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权公约》改革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b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欧洲人权公约《第15号议定书》为着眼点,在开头部分通过介绍欧洲人权公约一系列改革议定书,说明改革对欧洲人权保障机制的完善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欧洲理事会的在2013年的改革成果即第十五号议定书及其解释性报告,最后借鉴欧洲人权的改革及其发展,反思我国人权现状。
  关键词 欧洲人权公约 人权保障 第15号议定书
  作者简介:韩松博,郑州大学法学院2012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公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155-02
  一、欧洲人权公约改革的现实性
  2013年是欧洲人权公约生效60周年,同时也是欧洲人权公约变革的一年。早在1950年11月4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罗马签署了《人权和基本自由保护欧洲公约》简称“欧洲人权公约”,1953年9月3日该公约正式生效。《欧洲人权公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人权公约,引导着欧洲人权保护机制的前景和改革之路。截止2013年6月,第15号议定书已经开放签署。而这些议定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种类:变更公约中所规定之机关的议定书、以及增加公约所保护之权利范围的议定书。就前者而言,其必须要经过所有成员国一致性的批准后才会生效开始施行;而后者则无此种要求,而其仅在批准该议定书的成员国中生效施行。主要涉及补充具体的权利:财产权、受教育之权利、自由选举权免于因民事债务而受到监禁、迁徙自由、除籍之禁止以及犯罪与家庭反歧视和废除死刑等事项。
  1998年11月1日生效的第11号议定书所取代第2、3、5、8、9以及10号议定书,同时《第11号议定书》成为欧洲人权公约改革的转折点,欧洲人权保护机制开始转向人权保护实施机制的改革。《第11号议定书》废止了欧洲人权委员会,允许个人可以直接向欧洲人权法院提起诉讼,同时赋予欧洲人权法院强制管辖权并且改变了欧洲人权法院的结构,同时也废止了部长委员会。2010年2月18日,俄罗斯批准本议定书之后,欧洲人权公约修订的要件——欧洲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国批准已达成,《第14号议定书》于2010年6月1日生效,更进一步的改善欧洲人权法院的效率。本议定书的改革措施在于增加独任制法官和三人委员会,以此过滤和审查不符合提请标准的案件,修改受理个人申诉的“严重侵害”标准,加大对个人申诉保护力度,强化监督委员对判决的执行力度,更加完善欧洲人权公约执行中的不足。
  2013年欧洲人权报告调查指出,欧洲公约改革带来的新的发展主题。主要是司法活动数量的持续增长。欧洲人权法院试图再次达到高效率实现案件的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些结果证明了第14号协议运作的四年里的改革的价值,改革具有显著成效。也因国家愿意接受这些创新,这意味着具有类似性质的案件,可以节省和减少复杂的程序。总体而言,在欧洲人权法院待处理的案件数量约减少了28,000件,预计在2013年底至略低于10万大关。这个巨大的改善是更加引人注目的,因为在2011年,当时待处理的案件已超过16万达到高峰。在短短两年内,在原有的案件数量基础上,法院受理案件已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回顾一年的过程中,案件待申请数量减少了48%。
  二、《第15号议定书》和解释性报告具体规定
  改革的春风已让欧洲人权公约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借着改革的动力,为了进一步实现欧洲欧洲人权法院的高效率办案,减少了法院在筛选案件上的时间和精力,在缓解法院案件压力的严重情势,完善公约的实践和法院的司法职能,2013年4月26日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通过283号(2013年)决议,并于2013年6月24日由欧洲理事会及其缔约方国家公开签署《第15号议定书》。同时,面对日益增多和案情复杂的人权案件,提高欧洲人权法院的办案效率,该项决议与时俱进修改公约的内容,具体规则如下:
  1.添加了辅助性原则和判断余地原则。豍在公约序言部分,新加入一条,即在辅助性原则和判断余地原则的基础上,各缔约国应确保遵守并履行公约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缔约国的行为受到欧洲人权法院的监督。辅助性原则是在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先确定的,1999年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进一步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按照《马约》,“只有在成员国采取的措施目的不能充分实现,而共同体采取措施由于范围和效果的原因,目的能更好地实现的情况下,共同体将根据輔助性原则采取措施。”