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天津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1987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产生标志着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从“无人科技”再到“中小学普及编程教育”,教育的改革已经步入社会发展中,经济、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社会正在淘汰不更新自身知识的人和不懂变通的行业。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只有不停地自主学习,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下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方面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型人才,是教师值得探究的。我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小学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与积淀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但属于一种被动学习,并且会逐渐导致学生形成“被动式”学习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为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预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应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预习,养成良好习惯
  终身学习能力是学生以后踏入社会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一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律性,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小学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对将要学习的內容进行初步的了解,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的一种课前活动,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大致可以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在课堂上更容易紧随教师讲课的步骤。另外,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盲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回顾与补充,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实现学生探索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的锻炼。在长期预习的引导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学习目的。比如:在讲解《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时,相应的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了解课文大意”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与阅读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复述课文的大意。为激励学生,教师可以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对复述课文大意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与鼓励,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导入相关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要想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要给学生增加自主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哪里?又该如何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欲望?疑而思,思而动。学习就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适当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学生才会萌生探究到底的兴趣与动力,从而才会自主探究与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比如:在《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中,作者拥有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教师可以依据这一关键点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两次得与失以及失与得的片段。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课文中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一个小组发现问题并向另外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提炼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其中的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让另外的小组解决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思维会更加活跃,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对问题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在这种小组互相提问题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由于小组之间存在的竞争意识而主动深度剖析教学内容,间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多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身心方面比较活泼、爱动,在自我控制与管理方面较为薄弱,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合理应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充满魅力的语文知识世界。
  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或者音乐,构建文中描述的景物或者意境,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当时的亲身体会。或者借助网络环境,从网络上搜集相关教学内容中精彩的教学片段,根据其他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深度讲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讲解古诗词时,由于古诗词相对比较难懂,而学生又无法体会到诗人通过诗词构建的意境或者表达的心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视频或音乐的渲染下合理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诗词,并逐渐对诗词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一些学生并没有见过瀑布,无法体会到瀑布的壮阔之美,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有关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体会与感受到瀑布的壮阔与壮丽,从而能够深度体会到诗词的含义与情感,并逐渐对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积极学习诗词及相关教学内容。
  (四)注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动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比较心理,在实际学习中习惯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激发学生的动力。通过知识竞赛,学生会发现自身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了解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平时加强自身知识的弥补。
  了解到学生学习动机之后,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的动机增加“导火索”,将学生的学习爆发力全部点燃,再以此为基准为学生制定一个又一个小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不断达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竞赛,合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上拓展的教学内容为知识库,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竞赛,比较哪位学生或者小组回答正确的问题更多,并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再对所有小组进行排名,通过这种荣辱观念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比如:教师可以以教材的一单元为知识库,在讲解完相关内容之后展开知识竞赛,合理引入相关问题以及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三、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是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保障,也是学生能够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的教学工具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周子莹)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某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毕业生和用人單位的相关调查开展分析,评价目前该校所形成的培养体系是否适应当今交通运输行业的社会需求,并对目前培养计划中存在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进行细化研究,从而为优化和完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导向;交通运输  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整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比较落后,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建
“教育最深层的还是人性的东西,这是我多年教育实践最大的心得。学校应追求教育本质回归,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获取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成为一个真正的
摘 要:档案是记录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是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生活群众密切相关的文件。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借助档案能够更好的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我国的政府部门,以履行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教育活动为指导,积极开展档案资源建设与整合,以及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有效的服务民生。档案的特点是:具有重要的原始性、基础性、凭证性,能很好的解决民生过程
从教数年,曾看过听过也上过许多成功的课,每每这时,总会有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中,如花儿样瓣瓣绽放,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动,无论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本人都会深深陶醉其中,甚至若干年后还会回味无穷,历数这样的课堂,不难看出,授课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定位:亦师亦友,平等交流  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专制方,教师角色有了多重定位,而最基本的定位是教师应该具有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其包括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也包括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个人意识、情感与态度等。 而在学生的整体素养养成中,地理核心素养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学教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推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