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资源平台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sj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认识、应用、管理技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推送、用户反馈、一对一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构建第二套学习资料,以期促进通用技术在高中的推广效果。
  关键词:通用技术 微信 移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包括《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各占2个学分;选修模块包括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建筑及其設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各占2个学分。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其核心思想就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包括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还包括正确的技术观,技术创新意识,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以及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二)微信技术介绍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介于同步通讯工具QQ和异步传播工具微博之间的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是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产物,是手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2012年0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2013年8月5日,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升级,将微信公众平台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服务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服务号一个月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服务号发给用户的消息,会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并且,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订阅号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订阅号发给用户的消息,将会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在用户的通讯录中,订阅号将被放入订阅号文件夹中。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有:(1)群发推送,(2)自动回复,(3)1对1交流。
  微信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笔者在本学期的《技术与设计1》课程中尝试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互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通用技术必修一《技术与设计1》中,强调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提升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辅助学习,然而课本中提供的生活事例存在数量较少、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等缺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推送,定期为学生推送相关知识、事例,将成为扩展课本知识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否达到预期的一项重要指标。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同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针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甘肃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为获得教学对象对课程掌握程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1对1交流和用户留言功能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失为一项可行方案。
  (三)新课程体系下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课程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基于传统书本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存在一定问题。微信公众平台因其群发推送、用户留言的强大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商家、社会机构用于用户反馈评价和产品改进调查。在《技术与设计1》课程开展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以及各自对想了解的知识内容的反馈,及时在课标的指导下,改变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二、微信课堂模式
  (一)基于微信应用的模式研究
  图一为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微信应用下的《技术与设计1》课程模式图,具体介绍如下:
  1.助力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
  通过公共微信平台技术在线(gtol0931),定期向学生推送辅助资料帮助其完成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的扩展。推送内容主要集中于科技资讯,在选择推送内容时,笔者会根据近期课程的内容目标选取与之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送帮助学生完成课程预习、课后知识的拓展。如在上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性质》一节时,为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技术专利性的作用,笔者选择为学生推送了题为《看图解析,五大科技企业专利组合对比》的文章。同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与讲解。
  2.课堂反馈与评价
  在第一次上课时,笔者就将本门课程的公众平台的用户名告知学生,并告诉学生此公众平台旨在为大家推送技术咨询帮助大家学习,同时同学们对课程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自己想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些什么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给笔者。在启用至今,共收到学生关于课程内容、课堂安排、课后推送咨询方面的意见建议共计40余条,笔者也综合考虑了学生反馈信息,将推送信息由计算机咨询调整到更加广泛的技术咨询。
  在相应课程内容结束后,笔者根据课程内容设计1~2条问题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答案通过微信发过来,然后在后台管理平台进行相关批改、反馈。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学生参与度不够
  1.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接受程度不同
  现在的高中生已为“95后”,在他们的成长中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生长在城市的他们对手机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因此,用手机推广教学不存在技术方面的“硬伤”。可是,受访学生普遍表示手机或者说平板电脑在他们的印象中就是通讯、娱乐的工具,他们可以熟练地使用各种智能手机彼此联系、玩游戏、发微博、下应用。但是,如何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帮助自己完成学习,如何在庞大的应用市场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应用软件,这对于学生而言还处于“幼儿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生活特别是教育方式正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移动学习软件、学习终端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然而,在移动学习推广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无论是教学实施者的老师还是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還存在很大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的开展中,有意识的尝试推广,让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新的学习意识。
  2.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禁止使用手机态度明确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手机互相发短信聊天、上课玩游戏上网甚至在考试期间用手机搜索互发答案,笔者所在学习以及很多学校都在校规中严令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这条校规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笔者在课堂推广微信的效果。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使用手机这一问题,“围追堵截”不如“合理疏浚”。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让手机能够成为知识的“助力者”而不是“阻挠者”。
  3.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推送时间需要用心设计
  推送资源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新课程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因此,在微信为学生选择推动教学资源时要基于对所教学生对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方面特征的分析,合理的选择推送内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分批、分组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
  资源推送时间选择要恰当。通过笔者对学生的调查访问,笔者发现对高中生而言,相对使用手机教频繁的时间为午饭午休、晚饭、晚23点以后以及周末公休时间。因此,教师应该在使用微信推送教学内容之前,先对教学对象能够使用手机微信的时间做调查,并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推送时间,让推送资源能够快捷、有效的送到学生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笔者针对本学期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课时以及教学课标和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尝试将微信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软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并有所思考,仅作抛砖引玉之用,以期更多的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人民日报海外版.我国微信用户数量超过4亿[DB/OL].