辅助性”原则是欧盟在处理欧盟法与成员国法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该原则是作为抵制共同体立法权的过度膨胀而设置的,作为“立法权的刹车阀”在客观上限制了共同体的立法权。判断余地原则即缔约国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来确保公约所规定的的权利和自由,欧洲人权法院认为,由于本国对社会及社会的需要和资源等情况有直接了解,因此在判断采取何种措施来确保权利适当的问题上,缔约国的权威机构相比,原则上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包括两个内容,意识司法尊重或司法顺从,即欧洲人权法院不得干预低于过纯粹的内部事务,二是规则适用的灵活性。但是也不是说缔约国可以无限行驶其自由裁量权,并不是无条件的尊重缔约国的政策,这需要缔约国:一,缔约国必须诚挚的旅行自由裁量权,第二是欧洲人权法院拥有对缔约国的决定是否合理的最终审查权。该两项原则的确立有助于各缔约国在国内积极履行人权及其基本自由的保障。
  2.向法院申诉时限从6个月缩短为4个月。豎原公约第35条第一款规定:法院仅仅可以处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国内法救济手段的事项,并且应当在最后的决定作出之后六个月的时间内提出。现如今随着各国交流日益频繁以及高科通讯工具的发展,缩短申诉时间不仅提醒缔约国即使提交案件,更有助于缩短欧洲人权法院办案效率。
  3.修改“严重侵犯”受理标准。该“公约”第35条第三款中,关于“严重侵犯”包含的受理标准,已作出修订,删除了没有受到国内司法机构公正对待的案件这种例外,这仍然要求要审核该申诉人具有合法的法律依据。   4.去除了案件的当事人有权反对放弃由分庭提交大法庭司法的管辖权。“公约”的第30条去除了当事方反对分庭放弃管辖情况下由分庭将管辖权移交大审判庭。这项措施的贡献在于迎合判例法的一致性,法院曾表示,它打算修改其法院规则(第72条),它打算从判例法角度出发,从而使审判庭放弃管辖权。去除缔约方反对放弃的权利,将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去除这一权利也旨在加快进程,诉讼前法院受理的一系列影响了本公约或议定书的解释或从现有的判例法的一个潜在的出发。在这方面,也将有望审判庭将征询各方的意图,在移交之前这将最好的使分庭尽可能缩小案件的范围,包括找到任何相关的部分不予受理的案件。这种变化是期望大法庭从现有的案例法或一系列对公约以及议定书的解释问题出发,在未来给予缔约方更详细的指导。
  5.更换过去需求法官的年龄上限。原公约中第21条下被引入新的第2款,内容就是将向议会提交的三个候选人的名单中的法官年龄应小于65岁,进一步选举法官详情在“公约”第22条规定。这一修改旨在使高素质的法官任满年9任期,从而加强法院成员的一致性。起草入门本议定书生效之前,根据原公约第23条第2款年龄限制,有效的防止某些资深法官结束其任期。从国内选拔法官再经议会表决选举通过,其过程是漫长的。因此,它被认为是必要的确定其年龄是65岁,以避免在选举过程中一上任就达到年龄限制。对于这个实践的原因,“议定书”的文本从“布莱顿宣言”的确切措辞出发,同时追求同样的目的。因此候选人的年龄应该在向议会提交三个候选人的名单时确定。在这方面,如果国家申诉是关于有关日期以及如果议会提供一种手段让这个日期可以公开验证,是否发布其函件或其他,这将是有用的。豏
  三、公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崇尚法治,为实现人权的法律保护,2004年我国首次将“人权”上升为一项宪法原则,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第4修正案》。随后对相关部门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发条进行修改,通过权力宣告的方式,加深对人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国人权实践实现了法律和政策同等构建人权保障模式的道路,从而不断完善中国人权保护机制的不足。
  人权保障不仅是一项国内事业,也是一项国际性事业。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更有义务恪守和践行世界人权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推动国际人权法发展。借鉴欧洲人权公约的改革之路,弥补中国人权保障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既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取长补短,发展本国人权事业;也要总结本国人权实践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加强同欧洲人权交流,建立中国自身人权外交模式,努力寻求与欧洲甚至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共识,同时为中国应对欧洲人权外交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子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欧洲公约》述评.2008.
  [2]吴慧.《欧洲人权公约》实施机制的发展.出版信息不详.
  [3]徐振东.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欧洲理事会的人权保障机制——以《欧洲人权公约》为中心.2009.
  [4]刘丽.俄罗斯批准《欧洲人权公约第14议定书》的动因及影响分析.2010.
  [5]刘丽.解析俄罗斯对《欧洲人权公约第14议定书》的批准.2012.
