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76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前概念理论在物理教學中的研究。前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它强调教师让学生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相结合,并对其进行改组,重新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参照前概念的理论进行再创造,从而促进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前概念 建构主义 物理 新课程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3-02
  初中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头脑中往往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想法和认识,称为“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物理学教育以前,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对各种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前概念也被称为错误概念或相异概念或相异构想。这些概念的核心特点是:(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具有顽固性、普遍性和隐蔽性;(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或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前,他们认为物体只有受力才会运动,不受力便不会运动。这就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前关于运动的一种前概念。 形成前概念的原因主要是: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
  前概念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指的是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科学的新概念会有很大影响,实践证明,学生的前概念问题解决不好,对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干扰。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D·K·Nachtigall教授说:我们对前概念了解得越多,对思维结构转变的过程认识越深,就越能成功地把它们转变为物理概念,也就能更有效的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前概念,清除学习科学概念时的障碍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初中物理中典型前概念问题进行归类,并总结解决方法,同大家分享并探讨。
  一、平衡概念的建立,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先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再结合运动状态去分析受力,而是喜欢凭自己的感觉去答题。解决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解决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
  例1.小华用水平向右的力推放在地面上的一张桌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 )
  A. 桌子质量太大
  B. 推力小于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C. 推力等于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D. 桌子的重力大于推力
  很多学生会选择B答案,学生总觉着推力小于摩擦力,所以才推不动,而忽视了静止这个平衡状态,这时我会给学生画一个受力图,此时桌子在水平方向受两个力,一个推力,一个摩擦力,因为桌子没动,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选C。这样的分析,学生多半会信服,但往往仍存疑惑,这时老师不妨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去分析,假如摩擦力大于推力,则物体水平方向受力不平衡,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应该向着合力的方向运动,即向着摩擦力的方向运动,也就成了这种情境,向右推桌子,桌子反而向左跑了。分析到这里学生都会会心一笑,知道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最后老师要向学生明确本题的关键是推而不动,是平衡状态,受平衡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能只凭经验,想当然作答,一定要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用力和运动的关系科学的解答。
  例2.体育课上,小刚匀速爬杆,关于他所受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擦力方向向下,大小等于重力
  B. 摩擦力方向向下,小于重力
  C. 摩擦力方向向上,大小等于重力
  D. 摩擦力方向向上,大于重力
  对这道题学生的答案不太统一,有一些会选A,主要是摩擦力的方向弄不清楚,还有一些会选D,弄对了方向又忽视了大小。其实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匀速”和“爬杆”两个,看似匀速运动,实则受的是静摩擦力,因为在爬杆过程中小刚的手相对于杆是静止的,没有发生滑动,所以这里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又是一个平衡状态,必须是二力平衡,那么在竖直方向上只有摩擦力和重力平衡,所以摩擦力的方向只能向上,在这里它是动力,正是这个向上的摩擦力才使小刚能爬上去。试想如果杆和手都特别光滑,没有这个摩擦力,还能爬上去吗?这个道理与人走路时受到的摩擦力向前一样。还有手握瓶子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也是向上的,这些可以给学生归类,包括上面的例1也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要结合物体的平衡状态,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去判断。
  二、对惯性大小的理解及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解决方法:深刻讲授,对科学概念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
  例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
  C. 行驶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此题不少同学会选A,对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生总觉着应该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他们有生活经验做理由,如汽车的速度越大,刹车距离越长,百米赛跑速度越大,到终点时越难停下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好像都在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时学生的前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与科学概念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理解惯性的概念,惯性不是力,也不是作用,惯性是一种性质,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或者说惯性的大小表示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质量越小越容易改变,比如小汽车比载重大卡车要灵活,空中战斗机都做的比较小而轻,就是为了减小质量,作战时能灵活运动,更容易改变速度和方向。而上面提到的汽车的速度越大,代表动能越大,物体要停下来即动能减小到零,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就越多,所以刹车距离就长。这些要给学生解释清楚,才能消除他们的前概念,建立起科学概念。   例4.抛向空中的物体,在空中飞行时画出它所受到的力(不计空气阻力)。
  很多学生会画出两个力,一个重力,一个向前的推力。很明显,学生脑子里有这种想法:“物体向前运动就必须受到向前的力”。这时老师可以问学生,“有力就必须有施力物体,如果受到向前的推力,那么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这时学生会哑口无言,错误不攻自破。学生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没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离开手后能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也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三、对光的传播方向及人看见物体的原理的理解错误。