其他文献
摘要:由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概念出发,以台湾及香港幼儿园课程及幼教培养经验为实例,探讨体育与艺术领域课程的有效整合及其特征、课程整合对于学前儿童及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对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体育教育 艺术教育 课程整合  一、概念界定  1.课程与整合课程  古今中外对“课程”的界定不一,本文中的“课程”特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发获得的各种经验或体验。“整合课程”
【摘要】在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体验来进一步增强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第一,要做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体验情境,引领学生在“做中学”。第二,要做到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细化小学数学教学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边做边学”。第三,要做到以渗透核心素养为指标,重构小学数学教学体验评价,引导学生构建学做一体的学习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
摘要:课堂是一个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的“生命体”。学生是在犯错、吸取教训、获得进步中成长,是一个螺旋式变优过程的“生命体”。课堂随时会给教师带来的“始料不及”,其实往往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更是为教师超越自我,指点迷津。  关键词:课堂 案例 教育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场所,每天发生新的变化,也每天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因为课堂是一个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的“生命体”。一个课前备得再完美的教案,也是不完美的
“问题学生”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学生不多,但常常会遇到。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往往令人头痛,并占去了老师的大部分时间,甚至苦口婆心的教育后却收效甚微。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探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提高教育艺术尤为重要。  问题学生尊重人格惩戒得当教育艺术有一次,陶行知教育一位用石头砸同学的男生,他先让男生到办公室等他。当陶行
【摘要】当前,“政治规矩”的清风在全国上下劲吹,荡涤着曾经的官场浊流,用姥姥的话讲,“八项规定”治好了吃喝风,“一瓶酒喝不倒红旗,一顿饭吃不垮江山”的时代真过去了。的确,通过“八项规定”这个“小切口”引来“向上向善”的崭新气象,老百姓点赞声声。由此,不禁试想,用“八项规定”执行管理模式,是否也能将我们的家规入脑入心、如影随形?因而,有必要从中学生的视角去探索当前家规教育的疲软、缺失,借“八项规定”
【摘要】作为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实际教育生活中常常被学生的学习成绩蒙蔽了双眼,逐渐失去了教育的快乐。教师和学生都会深陷焦虑的泥潭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需要我们教师开阔视角和胸怀,向资深教育学者学习,向周围的老教师寻找突破口,寻找教育本身的意义——寻找孩子身上种子的特质,去引领、点燃、唤醒他们,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收获教育的真正快乐。  【关键词】种子点燃唤醒快乐虽然我们教育的环境是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
【摘要】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艺术中的瑰宝,传入我国已经由百余年的历史,而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投入时间和精力和学习钢琴,尤其是对成年人而言,可以利用自身的业余时间学习钢琴,实现钢琴梦想。基于这一情况,首先阐明了成人钢琴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理机制以及学习自主性方面的差异,其次针对成人钢琴教育的措施进行分析,认为要坚持“慢”字教育原则,同时坚持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等,让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结合实情,充分挖掘教研与课程特色,希望让“主题”教研引领教师业务发展,用“德善”课程带领师生成长,不断打造学校特色。  【关键词】“主题”教研 “德善”课程 学校特色 师生成长  一、开展“主题式”教研,静盼教师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管理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提质量,努力开创教学教研工作的新局面。我校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了做好班级管理的三个法宝,那就是做一名教师要“心慈、身正、业精”。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践行其内涵,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班主任 工作体会 情感 心灵一、师心慈,爱心为孩子铺出自信自强人生路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理解、信任、宽容、尊重。多年来,我努力把这样的爱献给我的孩子们,以自己的爱心、诚心、细心为
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效果一、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教科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