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ra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42-02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1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既是学生求知探究的动力,又是活化思维的催化剂。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探究未知,促使认识不断深化。同时教师也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更好地掌握教学过程。
  
  一、趣例激疑。营造和谐氛围
  
  新奇有趣和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场景,不仅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之中,而且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艺术整合对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冲击,使学生投入其中并与问题情境融合在一起。诱发学生急切的解决心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让学生由于心生疑窦而造成悬念。产生认知的内驱力,使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波澜迭起,改变那种死气沉沉、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的局面。例如结合“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可创设几个问题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兴味:①夏天的自来水厂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②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③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这类设疑学生有贴切的生活体验。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现象的科学道理后,增强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适时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设问的目的,教师应该很清楚。切忌盲目无准备地乱提问。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要计划好对哪些知识点进行提问,采取什么方式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怎样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一堂课怎样开头。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开课设疑。设置“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结合“盐类的水解”教学。首先回顾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紧接着设问:“那么,NaCl、NaAc、NH4C1这些盐溶液的pH在什么范围呢?”可能大多数学生说等于7,也有的学生说大于7。还有的学生说小于7,也有的学生认为各种情况都有可能,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得到了集中,思维也就顿时“活化”了起来。
  课堂中恰当设疑,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
  课尾“暂别”时设下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欲望,培养学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例如学完“原电池”后讲“电解池”之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原电池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请大家想一想,电能可不可以转换为化学能呢?”这样,促使学生课后自己思考,预习课本,同时产生一种对新课的向往感。
  
  三、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锻炼学生思维
  
  课堂设疑,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某一个化学知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主线提问,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逐步深入,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若脱离教学难点和重点乱提问,反而分散学生对教学主要目标的注意,干扰学生定向思维。其次,要针对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疑点和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问,加以巩固,理解掌握。问题设在学生的疑处,在学生有异议处激疑,唤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例如结合“原子结构”教学,创设这样一组问题:①既然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核质量又远大于电子,电子为什么没被吸进原子核内?②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本质是否相同?③原子核外的各个电子是一起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④某一具体元素如镁的核外电子排布从第一层到第三层,为什么是2,8,2而不是2,7,3或2,107由于这组问题正是学生的疑点问题,更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或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提问。对优生宜提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激励进取:对差生宜提基本层上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可以安排灵活提问,以唤醒他们注意听讲。
  
  四、灵活发问。发散学生思维
  
  灵活发问,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为激起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兴趣。在讲课时可这样提问:用飞机向空中撒些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就可以人工降雨解除旱情,干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在厂房、仓库和实验室的墙壁上。都挂着红色外壳的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会喷出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呢?农民到地窖里取地瓜时。都要先点上一盏灯用绳子放到窖底。若油灯灭了则不能下窖取地瓜,这是什么道理?以上提问新颖灵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嚼得太烂喂给学生。更不要把现成答案塞给学生,而要善于抓住契机,灵活发难,步步启发,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琢磨,有所创造,然后自己解决问题。
  
  五、激励性课堂提问。深化学生思维
  
  激励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引发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争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还能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如空气这一课题的提出:某粮库每天都要测库内的空气质量。现给你水槽、烧杯、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等仪器,如何取仓库内的空气样品?由于学生刚学习空气,则激起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常见的酸”课题时,教师可提问:①营养麦片中含有少量铁粉,人吃后能达到吸收补铁的目的吗?②胃酸过多的病人吃少量小苏打能暂时缓解吗?原因是什么?③某挂车厂,用稀盐酸浸泡生锈铁板。目的是什么?这样根据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难易适度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励学生。太简单提问学生无兴趣。不能启迪思维;太难,学生失去信心,高不可攀,产生自卑感。所以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问题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回答后多鼓励,对回答错误的要分析错误原因,指明方向。
  
  六、引发性提问。升华学生思维
  
  在鉴别题的训练中。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混合物可能含有NaCl,这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鉴别NaCl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这样学生就会根据NaCl的化学性质和题中所给出的条件去思考,判断NaCl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如可行,鉴定方法是什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给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抛砖引玉。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主动质疑。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思维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要以实验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思维范围狭小,认知加工的层次较低的弱点,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思维真正能自由的发散和聚合,打破传统的观念。消除思维定式。逐步实现创新学习。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不能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来一些物质,如鸡蛋壳、石头、水泥、碱面、草木灰、白醋等,再提供稀硫酸和稀盐酸。导人新课后。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探究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试验它们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吗?为什么?那么能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其他文献
摘要:全面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推动教学研究,江苏省五严禁令催生教学规范。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关心的话题。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适当利用点拨技巧,因地制宜、因人施教;要充分展示应变能力,实现教学机智;要强化化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措施,培养学生轻松自信的心境和进取创新的热情;要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热情、发展学科渗透思想。化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
摘要:顺应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重视学生的互助合作、自主探究意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竭力围绕建构高效特色课堂而努力。  关键词:互助合作;自主探究;激发兴趣;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doj:10.3969/j.issn.1008-0
摘要:“细节决定成败”。本文提出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细节重要性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规范的板书,细致的作业和试卷批改,作业和习题的优化设计,实验的观察、方案的设计及规范化操作训练等多条途径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中学化学;培养;关注细节;习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2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
摘要:新课程下的中考试卷是教学的谋虑,认识了试题的特点,联系好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便有了尝试改变的理念;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影响下更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雨绸缪,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新教材;中考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4-0058-02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识码:B  doi:10319/j.issn.10
在系统了解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历史、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风险评价导则和大量环境风险评价的实际应用状况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具体的实践,文章就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可以变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既让出现错误的学生得以改正,又能让其他学生得以借鉴,还能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5-三羟基苯丁酮结晶工艺是以乙醇为溶剂,文章探讨了对不冠浓度豹乙醇,改变溶质与溶剂的物料比、析晶时间、析晶温度对2,4,5-兰羟基苯丁酮析晶的影响,由此确定2,4,5-三羟基苯丁酮
从问卷表统计出学校进行的高中入学教育时的学法指导、由中心教研室安排的化学兴趣小组活动、高三时利用晚饭时间搞的高考讲座、校外(主要是寒、署假期间)由在校大学生、在职教师、网校(在我县由黄岗中学网校、北京四中网校)等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统计情况看,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对高中教师采取的入学指导比较感兴趣,实验班比普通班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支持率更高些;到了高二,普通班学生认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