但是面对死亡,伍尔夫内心充满了焦虑。
  二、向着“死亡”的此在
  死亡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死亡是此在的终结,是“此在的一種别具一格的可能性”。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死亡蕴含在“此在”之中。生命与兀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此在”。只有经历死亡,“此在”才具有完整性。
  (一)死亡阴影下的“此在”
  不同的“此在”共同存在,一起构成了共同世界。“他人的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存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此在”自身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会产生意义。“此在”的存在方式会受到他者有形或无形的影响。面对周围人们的离世,伍尔夫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对于他人死亡的内心感受,无形中也影响了她自己的死亡观。
  1925年3月6日,法国画家雅克·拉维拉特(Jacques Pierre Paul Raverat)饱受疾病折磨,终因并发症离世。雅克生前曾是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边缘成员,结识了其集团里的核心成员伍尔夫。1925年4月8日得知雅克病逝的噩耗,伍尔夫在日记中写道:“这就是死神在我心中产生的效果——没有告别,没有屈服,只有某个人步入了黑暗之中。虽然对他而言,噩梦相当恐怖,但现在我所能做的是,对死神采取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伍尔夫已然意识到“此在”指向其终极目标——死亡。她也坦然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1928年1月11日,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悄然离世。他的作品反映了对人类命运深刻的悲剧性探索,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意识。伍尔夫参加了哈代的葬礼,在日记里记录下了当时情境下自己的想法“鸽子在空中飞着,灯光相当昏暗,这样,送殡队伍一直行进到了诗人角。‘愿他永垂不朽’,这极富戏剧性,也许太夸张些……在这些思绪之上,我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人世沧桑,生死无常。别离就是死亡……以及所有这一切是那么的毫无意义”。相比于“非本真性此在”的仪式,伍尔夫更看重的是有意义的、富含深意的“本真性此在”。
  1934年9月9日,英国后现代主义画家、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核心成员、伍尔夫的挚友罗杰·弗莱(Roger Fry)遗憾离世。他的离开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成员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参加葬礼的前一天,伍尔夫表示:
  我感到很茫然,明天我们将参加葬礼。我有个想法,可以将参加罗杰葬礼时那强烈的感受描写出来。可当然喽,我做不到的。我是指人类共有的感受;我们所有的人如何与自己的脑袋争斗,如何为爱而奋争,等等。而且最终必定屈服,而征服者,那股来自客观世界的力量变得如此清晰,毫不留情。而我们确实如此渺小,如此纤弱。随后一种恐惧涌上心头,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当然我也会躺在那儿,躺在大门之前滑落下去,这想法使我感到很害怕,可为什么呢?我的意思是,既然罗杰也会死,那么这永无休止的争斗——与头脑的争斗、为爱情而与别人争斗——就显得毫无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辛弃疾的词关乎个人命运,也关联时代境遇,词人与士人双重身份的叠合,游走于疆场和官场间的经历,都让辛弃疾的词作印染上遗世而独立的风骨和情怀,他的《摸鱼儿》更是鲜明地将济世拯物的孤愤,深婉迂回的怨怼潜化于现世的慷慨执着之中,既有细腻深沉的情感,也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关键词:春怨 孤绝 铿锵 坚守  一提起辛弃疾,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两个似乎南辕北辙的词瞬间珠联璧合起来,那就是“词人”和“英雄”
在神圣的党旗下我举起右手  从此一份信念和担当永住我心头  无悔的青春永远跟党走  许下的誓言是一生的坚守  人生路上步步是豪情  鲜红的党旗下倾心写春秋  一条红船跨越百年时空  鐮刀铁锤呐喊出铿锵节奏  红色道路是厚重是辉煌是恒久  这中国大地上的一百朵红  是史无前例的一声吼  是百年回眸的巨擘和燃烧  在神圣的党旗下我举起右手  又一次重温党的信诺  目光在党徽闪光  思想随红船远航  南
摘要: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正受到工业时代的冲击,变得逐渐萧条和落寞,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时代没有价值可言,恰恰相反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正在工业时代逐步突显出来。宣笔近年来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审美价值,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被人们所推崇。本文通过分析宣笔在工业时代的价值,折射出了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时代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宣笔 传统手工技艺 工业时代 价值  一、前
摘 要:生长于兹,苏州特有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范小青的文学创作,这种影响从叙事空间、叙事语言延续到她的叙事策略。本文将从《裤裆巷风流记》的方言叙事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日常叙事之间的相辅相成之关系,同时,从性别叙事角度分析范小青对女性外部命运和社会历史处境的关怀。  关键词:方言写作 女性主义 《裤裆巷风流记》  《裤裆巷风流记》的故事发生在苏州的一条“寻常”小巷中,开篇关于裤裆巷传奇来历的叙事
在佛罗里达半岛热带性的尖端,春的踪迹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你细心寻觅。但在这里,奥岐绰比湖以北,春天却已渐成为明显的季节了。三月初的清早,强风拂拂,我们驰过好几英里草原的湿地,发觉这里的野花已在竞发。谷精草的小白花已经开遍止水的池塘和水淹的平原,在那里,龙虾灰色的尖甲浮出新草的嫩绿之上。燕子花也聚在一起开始着花,不久就会以光艳的蓝色掩盖过平地。  在附近谨慎地着花的是蓝眼草。还有紫罗兰,这是我们这次
推介语  《生死疲劳》是莫言小说中一部分量很重的作品,作者用章回体的结构,通过被冤死的西门闹变成动物之后,用动物的眼睛观察1950年到2000年以后五十年来农村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袁孝林的文章,通过层层剖析,揭示了蓝脸这个“全国唯一的单干户”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何博的文章重在分析小说的结构,认为这部小说的形式是章回体,其实是运用儒家六道轮回的思想串起小说的主要内容。何宇轩的文章以哲学的高度,剖析人
摘 要:苏童是为数不多的以自我阐释和自我超越为创作动力的当代作家,他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以人物加季节的创新叙事手法,再次将读者拉回到香椿树街的记忆中,娓娓道来三个少年因青春欲望错综交织而衍生出的惨痛悲剧。时代前进的步伐带给香椿树街少年们新的人生难题,但不变的是作者对灵魂和成长深沉的反思。  关键词:成长叙事 风格蜕变 季节意象  一、引言  在通常的文学研究中,
摘 要:北京孔庙内现存198通进士题名碑,上面刻录了元明清三代进士的姓名、籍贯和甲次,是研究科举制度重要历史文物。追溯“进士题名”的制度,它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完备于金元,兴盛于明清,可以说“进士题名碑”的发展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堪称是一部写在石碑上的科举史。  关键词:进士题名碑 科举制度 北京孔庙  “进士题名”的发展伴随着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演变。“进士”始设于隋炀帝时期,是科
摘 要:“攻略”是现代语言中的常用词,其词义在最近十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义为战争中的“攻城略地”,现今却成为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指南”。本文尝试揭示“攻略”词义的演变过程,同时力图解析“攻略”如何由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汇“攻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攻略 演变 使用  “攻略”一词,也许在十几年前我们会觉得它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甚至马上就会联想到攻城略地这样的战争场面,让人闻之
摘 要:《无常》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第五篇,是一篇具有杂文特色的回忆性散文,充满了对于当下时弊的针砭。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将全部重心放于讽刺当下,也并没有将昔日的童年描绘为完美无瑕的花,他的讽刺态度贯穿朝夕,囊括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现实。此外,无常作为散文的主人公,代表的是真情与真理,鲁迅在其中寄托了喜爱与希望。但是无常具有死亡与黑暗的性质,人们对他给予的希望有着虚无缥缈的特点,回忆与讽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