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社会文化相对闭塞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加上少数民族的一些民族特征,如浓重的方言口音、不同的生活习惯等,少数民族学生容易受到别的学生注意和嘲笑,从而加重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民族自卑感,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自豪感已经成为民族中学德育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民族中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中学并不是纯粹由单一民族师生组成,一所民族中学往往就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会的第一步是走进校园,对自身民族的认识最直接的是来自学校。因此,民族中学必须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把民族理念放在第一位,把各种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学资源的配置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把“平等、团结、促进”变成具体的措施,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尊重和温暖,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学校,真正发挥民族学校的民族摇篮和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自尊、自勉、自信
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边远地区贫困家庭,经济的拈据,生活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担心自身的表现落后,造成了他们心理比较敏感,有的性格比较孤僻。他们不敢表现自我,不善于沟通,有问题时不愿向老师、同学反映以寻求解决,学习上自卑,不敢与人竞争。针对这样的状况,民族中学应倡导人文关怀,要处处体现人性关爱、包容、理解,帮助这些学生克服短处、改善苦处和难处,释放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持俭、吃苦、专心的优点,化劣势为优势,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自尊、自信、自勉,从而安心学习,最大限度地发展才智。
人文环境的创建关键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呵护全由课任老师一点一滴地体现。贫穷的山里孩子更需要老师付出爱心和奉献。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贴关爱,没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就无法履行好民族中学教师的职责。民族中学的性质决定了老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知识理论,他必须是民族政策的践行者、民族精神的灌输者和培育者,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做到不歧视不冷漠、不抛弃不放弃,用言行演绎园丁精神,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师益友、成长阶梯。
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感性影响对他的一生来说将是决定性的。有老师的关心爱护,有同学的友爱团结,才能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塑造他们自我发展的良好个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人。
三、营造校园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中学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一些与民族有关的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民族氛围,给少数民族学生予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当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得到肯定和张扬时,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学生肯定会以本民族而自豪,也一定会热爱祖国大家庭,从而产生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四、宣扬民族优秀人物,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偶像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发展阶段的中学生很重要。民族中学要宣扬民族杰出人物,使其成为民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给民族学生触动和启发,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上林县镇圩瑶族初中专门设立乡土人物宣传栏,开辟《鹰击长空鹏程万里》专题,介绍登上龙虎榜的本乡历届学子,其中从硕士到博士后都有,充分显示了瑶族人的聪明才智和这些优秀人物刻苦求学、顽强奋斗的精神,从而给当地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榜样,使他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机会取得学习的成功。
五、创建特色学校,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民族中学只有努力打造成民族特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才具有持久的活力。近年来,上林县镇圩瑶族初中坚持以创民族特色为办学主导,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礼仪学校、自治区卫生学校等活动,不断探索民族初中办学创新之路,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王学军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自豪感已经成为民族中学德育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民族中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中学并不是纯粹由单一民族师生组成,一所民族中学往往就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会的第一步是走进校园,对自身民族的认识最直接的是来自学校。因此,民族中学必须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把民族理念放在第一位,把各种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学资源的配置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把“平等、团结、促进”变成具体的措施,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尊重和温暖,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学校,真正发挥民族学校的民族摇篮和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自尊、自勉、自信
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边远地区贫困家庭,经济的拈据,生活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担心自身的表现落后,造成了他们心理比较敏感,有的性格比较孤僻。他们不敢表现自我,不善于沟通,有问题时不愿向老师、同学反映以寻求解决,学习上自卑,不敢与人竞争。针对这样的状况,民族中学应倡导人文关怀,要处处体现人性关爱、包容、理解,帮助这些学生克服短处、改善苦处和难处,释放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持俭、吃苦、专心的优点,化劣势为优势,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自尊、自信、自勉,从而安心学习,最大限度地发展才智。
人文环境的创建关键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呵护全由课任老师一点一滴地体现。贫穷的山里孩子更需要老师付出爱心和奉献。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贴关爱,没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就无法履行好民族中学教师的职责。民族中学的性质决定了老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知识理论,他必须是民族政策的践行者、民族精神的灌输者和培育者,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做到不歧视不冷漠、不抛弃不放弃,用言行演绎园丁精神,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师益友、成长阶梯。
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感性影响对他的一生来说将是决定性的。有老师的关心爱护,有同学的友爱团结,才能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塑造他们自我发展的良好个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人。
三、营造校园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中学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一些与民族有关的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民族氛围,给少数民族学生予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当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得到肯定和张扬时,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学生肯定会以本民族而自豪,也一定会热爱祖国大家庭,从而产生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四、宣扬民族优秀人物,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偶像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发展阶段的中学生很重要。民族中学要宣扬民族杰出人物,使其成为民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给民族学生触动和启发,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上林县镇圩瑶族初中专门设立乡土人物宣传栏,开辟《鹰击长空鹏程万里》专题,介绍登上龙虎榜的本乡历届学子,其中从硕士到博士后都有,充分显示了瑶族人的聪明才智和这些优秀人物刻苦求学、顽强奋斗的精神,从而给当地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榜样,使他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机会取得学习的成功。
五、创建特色学校,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民族中学只有努力打造成民族特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才具有持久的活力。近年来,上林县镇圩瑶族初中坚持以创民族特色为办学主导,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礼仪学校、自治区卫生学校等活动,不断探索民族初中办学创新之路,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