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综合能力要求较强的、但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这里,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去考察一下,反思学习习惯对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没有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原因
1.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不预习、不做笔记,就会失去听课意义。
2.学习的条理性方面: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有些同学平时数学学习很用功,但效果不佳,问题在于:①忽视基础。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认真演算书写,只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式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②学生在练习、作业上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只关注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问题解决的信心与决心,不独立思考,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作业慢腾腾,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不同學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能力就很难提高。
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地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当然是通过课堂来加以引导、加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1.处理好教材。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抓好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要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重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抓好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才能让学生形成较快节奏的学习习惯。
4.抓住问题症结。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讨论问题,因此可以掌握学生对这部分问题是否理解的许多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马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好课堂练习。数学课的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总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一,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
6.抓好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
7.抓好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三、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一、学生没有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原因
1.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不预习、不做笔记,就会失去听课意义。
2.学习的条理性方面: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有些同学平时数学学习很用功,但效果不佳,问题在于:①忽视基础。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认真演算书写,只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式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②学生在练习、作业上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只关注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问题解决的信心与决心,不独立思考,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作业慢腾腾,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不同學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能力就很难提高。
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地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当然是通过课堂来加以引导、加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1.处理好教材。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抓好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要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重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抓好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才能让学生形成较快节奏的学习习惯。
4.抓住问题症结。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讨论问题,因此可以掌握学生对这部分问题是否理解的许多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马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好课堂练习。数学课的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总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一,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
6.抓好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
7.抓好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三、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