  [6]李霖,戴倩倩.欧洲人权保护体系下的个人申诉制度——以《欧洲人权公约第14号议定书》为视角.2013.
  [7]周子琦,刘宁宁.欧洲人权法院述评.中国人民大学.2012.
  [8]孙世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欧洲人权制度中的-自由判断余地原则-述评.2013.
  [9]趙树坤.从两项《中国人权行动计划》看人权实践在中国.西南政法大学.2013.
  [10]seehttp://hub.coe.int/web/coe-portal.
  [11]seehttp://www.conventions.coe.int/?pg=/Treaty/projets/Projets_en.asp.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救助体系中,社会公益组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力量。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信息沟通不顺畅、自身建设能力不足等限制使其对被害人的救助不能全面开展。本文在前期对“天祥关爱”调研的基础上,以社会公益组织救助为中心,从定义、存在问题方面展开论述,并探究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的社会公益组织救助。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救助 社会公益组织 天祥关爱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 随着滴滴、快的、人民优步等众多互联网约车平台的推出,即“专车”的普及,人们的交通出行迎来了“私人订制”时代,相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扬招拦车,“专车”足不出户的便利化、信息化可谓是跨时代的革新。由于“专车”在信息技术上先天优于传统出租车的便利,造成客源的急速分流,使得“专车”一进入出租车客运市场,就引起市场的强烈波动。自“专车”进入市场以来,罢运及冲突事件不断。仅2015年1月份,吉林长春、山东
摘 要 当前双重劳动关系认定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但相关法律相对匮乏。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不明确及其效力位阶低等问题凸显,导致我国各地裁判机构的具体适用参差不一,难以达成共识。因此本文通过判例整合摸清实务界对双重劳动关系的具体判定和法律适用,并在学术界已有研究基础上探索我国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保障我国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经济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双重劳动关系 法律规制 保护  中图
摘 要 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解决的是行政案件进入法院之后法院到底应该审什么的问题,它决定了整个诉讼活动的安排。本文从行政诉讼审理对象的界定和其与行政诉讼构造的关系入手,结合外国主观诉讼、客观诉讼有关行政诉讼审理对象的规定,提出目前我国行政诉讼审理对象的现状,并试图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或许具有可尝试性的建议。  关键词 审理对象 界定 行政诉讼构造  作者简介:殷建凯,山西大学法学院2013级在职法
摘 要 本文指出,意思表示真实系民事行为之生效要件,意思表示瑕疵将导致相应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执行程序中,一方受另一方与第三方共同虚假诉讼之蒙蔽,作错误之意思表示是否可予司法救濟:首先,考察虚假诉讼行为与意思表示瑕疵的关系,即前者与后者的因果关系;其次,考察意思表示瑕疵之欺诈的构成要件,以及意思表示瑕疵所为行为与受欺诈是否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在有其他因素介入时,即多因一果的情况下,何种因素对民事行
摘 要 在法律运行中情理式的行为模式与法律经常发生冲突,这是中国从传统人治走向法治所面临的困境。在法律推理中,情理可以弥补现代法律的价值亏空。法律与情理是建立与完善法治社会必须的价值规范。本文从不同视角,对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以及解决方式做初步探析。  关键词 法律 情理 法治  作者简介:詹诗渊,四川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 2013年我国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首次将网络交易平台商增加为消费赔偿主体。但从司法实践来看,对于网络交易平台商承担消费赔偿责任的界定尚未清晰。本文从彭某状告淘宝袒护网店售假案这一典型的网络购物纠纷入手,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和学界观点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国际相关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于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网络交易平台商的法律责任规制提出自己的建议。 
摘 要 公民基本道德缺失也即道德底线危机是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在当前依法治国战略的大背景下, 剔除过于空泛的传统道德说教,强化基本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取向,丰富司法实践的公平正义含量,应是当前解决法治之困和道德之殇的必然路径选择。本文将从道德建设所必须的法律支持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 法律支持  作者简介:王玮,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
摘 要 本文基于“产权理论”提出明确小区车位、车库物权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从物权法解释论视角,论证以《物权法》第74条所确立的“二元分类”作为实践中解决小区车位、车库权利归属基础原则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可行性。最后,本文提出以信息公开作为保障业主权利的辅助性政策,以解决“二元分类”标准可能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 车位车库 物权法 法律经济学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作者简介:陆安琪,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学
摘 要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现有的研究提出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三个视角:制度供给,自身利益与政治认同。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探讨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与上述三个视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公民参与 制度供给 自身利益 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陈振坤、张韵,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