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好先生 先当好学生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来说,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于此,我有四点体会。
  1.向专家学习
  优秀的专家都是某一领域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集大成者。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旨在告诉读者,他所“观察、记录的”是“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挑战”,并提出了创造“学习共同体”的要点,提出了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从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向合作学习的模式,学校不仅仅是儿童们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所在,而且还是教师们作为教学实践专家的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
  本书潜心于日常实践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反映着教师工作的“信息”,值得教师学习。例如,滨野老师以“倾听”为核心展开对话、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涩谷老师的“串联应对策略”;胜诏老师“每走近一个儿童的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志村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境界”;横山老师在“社会科教学中渗透着以主题为中心的、细致而深入的合作探究学习;菅野老师在“水的膨胀”教学中“体现对合作教学支持的原则”;原田三好老师的“教室大变样”;内藤老师“与家长一起鉴赏诗歌”;新老师山崎“能够在课堂里培育和谐的倾听关系”等。
  2.向同行学习
  佐藤学教授在本书“序”中说:“一年中只参与三次左右公开教学研究的教师,是难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而获得认可的。这是因为,如果所有教师不推进开放课堂、展开课例研究,那么,任何学校的改革都难以维系。每年三次左右的课例研究使学校转型的案例不过是子虚乌有。况且,教师的研究成果并不是靠《研究集录》表现出来。显示教师研究成果的唯一表征就是课堂的事实。”
  佐氏的话可能有些武断,也不一定能够说明每位教师、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师要开放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并以此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观点是对的。这与我们一直在开展的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研究课、每学科组每学期推出一节全校性公开示范课,以及其他相关的系列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是一致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开放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发展。
  3.向学生学习
  学生较之成人更接近“人之初”,更具有“性本善”的一面。他们的思维、语言、行为乃至形象,有时能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以某些方面的感染或启发,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自觉的学习意识。比如书中写西冈老师教授《白帽子》一课,“进行了10课时,儿童们把这10时课内所有同伴的发言都记在心上,并在联系当中理解同学的发言,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发言”,于是“这个班形成了30多种理解的意义网络”“每个人能够构成10课时的发言链,也就是说,这个班级的每个人都能像教师一样来组织教学”。难怪课后,西冈老师“苦”笑着对佐藤学讲:“儿童们相互联系的理解比我还要深刻,自叹不如啊。”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而“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倾听”和“对话”中获得学习。
  4.向自己学习
  “最好的老师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要学习才会有学习。本文没有具体谈如何来学习和借鉴佐氏的“学习共同体”,是出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认识。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无借鉴之处,多了解总是有益处的。至于教师如何向自己学习,还是要讲一讲美国学者波纳斯的那句名言:“成功的教师等于经验加反思。”前面提到,佐藤学也有一部专门写教师反思的书。反思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查找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读读佐藤学的这本书,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必有裨益。
其他文献
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位于东城腹地朝内小街,是一处隐匿在胡同深处、闹中取静的前院后楼花园式建筑。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址设正白旗觉罗学。此后历经朝代更迭,仍作为学府保留至今,是东城区最具历史的小学之一。   今天的新鲜胡同小学,在新东城“精品特色”教育战略目标指引下,借助北京市规范化建设达标工程,学校旧貌换新颜,目前各项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备,校园文化精致独到,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云南省教科院和评估院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精神,以“笃学善策、促教兴滇”为宗旨,大力推进云南省教育评估工作,努力构建“标准、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现代云南教育评估体系,探索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职能和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想顺利涉水前行,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改革逻辑和发展目标,建立全局观念,运用系统思维,鼓起变革勇气,树立担当意识,制定合理框架,实施有效举措,这样才有可能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  转换思维,重新认识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地位与发展逻辑  1.转换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刚站上讲台时,我以为好老师就是要知识渊博、激情澎湃、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所以,我总是在备课时把自己如何讲好作为头等大事。一开始,从学生、家长和同事那里传来的评价也令人鼓舞。但是得意了没多久,我发现危险接踵而至:学生的眼睛里没有了兴奋,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在教室的角落里有学生开始酣然入睡。作文也写得千人一腔,不少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潦草应付了
在北京四中语文组,每位老师都会精心设计和实施高三的最后一课。如同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串音符,一部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最后一课也会因为所处的位置而让人怀有特别的期待。但事实上,一部作品是否精彩,是否真正能让人回味无穷,绝不能仅靠收尾。同样,真正精彩的最后一节课,凭借的也不仅是这节课本身,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做基础。所以刘葵老师感慨:“与其说这是最后一课,不如说我们是用三年的时间在
日坛小学在“过中国节,育民族情”系列活动中隆重揭晓了中国传统节日代言人——“节娃”乐乐的形象标识。这一代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可爱的“节娃”形象,一经发布就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喜爱,成为“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又一里程碑式的经典创意。学校在“节娃”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节娃”创意实践的探究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培养民族情。  
1.新方法诠释科学督导新理念  结合海淀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态势与需求,海淀区督导室着手研发“发展性督导”的海淀模式,在督导的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关注督导过程、关注学校常态(挂牌督学经常性督导结果得以运用)、关注学校内控、关注学校发展增量、关注社会评价、关注资源统筹和开放办学等,力求与时俱进,在督导工作中体现新理念、新要求。  2.新力量引导专业化提升  海淀区教育督导室创新性地建立学科督导机制,责任
2015年10月,北京市启动实施了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让城区初中学生到郊区学农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这项旨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学生实践活动,被纳入全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实施项目,由市教委统筹推动实施。这项改革项目的设计,特别强调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市教委将它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全面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入落实北京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有机衔接,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的学校。这是学校的特色,开展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的改革实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2年3月,学校召开了“育英学校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設与育人模式”研讨会,明确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发
民主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平等和集中民意。民主之于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重要内涵首先是教育平等,实现人人有权接受教育;其次是实现了教育内容的民主,更多的适合儿童成长规律的知识和优秀文化成为教育的内容;此外,教育活动的民主,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得到发展。学校教育是教育民主的最终实现场所。因此,学校治理和学校教育的民主程度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