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处设疑 激活历史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贯彻实施给我们的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针对细节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创设活力课堂。
  【关键词】历史课堂 ; 设疑 ; 细节 ; 插图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59-01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现今历史学科教学资源丰富,只要我们有效利用起来,在教材的细节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就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去发展,进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历史课堂。
  一、在插图细节处设疑,挖掘隐含信息
  插图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历史描绘的都是已经过去的画卷,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没有影像记录,除了文字記载、历史遗物,图画就是我们了解历史、追寻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材中,每一章节都配备了几幅插图,不仅体现着时代特色,也蕴含着丰富的隐含信息。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细节处提出相应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挖掘插图背后隐含的社会信息,必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对于宋代家具的描述仅是寥寥数语,学生对此没有直观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本课中有一幅《宴饮图》、第4课中有一幅《宋朝科举考场》,这两幅插图中都有高脚的桌子,和我们现代使用的桌子类似,供人们使用。教材中言明:“那时的桌椅等日用家具已很普遍,随着起坐方式的改变,尺寸相应地增高了。”于此处可以提出疑问:“在高脚桌子出现之前,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什么样的家具呢?”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认真思考。同学们在学过的“大变革时代”一课中找到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跪坐,使用的是矮桌,随后的插图《鸿门宴》也是如此,那么,日常家具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出现?学生一下子就被激起了兴趣,主动查找资料,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借助这些历史插图,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插图背后的知识,真正触摸到历史的形象。
  二、在课文细节处设疑,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中的文字描述都是简明扼要的,但这样简洁的文字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如果师生不加重视,没有仔细地阅读,很容易忽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容易忽视的课文细节处提出疑问,让学生管中窥豹,通过“一点”辐射到“面”,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感悟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进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开凿两段新运河”、“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在这里,很多师生都重视前边这句,开凿了新运河,那就可以将元代运河和隋朝大运河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比较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就到位了呢?其实不然。我们还要分析后一句,从这里给学生提问:为什么“南粮北运”?为什么开辟海运且逐渐以海运为主?第一个问题,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北方由于战乱导致经济逐渐萎缩,经济重心慢慢向南方转移,南方经济发展快速,俗语讲“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其写照,而位于北方的元大都日渐繁华,人口增长迅速,南粮北运恰能满足生活所需。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既然已经开凿了新运河,为什么还要开辟海运呢?这就联系到了地理知识:天气干旱、季节因素、运载量的影响等等,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在课堂结尾处设疑,培养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导入,将导入方式设计得十分精彩,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一般而言,一堂课经历了高潮迭起的各种环节,在结束的时候往往归于平静,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或是布置作业,就这样结束了课堂教学。这样中规中矩的模式经常使用,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无趣,产生老生常谈之感。因此,教师可以在结尾处也设置一些悬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外也会积极探索,主动寻求,“余音三日,绕梁不绝矣”,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大有助益。比如在学习“对外友好往来”时,我们知道,盛唐时期,中外交往十分频繁,大唐和许多国家来往密切,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可以知道这些国家,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和这些国家关系如何,有哪些交往?对照目前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谈谈你的看法。在学习“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针对目前的台海局势,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就“一国两制”、大陆对台政策等进行讨论,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课堂设疑要适度,要遵守原则,即提问要把握深度,不能太浅或太难;提问要“留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要有目的性,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行;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有内涵地评价,不能笼统概括、敷衍了事。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细节,于细节处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激活历史课堂,使之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龙爱湘,《鼓励学生设疑是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突破口》,《教师》,2011年13期
  [2]秦季燕,《巧设疑,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精彩不断》,《基础教育论坛》,2015年27期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教师依赖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并不是很高。而小学数学新课改则提出了数学教学应该去注重学生的尝试和体验,要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避免了数学教学的低效率。新课改鼓励了学生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出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性的策略。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要攻破作文难题,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重视观察,学会观察,并通过观察体验与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比如,我在教习作《美丽的校园》时,我不是让学生急着去写,而是先让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针对这些情况,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夯实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我在作文教学中认真探讨、研究,并在实践中获得可喜的成绩,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解决思想问题  学生想学习,是能学好的关键。为了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我特意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 “为什么要写好作文”。我
期刊
【摘要】英语学习的根基在于课堂,课堂唯有高效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因时制宜,不断变化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优化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与手段,教学中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 创新模式 ; 课堂教学 ;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
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需要随时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是一种交流,但有时受时空限制,人们常常要用书面语言交流,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那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对待。作为语文老师,应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每周两节作文课是集中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指导学生遣词造句,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52-01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平等对话”、“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已得到普遍贯彻落实。可是我发现,由于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中的“平等对话”、“探究性学习”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因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新课标精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