  解决方法:多媒体动画演示或实验演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可通过实物或多媒体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例5.如图,CD为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A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B同學,在这一现象中光的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做这类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把光的传播方向弄错,A看到B,是因为B的光线(一般是反射光,若B是光源则是B直接发出的光)进入A的眼睛,所以∠2是入射角,∠3是反射角,而学生则认为是A的眼睛发出光线,射到B上就看见了B,把∠3当成了入射角,∠2当成反射角。学生总认为看到物体是眼睛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射到谁就看到谁了,眼睛成了发射器,这是很可笑的一种认识,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错误,要画出具体的光路图给学生分析。
  例6. 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看水里的鱼会变浅,原因是鱼身上的光从水里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引起的,人在岸上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一个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选D。学生还是会认为光线是从人的眼睛发出,在从空气进入水里时发生折射,这一点一定要给学生强调清楚,看到鱼是鱼身上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除了画光路图分析,也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光线的传播,放映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不能结合公式正确的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解决方法:强调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学会用公式分析问题。
  例7.一物体在3牛顿的水平拉力下匀速运动,此时摩擦力大小为多少牛顿?若拉力增大为5牛顿,物体受的摩擦力为多少牛顿? 此题第一问一般没什么问题,学生知道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去解答,匀速运动,摩擦力等于拉力等于3牛顿。第二问就出现问题了,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学生认为摩擦力就等于拉力,所以应该等于5牛顿。其时这道题答错的本质,是学生没有认清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f=μN,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这两个因素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就确定了,不随拉力的大小而改变,也不随运动状态改变。学生因为受测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的影响,总认为摩擦力就等于拉力,而忽视了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匀速运动。此题中当拉力由3牛顿变为5牛顿时,摩擦力没变,改变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原来是匀速运动,现在受力不平衡了,拉力大于摩擦力,物体将做加速运动。
  例8.一物体A受一水平向右的力F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了一段距离S,另一物体B受同样大小的力沿粗糙的斜面向上运动了同样一段距离。则比较力对两物体做的功:( )
  A. 力对物体A做的功多 B. 力对物体B做的功多
  C. 力对物体A和B做的功一样多 D. 无法比较
  此题学生易选B项,学生总认为粗糙的接触面比光滑的做功要多,而没把握功的本质,根据W=FS,功的大小只与力和距离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运动状态无关。此题中两物体所受的力和移动的距离都相等,功当然相等。
  五、受公式影响不能把握某些物理量的本质。
  解决方法:概念重释、比较鉴别。
  这一点与上面的第四点不同,上面是公式决定了物理量的大小。但物理学中还有一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受公式中的量影响的,学生往往受以上第四种情况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这些量的学习产生负迁移,如密度公式ρ=m/v,并不能表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此公式只是密度的计算式而已,不代表密度的本质和影响因素。类似的还有电阻的计算公式R=U/I,也不代表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和公式时,要把握本质,教师要注意区分总结。
  总之对“前概念”的解决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1)通过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般不会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因此教师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式,通过谈话问答去发现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2)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3)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4)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并不断的巩固,加深印象。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尤其是与新概念有密切关系的前概念,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让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D.K.Naehtigal(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物理系),规范与前概念及,物理通报,1997,5~6
  [2]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
  [3]张淑俊,中学物理前概念及教学策略研究
  [4]郭晓成,怎样消除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不利影响,甘肃教育,2008.3
  [5]刘波,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克服前概念的不利影响,学苑教育,2010.1
其他文献
零度自由林白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一定不是我选择的结果,而是外界情势所迫,是一种"沦为"。事实上我十分愿意当一名自由撰稿人,那样我就可以不用开编前会编后会例会,可以
天下的好学生都是一样的,可“坏学生”却是各有各的“坏”:成绩总是不好,老师讲也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做又做不好;总在背后细细碎碎,爱拿老师的身材和口音开玩笑,还
<正>量子计算机是近年来科学界的新宠,它的独特性质使人们突破了对科学物质的认识,其潜在价值不仅引起科学界的关注,甚至在军事界和商业界也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信息时代最具吸
酒精中毒性脑病,又称Wernicke脑病,常由于酒精中毒引起维生素B_1缺乏所致。本病在欧美国家较多见,国内也有报道。病因本病常见的病因为慢性酒精中毒致维生素B_1缺乏。有人报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沿用20世纪末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引导,以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这种模式不能适应21世纪计算
王士性这个名字,就是在文化界对之茫然的为数也不会少。王士性(一五四七──一五九八),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清初,有一位名叫杨体元的文人拿着王士性的《广志绎》“遍质之博
许多孩子在学习的活动中,无法找到成功的感觉,因此就容易自我放弃、缺乏学习欲望。孩子的一般性动机就是争取奖励、逃避处罚、取悦父母和老师、拥有操控环境的能力、希望有所
摘 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有好的结课,这样才是一堂完整的出色的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曾对结课艺术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结课艺术;例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71-1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语文教学如同写
我在这里说的“酸酸甜甜”可不是牛奶的味道哦,而是我学钢琴3年来的心情感受。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酸有甜,但是钢琴已经成为我的最爱。“快去练会儿钢琴!”妈妈在厨房大声说。
一、围绕教学中心任务,搞好管理和服务,维护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二、带领班级坚持“全面提高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推动社会和谐”的办学宗旨,发扬“重德、博学、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